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交易相對主觀交易的優勢

一、紀律性

我們知道傳統經濟、金融的理論都基於一個重要的假設,就是所有的參與者都是理性的。但在實際投資交易中我們能做到完全的理性嗎?人性的貪婪,過度自信,虧損的厭惡,錨定效應,倖存者認知偏差等等,都會造成非理性。但是量化策略完全基於規則的設定進行程序化買賣,可以有效的規避非理性投資決策帶來的損失,具有很強的紀律性。

二、及時性

由於量化交易只要觸發價格指令就會自動進行交易,無需人爲判定後下單。相較於主觀策略的人工下單,有效地降低了時滯,在市場價格波動劇烈的情形下,可以更快的抓住機會,獲得投資收益。

三、系統性

依賴於計算機的數據處理能力,量化策略可以根據既定的規則篩選成百上千只股票或是交易多個期貨品種,這是基於人腦的主觀策略不可能做到的。同時,量化策略的規則可根據需求多維度、多角度來進行配置。比如可以從資產配置、行業選擇這些維度;也可以從宏觀週期、市場結構、市場情緒等角度。所以量化策略的系統性,能捕捉到更大的投資機會。從以上三點不難看出,量化投資本身就代表着投資手法的進步,量化投資本身幫助傳統投資者克服了自己的先天不足。這三點背後代表着:程序運行的準確性、網絡數據的快速性、計算機計算能力的強大性。三者正是人類交易者所欠缺的,從投資市場誕生到現在人類在這三個層面耗費了無數的摩擦成本。如果說互聯網的發展使得交易員不需要在交易大廳大吼大叫着來獲得報價並完成交易,那近幾年計算機科技的發展使得投資者擺脫了人性的弱點、擺脫了耗費大量人工來機械性的套用模型來分析同一個市場的不同股票等歷史上一直存在的高昂摩擦成本。由此看來,量化投資的出現對於整個投資業來說是一種積極的信號。但並不是說量化投資便可以高枕無憂,其弊端有其隱蔽性。我們先來看一個量化投資破產的典型案例:長期資本公司(LTCM)在俄羅斯債券違約事件中破產。

長期資本公司創始人梅里韋瑟、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科爾斯和莫頓是長期資本公司(以下簡稱LTCM)有着包含諾貝爾獎得主在內極其出色的位員工,巴菲特曾感嘆“你從任何一家公司抽出7個人來都不可能比這7個人智商高。”其業績也是極其亮眼,1994年2成立,初始管理的資產規模爲12.5億美元,在頭10個月裏,基金賺了20%;在1995年賺了43%;1996年的回報是41%,累計收益達到了21億美元。甚至在97年美國金融市場受亞洲金融危機等事件的影響第一次熔斷時,LTCM依然靠着其量化策略在1997年還是達到了25%的收益率。LTCM債券的投資策爲收斂套利,即利用性質相同的債券由於流動性導致的價格差異最終會趨於一致,藉助槓桿交易獲得套利收益。但1998年8月俄羅斯對其國債違約造成了資本市場 “擇優而棲”(Flight To Quality)的現象(資本湧向安全的債券,逃離可能違約的債券),此時流動性早已被人們所拋棄,其買入的可能違約的意大利債券價格直線下滑,而其做空的德國債券水漲船高,最終因爲槓桿放大效應,LTCM被強制平倉,這筆交易最終導致43億美元的虧損,至此璀璨的量化之星LTCM隕落。無論這個故事過去多少年,這個教訓始終寫在了風險管理學科中最醒目的位置。這反應了量化投資對於極端惡劣的投資情況估計不足,歷史中很少甚至還沒出現的“黑天鵝”事件的發生往往會葬送掉整個量化基金。歸納的來說,量化規則是基於歷史數據建立的,實際效果往往沒有測試的那麼好(用昨天的價格模擬今天的結果就犯了預知未來的錯),一般也無法避免黑天鵝事件。

量化投資爲什麼賺錢

上證指數從2015年7月份開始便在3443.29點到2575.86點來回震盪。但是很多產品收益率遠遠超過滬深300指數和上證指數,所以該類量化產品的收益來源不是市場的貝塔(β),那優質的量化到底是賺了誰的錢?

其實答案很簡單,量化賺了傳統投資者賺的錢。傳統投資者分兩個流派,一種叫技術面,一種叫基本面。現在量化賺的是技術派原來賺的錢。量化投資對於主觀技術分析交易者有着先天的、巨大的優勢,因此量化投資在和技術面流派交易者的博弈中往往佔據上風,這也是量化爲什麼能賺錢的最主要的原因。甚至可以說,量化投資對於歷史信息充分的挖掘倒逼着主觀金融投資從技術分析流派轉向基本面分析。總結的來說,只要市場上仍然存在基於歷史信息做出投資決策的交易者存在,量化投資就能持續的帶來可觀的收益。在量化基金的普及下,基於歷史信息做交易的佼佼者——技術分析模型的推崇者已經越來越少,但每年都有新的一批以分析歷史信息爲主,依靠直覺進行交易的“小散戶”進入市場。因此在完全消滅基於歷史價格信息做出投資的交易者,將金融市場拉入“半有效市場”前,量化交易依然存在很大的市場盈利空間。

量化投資的未來

量化投資是否還會飛速發展,可以說在消滅主觀技術分析者前,中國量化投資行業將持續有可觀的利潤。

法瑪的有效市場假說認爲,在法律健全、功能良好、透明度高、競爭充分的股票市場,一切有價值的信息已經及時、準確、充分地反映在股價走勢當中,其中包括企業當前和未來的價值,除非存在市場操縱,否則投資者不可能通過分析以往價格獲得高於市場平均水平的超額利潤。直至金融市場達到其最終目標——資源的有效配置,自發的流向會帶來最高回報的地方即強有效市場。

目前,中國量化投資的仍處於初級階段,中國相較美國金融體系,仍有較大的差距,但同時,這意味着中國市場在未來留給量化投資發展和盈利的空間之大,是遠遠超乎我們想象的,量化交易大有可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