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社會範圍內提振信心、改善預期,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在政策出臺前加強與市場溝通,政策頒佈後積極宣傳解釋。

今年前兩個月我國經濟運行好於預期,但新冠肺炎疫情的反覆給原本處於恢復進程中的經濟帶來新的挑戰。尤其是本輪疫情多點散發並且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核心城市,對經濟衝擊的外溢效應較爲明顯。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將主要體現在二季度。本輪疫情不僅直接影響服務業,也衝擊了製造業。供應鏈阻塞給經濟社會正常運行帶來挑戰,穩就業壓力增加,消費恢復也可能更爲緩慢。

筆者認爲,避免疫情衝擊的影響長期化十分重要,也就是要高度關注市場主體的生存問題,改善預期、提振內需,避免疫情對我國製造業造成不可逆的損傷。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在較短時間內有效控制住疫情,並嚴防疫情再次反彈,儘早實現復工復產,落實“六穩”“六保”。在此前提下,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快落實,貨幣政策須有效配合財政政策,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以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爲底線,全力支持經濟恢復和發展,那麼下半年我國經濟將明顯好於上半年。

4月份受疫情影響最爲嚴重

本輪疫情波及範圍較廣。4月份受疫情衝擊較嚴重地區(累計新增感染數超過1000例)的GDP合計佔全國的比重高達55.1%(2016年至2021年均值)。部分地區的疫情還會延續到5月份,須予以重視。

最新數據顯示,4月份我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繼續回落,降至47.4%;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持續跌至41.9%,分別比上月下降2.1和6.5個百分點,均繼續低於榮枯線。

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全面放緩,大型企業PMI爲48.1%,比上月下降3.2個百分點;中、小型企業PMI分別爲47.5%和45.6%,均比上月下降1.0個百分點。其中,小型企業最爲困難,大型企業的PMI不僅跌破榮枯線,而且回落幅度最大。

從細分指數看,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均爲2020年3月以來的低點,分別比上月下降5.1和6.2個百分點,表明企業生產明顯下降,市場需求繼續走低;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創2020年3月份以來的低點,較上月回落9.3個百分點至37.2%,表明供應鏈亟須疏通;產成品庫存指數爲50.3%,處於高位,反映企業產成品銷售不暢、庫存積壓嚴重。

應高度關注本輪疫情對製造業的趨勢性影響

受本輪疫情影響較爲嚴重的上海、深圳爲長三角和珠三角的核心城市,是我國內外循環的重要樞紐。以上海爲例,疫情對上海口岸集疏運能力形成制約,而上海周邊的江蘇崑山、蘇州都是製造業重地,這意味着疫情帶來的外溢效應也會比較明顯,尤其是對供應鏈的影響。疫情不僅具有區域外溢效應,而且還有時間遞延效應。若供應鏈停擺時間過長,將至少產生兩個危害:一是衆多小微製造業企業的生存將受到嚴重威脅,二是全球供應鏈可能加速調整。這些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我國的競爭優勢。

例如,上海、廣東、吉林爲我國汽車工業核心地區,2020年上述三個地區汽車產量佔我國汽車總產量的33%,乘用車銷量佔我國汽車總銷量的15%。由於疫情,一些位於吉林、上海、江蘇等地的汽車供應鏈廠商陸續停產,復工復產仍面臨不少困難。主要企業停工反過來會加劇供應鏈斷裂風險,影響其生產網絡中的諸多小微供應商。截至2020年底,在上海50萬企業法人中,私營企業佔比近80%,其中大多數是中小企業。作爲中國製造網絡的毛細血管,中小企業的生命線與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是息息相關的。

根據上海證券報對667家上市公司受疫情影響調查結果,約92%的企業表示疫情對公司產生影響,其中37.18%的企業表示已產生很大影響。有72.41%的企業反映疫情導致公司“物流受阻,供應鏈斷裂”;有62.82%的企業存在“人員流動受限,生產研發銷售滯後”;另外有32.23%的企業“因防疫需求,停工停產”;還有9.3%的企業已經出現“資金鍊緊張,週轉困難”等情況。

我國出口在經歷了前兩年的高速增長後已出現回落,在全球供應鏈復甦的情況下,我國外需訂單分流效應已經有所顯現。今年3月份中國發往美國的集裝箱出現22個月來首次下降,同比減少2%。同樣佔據較大出發地市場份額的韓國和越南,對美國的集裝箱運輸同比分別增長4%和11%。與此同時,我國製造業中小企業轉嫁原材料價格上漲的空間正受到擠壓。目前CPI與原材料價格走勢並不同步。3月,PPI和CPI剪刀差雖有所縮減,但仍高達6.8個百分點。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匯率貶值都將增加我國製造業企業成本,而本輪疫情的發生又對我國內需恢復造成影響。價格傳導不暢、企業成本高企,我國製造業可能面臨更爲艱難的處境。

更加值得警惕的是製造業的外遷。自2021年以來,蘋果公司持續增加在印度的生產,產量份額已從2020年的1.3%增加至2021年的3.1%。上海製造業樞紐停擺時間越長,越有可能對中國製造帶來不利影響。上海高端關鍵製造廠商工廠的數目遠高於廣東和深圳,是中國高端製造業最重要的樞紐,芯片產業規模佔全國的四分之一,工業機器人也佔國內的十分之一左右。

消費恢復可能更爲緩慢

受疫情影響,3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3.5%,其中商品零售同比下降2.1%,餐飲收入同比下降16.4%。今年3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出現自2020年8月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剔除受本輪疫情衝擊較大的汽車業後,社零增速同比仍下降3.0%。預計4月份消費的下行程度可能會更大。

首先,從疫情發生後武漢的經濟復甦路徑來看,工業生產和投資在復工復產之後實現了典型的“V形”反彈,而消費是最慢的。2020年二季度,我國資本形成總額和貨物及服務淨出口對GDP增速的拉動分別爲4.79和0.43個百分點,大幅超過疫情前的水平。但是,消費依然是負增長,拖累GDP增速回落2.12個百分點,而疫情前其拉動GDP增速2.49個百分點,直到2021年一季度,消費對經濟增速的拉動才首次超過疫情前。

其次,消費恢復緩慢還與居民消費意願減弱有關,這可能是疫情發生後消費較難恢復的一個原因。疫情在武漢發生時,人們普遍將其視爲短期衝擊。隨着疫情持續,不少市場主體面臨生存考驗,導致消費潛力下降。而失去的消費,尤其是服務消費,往往很難彌補。

根據人民銀行今年一季度的儲戶問卷調查結果,傾向於“更多消費”的居民比上季減少 1.0 個百分點,傾向於“更多儲蓄”的居民比上季增加 2.9 個百分點,傾向於“更多投資”的居民比上季減少 1.9 個百分點,三者分別佔 23.7%、54.7%和21.6%。3月份金融數據也反映了居民消費傾向下降、儲蓄意願提高。今年前3個月,居民存款增量高達78200億元,大幅高於往年同期的54900億元(2017年至2021年均值);居民部門貸款僅增加12600億元,而近5年的平均水平是18360億元。

此外,房地產領域的下行也將在較大程度上拖累消費。我國房地產業原本就處於調整期。本輪疫情對於房地產市場最大的影響就在於復甦態勢可能因此受阻。而房地產業對其他行業的間接拉動作用較強,其中涉及很多消費領域。2020年,房地產業增加值佔GDP的7.3%,房地產業和建築業占城鎮就業的比重也達到5.79%。我國房地產業與42個行業中的38個行業有關聯,與之關聯度排名靠前的行業中,有不少是服務行業,包括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住宿和餐飲業、批發和零售業等。

預測疫情對二季度經濟的總體影響

經濟受到疫情的影響不容小覷。從高頻數據看,截至4月24日,電影觀影人次已跌至2020年7月20日電影院恢復營業來的最低值。5月1日當週,電影觀影人次回升至566.09萬,但仍遠低於去年同期的3019.83萬。此外,國內航班大面積取消。截至5月4日,國內航班(不含港澳臺)執行航班數僅爲4917架次,遠低於去年同期的15967架次;取消航班數多達8848架次,而去年同期取消的航班僅1385架次。文化和旅遊部數據顯示,今年“五一”假期,全國國內旅遊出遊1.6億人次,同比減少30.2%,實現國內旅遊收入646.8億元,同比減少42.9%。由於疫情多地散發,對貨車通行增加了更多限制,物流阻礙較爲嚴重。截至4月30日,上海和吉林的整車貨運流量指數分別跌至17和38的低位(基準值爲100),原材料難以運入、產成品難以有效運出;而江蘇整車貨運流量指數4月份以來也始終不及全國整體水平。

我們對二季度經濟增速作了三種情景分析:第一種情景爲,若沒有疫情情況下的經濟增速較高、且疫情對全國經濟衝擊一般,部分封控省份四、五月份經濟增量比正常情況下減少3%,預計二季度經濟增速在3.2%左右。第二種情景爲,若沒有疫情情況下的經濟增速平穩、疫情對全國經濟衝擊較大,部分封控省份四、五月份經濟增量比正常情況下減少5%,則二季度經濟增速可能回落至2.1%左右。第三種情景爲,若沒有疫情情況下的經濟增速平穩、疫情對全國經濟衝擊較爲嚴重,部分封控省份四、五月份經濟增量比正常情況下減少5%,並且長三角地區除上海外,整個二季度的經濟增量比正常情況下減少5%,則二季度經濟增速可能跌破2%。我們認爲第二種情況可能性較大,即二季度經濟增速在2.1%左右,則上半年GDP增速預計在3.5%左右。

值得指出的是,現在預測全年經濟增速比較困難,實際意義也有限。因爲無論政策、還是國內外環境,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預計受疫情影響較小的地區,政策會提前發力。下半年我國經濟將明顯好於上半年。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一是我國在較短時間內有效控制住疫情,並嚴防疫情再次反彈,儘早全面復工復產,落實“六穩”“六保”;二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快落實,貨幣政策有效配合財政政策,在防風險的前提下,全力支持經濟恢復和發展;三是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在全社會範圍內提振信心、改善預期。

爲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須在毫不放鬆疫情防控的同時,積極落實有關政策措施。

第一,確保交通物流暢通,確保重點產業鏈供應鏈、抗疫保供企業、關鍵基礎設施正常運轉。例如,加快疏通產業鏈和供應鏈堵點,並通過有效防控疫情和擴大疫苗接種等多種手段,爲企業復工復產創造條件。

第二,應堅持將基建投資作爲穩增長的重要抓手。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兼顧基建投資的直接效益和帶動效益、短期效益和長期效益、局部效益和全局效益。

第三,在堅持房住不炒和風險防範的前提下,繼續適度調整房地產調控。在資金供給方面適當延長房企去槓桿週期,如對於三道紅線不達標的房地產企業,監管部門可以考慮按當前的指標維持6個月不上升的前提下繼續提供貸款等;繼續適度放鬆需求端的限購、限售、適度下調房貸利率等,支持剛性和改善性需求,靈活把握因城施策和全國統一政策的平衡;優化預售資金監管,在確保資金用途合理的前提下適當降低預售資金凍結比例,在一定行政區域內增加資金跨項目調配的便利性等;還可以考慮適當延遲貸款集中度管理的達標時間。

第四,將促進國內大循環和改善民生作爲支持平臺經濟健康發展的出發點。促進線上、線下商業協調發展,從而發揮消費對經濟循環的牽引帶動作用。

第五,在全社會範圍內提振信心、改善預期。這需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在政策出臺前加強與市場溝通,政策頒佈後積極宣傳解釋。先進的預期管理不僅有助於引導市場,也有利於及時掌握情況、洞察市場變化,完善政策實施。

第六,積極的財政政策應加快落實,貨幣政策應綜合考慮國內外形勢,用好各類貨幣政策工具,可更加註重數量型工具的使用,以積極配合財政政策、緩衝美聯儲緊縮貨幣政策的外溢效應和輸入性通脹壓力。預計本輪疫情過後,受短期供需關係的影響,物價可能面臨上漲壓力:一是輸入性通脹壓力可能因烏克蘭危機而延續更長時間;二是下半年豬週期重回上行區間,也將推升物價。因此,還應高度重視民生關切。

(盛松成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原司長,龍玉系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研究員,王丹繫上海財經大學博士研究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