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语言简洁(当时文字刻于金石之上,惜字如金),微言大义,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无论是在维护皇权至上,讲求尊卑贵贱,调整社会关系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于遵从礼教,维护伦理,约束行为等方面,也都显得极为重要。

北宋丞相赵普曾说:“《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称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到了现代,《论语》被翻译成各国文字推向了全世界。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论语》中包含着大量的人生智慧、教育理念和为政经验,是孔老先生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总结和深思。更是中国悠远绵长历史传承下的灿烂的瑰宝,是我们需要深刻了解的文物。

《论语》第十八篇第二章: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该章译成现代汉语,其意思是,柳下惠执掌刑狱时,屡遭罢黜。有人说:“您不可以离开鲁国吗?”他说:“以正直之道工作,到哪儿不会屡遭罢黜?若不以正直之道工作,又何需离开祖国?”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在《孟子·尽心上》中,孟子提出,“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柳下惠,春秋鲁人,展氏,名获,字禽。食邑柳下,私谥为惠,又称柳下惠,传为“展”姓和“柳”姓之得姓始祖。鲁之贤人,为人正直,极有操守,以讲究礼节著称,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有坐怀不乱之典,于臧文仲执政时任士师,即典狱官。

本章柳下惠的回答,清晰的告诉世人,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国度,正直贤能之士难逃被罢黜之命运。而柳下惠为世人所称道的恰恰表现于此,为了自己的人格精神,以正道事人,以正道立身,以正道处世,可以忽视功名富贵。夫子在此阐述柳下惠,显而易见是希望世人,但以直道行天下,不以枉道媚众生。

历代方家对本章之悟读,大同小异。《论语注疏》曰,此一章论柳下惠之行也;《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见守道不违之意也;方外史曰,惟见得真,故守得定。

推杯换盏时守住底线,喧嚣纷扰间守住初心,物欲横流前守住原则。

在花花绿绿的人海江湖,守住做人的底线,有时会很难很苦。但真正的君子,恪守正道,杜绝枉道,让自己真正成为毛泽东所言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