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財快評:推動沿海農業育種發展,築牢糧食安全“壓艙石”

據海南媒體報道,海南省“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中,特別將育種作爲農業發展的重點,要打造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做強種業芯片。其實,去年10月9日,先正達集團中國種子業務單元下屬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就已經將企業註冊地改爲三亞,成爲首家種業央企正式落戶海南。對於種業發展而言,育種可以說是農業科技的核心。我國是全球第二大種業需求市場,規模達1200多億元。而我國在2021年農作物種子貿易額爲10.1億美元,其中進口額爲6.8億美元,出口額爲3.3億美元,貿易逆差爲3.5億美元。這意味着,我國部分農作物種子仍依賴進口,對於我國農業進一步高質量發展而言,種業是必須有所突破的部門。

中國幅員遼闊,農業地理環境多樣,經濟發展水平也是多樣。既要因地制宜,又要能有機形成全國的統一的農業產業和農產品市場,這其中區域形成育種產業就需要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海南全島作爲自貿區,農業歷史悠久,地理條件有限,但是卻有着非常獨特的稟賦條件,這就是育種。袁隆平院士就是在海南發現了雜交水稻的“野敗”品種,通過海南的育種,帶來了整個中國農業的發展變化。

海南農業通過發展育種產業,體現了自身的稟賦優勢,對於中國整個農業體系,特別是沿海農業而言,有着非常大的示範意義。海南是我國唯一具備熱帶氣候條件的地區,但是作爲沿海的高效能小農業地區,海南又絕非獨一無二的。沿海的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是中國經濟最爲活躍,最爲發達的地區,歷來也是農業生產和消費的大區域,農業是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經濟穩定持續發展的基礎。農業育種作爲現代農業的“制高點”,是我國當前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同海南類似,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農業的地理條件有限,又是人口密集產業密集的地區,發揮自身地區農業稟賦優勢,推動種業發展,走向荷蘭式高效能農業,是比較可取的農業產業政策導向。

種業是糧食安全的決定性因素,世界主要國家均在該領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具體到長三角和珠三角來看,發展農業育種意義重大。

首先,種業科技突破助力農業增產增收,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珠三角(廣東省)糧食總產量達1279.9萬噸,相比珠三角每年1409萬噸的糧食消費量,仍有129萬噸缺口;長三角(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地區農業總產量達8548.6萬噸,在江蘇省和安徽省兩大生產主力的推動下區域糧食保持供求關係略好於珠三角地區。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發展農業育種是發揮區域經濟和科技優勢,促進農業產量穩定增長,帶動周邊地區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有助於進一步平衡區域糧食供求關係,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

其次,種業科技創新推動產業補鏈強鏈,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2021年7月底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開展補鏈強鏈專項行動,加快解決“卡脖子”難題,種業作爲農業產業鏈的上游環節,技術強不強、質量高不高等都直接影響了產業鏈的安全和持續發展。當前我國種業總體仍處於相對劣勢地位,選種育種、良種儲藏、運輸銷售等許多關鍵環節仍需要大力突破,相關工作都屬於補鏈強鏈的重要內容。發揮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全國領先和世界知名的發展優勢,整合產業資源發展農業育種,是推動產業補鏈強鏈,以二三產業反哺農業的重要工作。

再次,種業是國家戰略性產業,保障科技自立自強。當前世界政治經濟局勢波折起伏,俄烏危機、新冠疫情、能源價格攀升等不確定性因素衝擊下全球糧食危機顯現,掌握糧食資源就是掌握主動權,關係到局勢穩定和國家安全戰略問題。保障“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已成爲當前我國發展過程中的一項基礎性和戰略性的工作。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開展發展農業育種是進一步加快種業技術突破,打破國際壟斷,增強科技自立自強能力的題內在要求,是落實黨中央關於“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重要思想的現實策略。

沿海地區的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發展農業育種是一項具有現實基礎和重大發展意義的系統性工程,兩大區域發展農業育種具有獨特的經濟、科技、人才和自然等優勢。

優勢之一是國家宏觀政策鼓勵種業發展,區域產業政策支持力度大。2021年中央出臺了《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建立了中央統一部署、部門統籌協調、地方黨委和政府組織抓落實的工作機制。2022年“一號文件”中進一步明確提到要“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提升糧食單產和品質”,在當前總體播種面積相對穩定的背景下,種業技術突破成爲提高糧食產量和質量,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主要渠道。此外,長三角和珠三角農業主要產區制定了區域種業發展的系列措施,合力促進區域農業育種發展。

優勢之二是強大的種業發展支撐力量。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發展最早、經濟和科技實力最強的兩大區域,無論是經濟體量,還是科技實力和人才聚集度,都走在全國前列,能夠爲種業技術創新提供充足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同時,兩大區域是我國市場經濟活躍度最高的地區,聚集了大量有資金、有技術、有人才的市場主體,具有農業育種的廣泛市場基礎。

優勢之三是區域輻射帶動作用顯著,有望實現集中連片發展。長三角和珠三角背靠華南和長江沿線地區,兩地區的種業技術突破具有適用範圍廣、受益面積大和氣候代表性強等突出特點,能夠有效彌補海南南繁、甘肅玉米、四川水稻等育制種基地的不足,因此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發展農業育種具有較強的現實經濟意義。

當前我國已經在海南、西南、西北、東北等地建立了集中育種基地,相關產品目前主要以水稻、玉米、小麥等口糧和飼料糧偏多,因此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宜結合國內育種基地建設和發展情況,探索特色農產品育種工作,在提升農產品消費質量上下功夫,有效避免重複建設和資源浪費。

另外,發展農業育種要整合優勢資源,組建區域農業育種中心。當前廣東及其周邊省市和長三角周邊省市都在不同程度的開展種業工作,結合區域氣候相類似的特徵和產業實際發展情況,兩地區宜開展協同合作,探討組建跨區域合作專班,聚集優勢資源建設區域性種業基地,合力促進種業發展,亦可有效規避各自爲戰造成的資源浪費和技術困局。

(李春頂爲中國農業大學經濟貿易系主任、教授,李董林爲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本文爲中國農業大學“世界經濟新格局”青年科學家創新團隊專欄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