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明星基金經理離任。

5月7日,易方達基金髮布公告稱,管理易方達裕祥回報等7只基金的林森因個人原因離任,並且沒有更多轉任公司其他工作崗位的說明。

據業內人士分析,按照此前的慣例,這就意味着林森即將告別易方達基金,另謀去處。

不過,截至澎湃新聞記者發稿時,林森的基金從業證書仍顯示在易方達基金,狀態爲正常。

其實,明星基金經理離職並非獨此一家。2022年以來便已有董承非、周應波、趙詣等明星基金經理先後離職,這些離職的基金經理大部分選擇創辦或加入私募基金,又或是加盟個人系公募基金。業內人士認爲,林森或許也是爲了追求更靈活的機制而作出相似的選擇。

曾和張清華共同管理過5只產品

雖然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林森的名字有些陌生,但其在債券投資和“固收+”領域極具知名度,在一季報中,他除了擔任基金經理職務外,還是易方達基金固定收益全策略投資部聯席總經理。

公開資料顯示,林森曾任道富銀行風險管理部的風險管理經理、外匯利率交易部的利率交易員,全球最大債券投資公司——太平洋資產管理公司(PIMCO)基金管理部基金經理。

2015年4月,林森加入易方達基金。2015年11月,他開始出任易方達安心回饋的基金經理,這隻基金當時的基金經理是張清華,日後的易方達混合資產(固收+)領域“一哥”。

在張清華和林森搭檔的近6年時間裏,易方達安心回饋迅速成爲了易方達的明星產品,至林森卸任時,該基金累計收益率約134%,林森任職總回報爲127.53%、任職年化回報13.6%,規模達90.36億元。

更被市場津津樂道在是,在權益市場大幅走高的2019年,林森曾用三成股票倉位跑贏許多高倉位基金經理。Wind數據顯示,易方達安心回饋2019年的投資收益爲40.68%,領先於混合型基金32%的平均收益,大幅跑贏全市場所有基金22%的平均收益,而截至2019年末的股票倉位僅有31%。

其實,作爲偏債混合型基金,易方達安心回饋在近五個年度內均實現正收益,該基金自2016年至2021年的回報率依次爲3.41%、22.16%、-5.85%、40.68%、31.75%、13.19%。

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末,林森共掌管7只公募基金產品,合計管理規模爲692.4億元,其中有5只都曾和張清華共同管理過。而在2021年末,林森管理的7只基金規模曾一度超過千億元,達1071.04億元。同樣是在2021年末,易方達基金副總經理、多資產投資業務總部總經理、固定收益投資決策委員會委員張清華在管基金規模爲1483.24億元,更偏向主動權益投資的易方達基金副總經理、權益投資決策委員會委員張坤的管理規模爲1019.35億元。

林森在一季報中指出,從基本面角度,在現在這個時點不應悲觀。疫情的波及範圍雖然超出預期,但疫情終將得到控制。基金組合投資的大部分製造業企業,將通過更加積極的排產來彌補短期疫情造成的停產的擾動。長期來看,疫情和地緣政治都不改變中國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佔比提升的長期趨勢。

以汽車零部件行業爲例,林森認爲,隨着電動化和智能化的發展,汽車行業的整體格局有望重塑。傳統整車廠和一級供應商的固有關係正在被突破。在整車廠更注重產品迭代速度與成本控制的新形勢下,中國的零部件企業有望成爲電動化浪潮下的“賣水人”。一季度壓制製造業企業的另一個因素是成本端的大幅上漲。三月開始,由於美聯儲鷹派的貨幣政策,全球大宗的整體價格已經有一定程度的下行。同時,強勢的美元有利於增強中國製造業企業在全球的競爭力。綜合來看,泛製造業最困難的時間正在過去。

在管產品4月底曾增配新基金經理

其實,林森要離開易方達一事,坊間早有傳言。而到了4月底,由其管理的易方達安心回饋、易方達裕景添利、易方達瑞通、易方達裕祥回報、易方達瑞弘等基金均增聘了新的基金經理,則被認爲是林森即將離任的明確信號。

4月23日,易方達瑞弘、易方達瑞通均增聘韓閱川爲基金經理,易方達裕景添利則增聘李一碩爲基金經理;4月29日,易方達高等級信用債A增聘胡劍爲基金經理;4月30日,易方達安心回饋增聘李中陽爲基金經理,易方達裕祥回報增聘王曉晨爲基金經理;而易方達瑞程則是自5月7日起直接交由賈健管理。

其中,王曉晨現任易方達基金固定收益全策略投資部總經理、固定收益投資決策委員會委員、基金經理,兼任易方達資產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基金經理、就證券提供意見負責人員(RO)、提供資產管理負責人員(RO),胡劍現任易方達基金固定收益研究部負責人,均是易方達基金的中堅力量。

林森正式離任後,7只基金中,除了一季度規模超400億元的易方達裕祥回報由2位基金經理共同管理外,其餘6只均由1名基金經理獨自管理。

離職後或“奔私”?

關於林森離職後的去向,曾有業內消息稱,他或將“奔私”加盟一家業內知名私募。

不過,按照4月1日新實施的《證券基金經營機構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從業人員監督管理辦法》的規定,證券基金經營機構不得聘用從其他證券基金經營機構離任未滿6個月的基金經理和投資經理,從事投資、研究、 交易等相關業務。而林森如果繼續從事投研、交易業務,那麼需要受到6個月靜默期的限制。

今年以來,已有興全基金董承非、中歐基金周應波、農銀匯理趙詣等多位績優的明星基金經理先後離職。

有基金業內人士就坦言,大型公募基金的人才流失,或許和公司體制機制有很大的關聯,“激勵機制更靈活的個人系公募以及個人設立私募顯然更能增加基金經理的整體收入。”

不過,並非所有的公募基金經理能適應私募的風格。

富國基金於洋爲例,2021年12月31日,富國基金髮布公告表示,增聘於洋爲富國新動力靈活配置混合的基金經理,與劉博共同管理該基金。

公告顯示,於洋自2011年8月至2013年2月任第一創業證券醫藥行業分析師,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任華創證券醫藥研究員,2015年4月至10月任安信證券醫藥行業首席分析師。2015年11月,於洋加入富國基金,擔任高級行業研究員;並自2017年開始擔任基金經理。Wind數據顯示,於洋在任期間,共管理了富國醫藥成長30、富國生物醫藥科技、富國醫療保健行業、富國精準醫療、富國新動力等多隻基金,管理規模共計138.92億元。

2020年6月,於洋從富國基金離職。同年9月加入欽沐資產,擔任投資總監,直至2021年11月。

2021年11月11日,於洋曾發佈一份給持有人的信,信中提到自己的離任原因。一方面,個人投資風格在未來一段時間還是較難適應私募的絕對收益目標。另一方面,他創立私募後,運營方面事務佔據不少精力,無法專注於單純的投資工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