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報 | 記者 辛音

“學會理財,月入6000照樣財務自由”、“不花一分錢,教你財富增值”、“現金放在身上就是負債”……微博、短視頻等平臺,推廣財商教育的內容並不少見。據經濟參考報報道,部分財商教育機構打着“播撒”財富的旗號炒作,利用羣衆財富焦慮瘋狂吸金,潛藏風險隱患,亟待明晰監管職責和行業標準。

財商可理解爲一個人與財富打交道的能力;提高財商,顯然切中了很多人的現實需求。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發佈的《國民財商教育白皮書》(2022年版)顯示,2012年到2019年,財商教育行業企業註冊量增長超6倍;截至目前,商業信息服務平臺“企查查”顯示的財商教育相關企業突破6000家。行業實現爆發式增長,反映的是居民對提升金融素養的積極追求;正規、高質量的財商課,也有利於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促進金融健康有序發展。

隨着財商教育成爲培訓市場的香餑餑,社交平臺也將其視爲吸睛及吸金工具,大力投放相關商家招攬學員的推廣視頻。無論教授還是學習財商課,都是一件傳播知識的好事;但個別商家的歪腦筋、部分學員的“躺贏”心,聯手把財商教育變成了一樁浮誇又荒誕的生意。一些商家以低價或免費課程招攬客戶,以所謂老學員的生動案例形成激勵,再推薦動輒千元萬元的課程;教授內容方面,西裝革履、妝容精緻的老師,常常與驢脣不對馬嘴的知識講解形成尷尬反差。據報道,一名老師竟將“主動型基金”,即“以尋求取得超越市場業績表現爲目標的一種基金”,解釋爲“別人主動推薦的基金”。更有甚者,並未持有金融牌照,卻在教授過程中收取投資諮詢費,毫不遮掩難看的喫相。

所謂理財課,實質成了斂財課;所謂進階費,不過是收割智商稅。一些學員通過信用卡分期等方式購買課程,沒能學有所成不說,還遭遇退費難、維權難,並因此面臨負債風險。亂象頻出的財商課,不僅傷害了渴望知識的學員感情,侵害了消費者的權益,也不利於培訓市場營造良好風氣;其中,沒有資質的變相“代客理財”行爲還涉嫌違法。財商教育具有教育和金融的雙重屬性,由於缺少相關政策,行業管理有一定的難度。不過,再難管也得有人來管。施教主體複雜,那就釐清歸屬,聯合執法;線上線下皆有,那就用好投訴,挨個摸排;除了對培訓商家形成約束,還要對大肆傳播誆騙學員內容的平臺施以懲戒,追其審覈不嚴、推廣無序之責。

金融邏輯是一種客觀的科學規律,不是培訓商家釋放財富焦慮的工具;財務自由是相當少部分人能夠達到的生活狀態,不是社交平臺兜售“躺賺哲學”的誘餌。面對爭相跑來撩撥財富焦慮的商家,消費者也應該有個警惕心:他們不過是利用你很想賺錢的心,狠狠賺上一筆而已。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