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氏擬態是指一個無害的物種模仿一個危險的物種,這是一種進化“策略”,能爲擬態者提供保護,使其免受潛在捕食者的攻擊。

近日,研究人員在《當代生物學》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哺乳動物中首例貝氏擬態聲學現象:大鼠耳蝠能模仿蜜蜂的嗡嗡聲,以阻止食肉貓頭鷹捕食它們。

“在貝氏擬態中,‘無害’物種會模仿‘有害’物種,以阻止捕食者。”意大利那不勒斯費德里克二世大學的Danilo Russo說,“想象一下,一隻蝙蝠被捕食者抓住了,但還沒有被殺死。嗡嗡聲可能會在一瞬間欺騙捕食者——足以讓它飛走。”

Russo是在野外考察時發現這一現象的。研究人員經常使用捕蠅網捕捉蝙蝠。“當我們把蝙蝠從網中取出或處理它們時,它們總是像黃蜂一樣嗡嗡叫。”Russo說。

研究人員認爲嗡嗡聲是某種不尋常的求救信號,而且蝙蝠發出這種聲音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也許它可以藉此向其他同類發出警告,或者阻止捕食者。Russo團隊決定設計一個實驗來測試他們關於嗡嗡聲的猜測。

研究人員首先觀察了蝙蝠嗡嗡聲和蜜蜂嗡嗡聲的聲學相似性。他們還將這些聲音播放給圈養的貓頭鷹聽,看看它們會作何反應。

研究人員發現,不同的貓頭鷹有不同的反應方式,這可能取決於它們之前的經歷。但無論如何,貓頭鷹對嗡嗡聲的反應始終是遠離。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發現是哺乳動物和昆蟲之間的種間擬態的第一個例子,也是聲學擬態的少數例子之一。

有趣的是,研究人員對聲音的分析顯示,將貓頭鷹聽不到的聲學參數排除後,黃蜂和蝙蝠發出的嗡嗡聲的相似性最明顯。Russo解釋說,換句話說,貓頭鷹聽到的黃蜂和蝙蝠的嗡嗡聲比人們聽到的更相似。

貓頭鷹選擇遠離這種嗡嗡聲是因爲它們以前被蜇過嗎?Russo說,蜇人的昆蟲也可能會蜇貓頭鷹,但沒有數據來證明這一點。不過,有證據表明鳥類也會避開黃蜂。例如,當黃蜂進入巢箱或樹洞時,鳥類一般不會去探索它們。

研究人員表示,因爲貓頭鷹、蝙蝠和蜜蜂共享許多相同的空間,比如建築、岩石裂縫或洞穴,它們可能有很多機會進行互動。即便如此,研究人員認爲,這種遠親物種之間的複雜關係很有趣。

“令人驚訝的是,貓頭鷹代表了進化壓力,並塑造了蝙蝠的聲學行爲,這只是進化過程之美的無數例子之一。”Russo說。

Russo指出,還有許多其他脊椎動物在受到干擾時也會發出嗡嗡聲,另外還有數百種蝙蝠,其中的一些可能也會使用類似策略。未來,科學家希望在其他相互作用的羣體中尋找這些有趣的互動。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cub.2022.03.052

作者:馮麗妃 來源:中國科學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