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語言簡潔(當時文字刻於金石之上,惜字如金),微言大義,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作爲儒家經典,無論是在維護皇權至上,講求尊卑貴賤,調整社會關係上,還是在日常生活中,對於遵從禮教,維護倫理,約束行爲等方面,也都顯得極爲重要。

北宋丞相趙普曾說:“《論語》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稱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到了現代,《論語》被翻譯成各國文字推向了全世界。

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論語》中包含着大量的人生智慧、教育理念和爲政經驗,是孔老先生對自己一生經歷的總結和深思。更是中國悠遠綿長曆史傳承下的燦爛的瑰寶,是我們需要深刻了解的文物。

《論語》第十七篇第十八章: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該章譯成現代漢語,其意思是,孔子說:“我厭惡紫色奪去了硃色,厭惡鄭聲擾亂了雅樂,厭惡利口傾覆了國家。”

心中有良知,人人皆聖賢。王陽明強調,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真正強者,內心篤定,善於內求。而世人往往貪戀於一時的美色美景美言美樂,併爲此孜孜以求,殊不知這些皆非生命之真諦,有些甚至是一副毒藥。

本章夫子再次闡述了三種邪惡,勸世人不要爲之所惑。

“朱”,按照皇侃在《論語義疏》中的說法,古代傳統以之作爲“代表南方的正色”。硃色是五種正色當中的赤色,赤即紅,比紅要紅,純色爲正,是一種正紅色;紫色是黑色加赤色混在一起的,是間色或偏色,非正色。紫色之中有赤色的成分,可以亂朱,紫色給人看起來更美,目感更好,故世人皆喜歡這種顏色,此謂“奪朱”。以紫奪朱,一般喻以邪奪正,以非亂是,以惡代善。

鄭聲,鄭國之音,一種淫亂淫哀之樂,即靡靡之音,聽起來讓人神魂顛倒,失去正念;雅樂,先王所作的雅正之樂,中正和平,可以調和性情,陶冶心靈;夫子雲,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利口,侫也。以是爲非,以非爲是,以賢爲不肖,以不肖爲賢,人君悅而信之,可以傾覆敗亡其國家。孔安國批註曰,“利口之人,多言少實,苟能說媚時君,傾覆國家”。

人生百態,事有千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都有自己的行爲準則,都有自己的喜好。

然真正的生命智者,皆深諳如下幾點。第一,自古邪不壓正,旁門左道可或贏取一時,不可能贏得永久;第二,生命的真諦在平和平靜永恆,任何短暫的快感不可能帶來人生真正的長期的幸福;第三,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