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語言簡潔(當時文字刻於金石之上,惜字如金),微言大義,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作爲儒家經典,無論是在維護皇權至上,講求尊卑貴賤,調整社會關係上,還是在日常生活中,對於遵從禮教,維護倫理,約束行爲等方面,也都顯得極爲重要。

北宋丞相趙普曾說:“《論語》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稱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到了現代,《論語》被翻譯成各國文字推向了全世界。

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論語》中包含着大量的人生智慧、教育理念和爲政經驗,是孔老先生對自己一生經歷的總結和深思。更是中國悠遠綿長曆史傳承下的燦爛的瑰寶,是我們需要深刻了解的文物。

《論語》第十八篇第二章:柳下惠爲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該章譯成現代漢語,其意思是,柳下惠執掌刑獄時,屢遭罷黜。有人說:“您不可以離開魯國嗎?”他說:“以正直之道工作,到哪兒不會屢遭罷黜?若不以正直之道工作,又何需離開祖國?”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在《孟子·盡心上》中,孟子提出,“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柳下惠,春秋魯人,展氏,名獲,字禽。食邑柳下,私諡爲惠,又稱柳下惠,傳爲“展”姓和“柳”姓之得姓始祖。魯之賢人,爲人正直,極有操守,以講究禮節著稱,是中國傳統道德的典範,有坐懷不亂之典,於臧文仲執政時任士師,即典獄官。

本章柳下惠的回答,清晰的告訴世人,在一個禮崩樂壞的國度,正直賢能之士難逃被罷黜之命運。而柳下惠爲世人所稱道的恰恰表現於此,爲了自己的人格精神,以正道事人,以正道立身,以正道處世,可以忽視功名富貴。夫子在此闡述柳下惠,顯而易見是希望世人,但以直道行天下,不以枉道媚衆生。

歷代方家對本章之悟讀,大同小異。《論語註疏》曰,此一章論柳下惠之行也;《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見守道不違之意也;方外史曰,惟見得真,故守得定。

推杯換盞時守住底線,喧囂紛擾間守住初心,物慾橫流前守住原則。

在花花綠綠的人海江湖,守住做人的底線,有時會很難很苦。但真正的君子,恪守正道,杜絕枉道,讓自己真正成爲毛澤東所言的,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