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副教授韓鳳祿與合作者近日報道了一具來自中國廣西百色市隆林縣者保地區的早三疊世魚龍類化石。這個世界範圍內的全新屬種被命名爲“粗壯百色魚龍”。該魚龍長達3米、外形憨萌,具有更強的游泳能力,是目前中國發現最大的早三疊世魚龍類化石,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生物和醫學領域開放獲取期刊PeerJ。

2017年,貴州省地質調查院在廣西隆林的野外區域調查中發現了疑似脊椎動物的椎體和肋骨。經邀請,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地球生物學系的江海水、韓鳳祿以及陳龑前往考察發掘,進一步確認爲脊椎動物的椎體和肋骨化石。

研究團隊利用電鋸等發掘工具將含有化石的圍巖一併取回,並在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進行了歷時3個月的修復。研究表明,該化石主要包含了軀幹的前半部分,包括前部背椎(椎體和椎弓)、肋骨、腹膜肋和一塊肢骨。化石發現於海相地層中,且具有雙凹型椎體等海生爬行動物的典型特徵。但由於化石未保存頭骨和大部分肢骨等關鍵部位的特徵,給鑑定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經過多方對比研究,他們最終識別出了一些關鍵特徵,如肋骨比較纖細且在近端不加厚,腹膜肋中部具有長而細的突起。“這件標本雖然保存不完整,但具有魚龍類所獨有的一些特徵,不同於鰭龍類等其他海生爬行動物。”韓鳳祿對《中國科學報》說。

據悉,魚龍是繁盛於三疊紀和侏羅紀的海生爬行動物,最早出現在約2.5億年前,在9000萬年前滅絕,大約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它們高度特化,具有流線型、類似魚類的身體外形以及大的眼睛和強有力的尾鰭。

魚龍可能是從陸生爬行動物演化而來,但是關於它們的起源和早期演化至今仍然是未解之謎。目前發現的魚龍最早出現在早三疊世,在日本、加拿大、北歐和中國湖北、安徽等地有過正式報道,多爲長度不超過1.5米的小型個體,其化石材料和分佈範圍都較爲有限。

中國此前發現的早三疊世魚龍類主要以巢湖龍爲代表,這些早期魚龍類都是小型的,多數都在1米以下,分佈地域性較強的動物,其游泳和遷徙能力被認爲較弱。

此次發現的標本體型較大,據估測全長可達3米,遠大於此前國內發現的早三疊世魚龍。同時,該標本保存的一塊肢骨(鑑定爲橈骨)長而粗壯,且形態十分規整,各個方向上都具有較高的對稱性,近端關節面略微凸出,遠端具有2個大小相近的平整關節面,復原後的外表與現代的海豚相近。

近幾十年內,中國的早三疊世魚龍類化石只在安徽和湖北省發現過。百色魚龍是早三疊世魚龍類化石在廣西的首次發現,拓寬了國內早三疊世魚龍類的地理分佈,也增加了早三疊世魚龍類的形態多樣性。

“相比其他早期魚龍類,百色魚龍有着更長的、更強壯的前肢骨,這暗示了百色魚龍可能具有更強的游泳能力,或許可以在古特提斯洋中進行較長距離的遠洋活動和遷徙,同時百色魚龍也是中國體型最大的早三疊世魚龍,可能在當時的海洋中扮演了一種高級掠食者的角色。”韓鳳祿表示。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7717/peerj.13209

來源:中國科學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