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毛振華

廣闊且有潛力的大市場,一直是我國加快發展的優勢所在。《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近期發佈,這是提出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後,我國着眼國內國際經濟形勢推出的重磅舉措。

爲何要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經濟全球化是大勢所趨。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以來,世界發展充滿不確定性,全球經濟貿易形勢面臨嚴峻挑戰,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抬頭。對外貿易的持續波動傳導至國內,使得一些地方經濟承壓,地方保護主義冒頭,弊端逐漸暴露。

中國市場之大,毋庸置疑。不過,只是有龐大身軀而無矯健筋骨,難以抵禦外部風險的衝擊。這在世界範圍內疫情蔓延與貿易保護主義交織的當下,體現得尤爲突出。

當前提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不但突出一個“大”字,關鍵更在一個“強”字。然而,長期以來,國內市場大而不強的問題突出。

內部成本高,結構待優化。一些地方制定發展規劃時,各顧各的,“各掃門前雪”,甚至互相沖突,地方保護主義嚴重。有的地方習慣運用行政命令手段,排斥外地企業產品或服務進入本地市場,即便允許進入也會抬高流通門檻,顯著降低其市場競爭力。有的地方甚至在道路、車站、港口、航空港或本行政區域邊界設置關卡,以查扣等手段阻礙外地產品進入本地,跨行政區域增加收費甚至罰款,人爲造成“最後一公里”梗阻。

不當壟斷多,競爭要公平。一些地方利用行政部門在市場中特殊的獨佔地位,實行行業壟斷。一些機構既行使政府的行政管理職能,又直接參與營利性生產經營活動。爲了增加部門利益,這些機構利用“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的特殊身份,限制其他企業,特別是外地企業的產品參與市場競爭。

地方規則林立、互不相融的背後,是一些地方政績觀、發展觀走偏。一些地方過於看重本地GDP和稅收,以守住自己“一畝三分田”爲要,用各種“斷頭路”將人拒之門外。其實,轉換思路,開放統一的市場不只是對他人有利,同樣利於自身融入發展大循環,享受大市場帶來的紅利。只要你有拳頭產品,就能在市場中游刃有餘。

也正因此,建設大而強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就要從市場基礎制度規則、市場平臺設施、要素和資源市場等維度,高標準、高水平推進全國市場統一性建設,讓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成爲內在基因,實現國民經濟供給與需求在更高層次與水平上動態均衡。

立破並舉,完善制度是關鍵。一手抓“立”,明確立規建制的目標任務,抓好“五個統一”: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推進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推進商品和服務市場高水平統一,推進市場監管公平統一。

另一手抓“破”,堅決破除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各地區不能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環,更不能以“內循環”的名義搞地區封鎖。着力強化反壟斷,依法查處不正當競爭行爲,破除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清理廢除妨礙依法平等准入和退出的規定做法,持續清理招標採購領域違反統一市場建設的規定和做法。

高質量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既要有效的市場,又要有爲的政府。保護市場主體合法權益,穩定發展信心,培育良好的市場自我調節能力,真正做到政府與市場攜手並肩,大而強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將不再遙遠。

源:《半月談》2022年第8期 原標題:《大市場,也必是強市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