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王峯、實習生韓甜報道  一位經濟學專家發表的教育觀點引發社會熱議。

近日,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紫光講席教授鞠建東等人撰文稱,在一個知識化的時代,大學是知識創造、傳播的關鍵節點,沒有縣域大學這個關鍵節點,縣域經濟就會被邊緣化,失去活力。

他預計,過去40年席捲全國縣域經濟的工業園區、開發區的大潮會逐漸穩定,而“縣裏辦大學”的浪潮必然到來。

“實際上,上世紀80年代時就有過這樣的提法,‘縣裏辦大學’既不新鮮,可行性也低,當前高等教育發展重要的是辦好已有的高校。”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

那麼,“縣裏辦大學”的實際情況如何?

在江蘇、浙江等地,一些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已經實現了“縣縣有大學”,且數量還在增加。但在一些中西部地區,有的縣級大學城則一地雞毛,爲盲目投資付出了代價。

對於“縣裏辦大學”的政策傾向又如何?

目前,河南、貴州等省都已明確提出,原則上不在縣域佈局高校。中辦、國辦近日印發的《關於推進以縣城爲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中,專門要求擴大教育資源供給,但沒有提到高等教育。

縣域歡迎高校

縣域爲什麼需要高校?

鞠建東的文章指出,產業升級依賴人力資本的供給,也就是大專以上受教育人口的增加,從而提高知識創新的供給。我國縣(市)平均人口大約是50萬。在一個知識化時代,50萬人口至少需要一個大學來提供基本、穩定的人才需求。

此外,每個縣都會有特色產業、傳統行業,而這些特色產業、傳統行業的發展都需要大學作爲一個強有力的科研、教育中心來支撐。

截至目前,一些有特色產業的縣確實設立了相關的高校。比如浙江在義烏設立了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以創業教育、創意教育、國際教育爲特色;在東陽市橫店鎮設立了浙江橫店影視職業學院,以影視爲特色、涵蓋相應領域相關專業。

近十幾年來,“縣裏辦大學”一直在快速增加。寧波大學學者徐軍偉2018年就指出,縣域辦學成爲江蘇、浙江兩省高等教育地方化的新動向。

徐軍偉統計發現,當時浙江省108所普通高校中,有42所高校(含分校區)落戶縣域(包括非中心城區的區),佔38.8%;當時江蘇省普通高校166所中,有35所高校落戶縣域,佔21.1%。

他還發現,當時浙江省61個非中心城區的縣(區)中,有25個縣(區)已有高校(含校區)落戶,佔41%;當時江蘇省50個非中心城區的縣(區)中,有21個縣(區)已有高校落戶,佔42%。

其中,越來越多的縣撤縣設區,融入中心城市,這更說明了高校與區域經濟轉型的緊密關係。

在“縣裏辦大學”的趨勢下,江浙出現了越來越多“縣縣有大學”的地級市,包括杭州、南京、無錫、蘇州、鎮江等。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地方的中心城市經濟日漸發達,縣域設置越來越少,比如杭州市只有“兩縣一市”,無錫只有兩個縣級市,南京則已爲“無縣市”。也就是說,高校雖然建在縣裏,但這些縣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已經與中心城市緊密融合在一起。

一個鮮明的案例是,長沙縣有16所高校,數量位列湖南全省縣域第一。但長沙縣地理位置優越,緊鄰長沙主城區,處於長株潭都市經濟圈的核心地帶,黃花國際機場也坐落縣內。2021年6月2日,湖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長株潭一體化發展五年行動計劃(2021-2025年)》明確提出,要支持長沙縣撤縣設立星沙區。

不過,長沙縣16所高校裏只有3所本科,其餘13所均爲高職院校。2021年底,長沙縣政府提出“全力支持國防科技大學、湖南大學在星沙建設新校區”,未來長沙縣或將出現重點大學的身影。此外,《2022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要求慎重從嚴把握撤縣(市)改區,嚴控省會城市規模擴張。

縣域歡迎高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建設高校可以直接拉動投資。鞠建東在文章中寫道,假設每所縣域大學的建設週期爲10年,每年需要10億元投資,那麼2000所縣域大學今後10年每年需要2萬億元投資需求。

徐軍偉的文章寫道,浙江省是在2008年左右進入到這一輪高等教育佈局調整期。2008年以後,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經濟危機對江浙兩省的經濟發展帶來嚴重影響,尤其是浙江省,由於民營經濟占主導地位,缺乏國家大規模的投資拉動,地方政府急於尋求好的投資項目來保持經濟發展的穩定,因此高校縣域校園建設進入到縣級政府保證投資增長的項目名單。

高校縣域校園的建設一般由地方政府無償提供建設用地,有的甚至由地方政府全額投入校園建設費用。比如,公開信息顯示,浙江工業大學德清校區、寧波大學梅山校區全部由地方政府出地出資建造,相關校區資產登記在學校名下。

縣域都能辦好高校?

短期能拉動投資,長遠能產出人才,讓一些縣域對“辦大學”趨之若鶩。

在經濟發達的蘇南縣域,有學者甚至總結了“三高”現象:高校、高鐵、高新區。在城鎮化過程中,“三高”的作用異曲同工,它們普遍位於城郊結合部或工業區,作爲主城區的延伸,是城鎮化重點推進的方向。

縣域大學城,是“縣裏辦大學”發展的高階形態,地方政府投入基礎設施,吸引多所高校抱團式遷入。在佈局方面,這些縣域大學城有兩個重要功能:爲“蜷縮”在省會等中心城市的高校提供新發展空間,或拉動崛起中的都市圈、城市羣建設。

以廣西南寧市扶綏縣爲例,當地大學城有7所高校,其中3所本科,其中的2所本科高校總部位於廣西其他地市。

這座大學城位於中國—東盟南寧空港扶綏經濟區,被稱爲首府南寧“後花園”,距吳圩國際機場約15公里。圍繞着南寧首府經濟圈,南寧市已建設了三個縣域大學城(其中武鳴縣已撤縣設區)。

還有的縣域建設大學城是因爲其有高校基礎,這樣的情況較少,江西共青城是一個典型。共青城是九江市代管的縣級市,市內有南昌大學共青學院、共青科技職業學院、江西信息應用職業技術學院(共青城校區)3所高校,有的已經建校近40年。

2016年,共青城開始建設共青科教城,陸續遷入江西省內5所高校。目前,共青城已彙集8所高校近8萬名師生。2021年9月,共青城職業教育大學園項目正式動工,這座縣城將形成“南有科教城、西有職大園”的格局。江西省十幾所公辦職業院校有望入園辦學,未來共青城將集聚20所高校、20萬大學生。

但也有一些位置偏遠的縣域大學城並不成功。

2012年8月,貴州省獨山縣大學城開工,規劃佔地約1.5萬畝,總投資約135億元。獨山大學城計劃容納10所大學,在校學生8-10萬人。過往信息顯示,計劃來此辦學的除了國內211高校,還有來自北塞浦路斯的高校。

獨山縣位於貴州最南端,直到現在,獨山大學城還在建設之中。一所名爲黔南民族師範學院的當地高校在這裏設立了獨山校區,招收民族預科生。另一所本部在鄰縣的黔南民族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也曾在這裏短暫辦學,但2017年3月,獨山校區全體師生搬回了本縣新校區。

2020年,獨山縣耗資上億元興建“天下第一水司樓”疑似爛尾的消息引爆網絡。同時公開的,還有當地對此前因盲目舉債、亂鋪攤子遺留的爛尾工程問題進行整改的消息。

高校如何佈局

縣域歡迎高校,但高校是否歡迎縣域?對於雙方來說,想法並不同頻。

一名區域教育發展研究專家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高校遷往縣城,往往會讓教師、學生無所適從。“教師大多數不在縣城安家,‘走教制’使得教師像是‘候鳥’,上課來,課後走,教師之間、師生之間缺乏交流。高校辦在小縣城裏,沒有高校聚集,學生們如同處在‘孤島’,缺少文化氛圍。”

2021年10月,貴州省教育廳表示,在遠離市州中心城區的縣設置高等學校,存在招聘師資難、招生難、保障不足等現實問題,綜合考慮全省高等院校資源佈局,在當前縣域經濟和文化發展條件下,原則上堅持高等學校不設置在縣。

“國外一些名校就是建在村鎮上,也可以辦得很好,但國內高等教育首先還是要辦好已有的大學。目前有的建在大城市裏的省屬大學,都存在招生難、師資弱、培養質量不高的問題,如果辦到縣裏去,問題可能會更突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

從高校佈局角度來說,“縣裏辦大學”要因地而異。北京等大城市需要疏解中心城區人口壓力,因此提出了“區區有高校”,但還有一些省份已明確對“縣裏辦大學”說不。

山東省教育廳2021年8月印發通知要求,新建學校不得存在多校區,不宜遠離區域經濟文化中心。

2021年四川省教育工作視頻會議指出,“十四五”時期高校設置重點向區域中心城市、重要節點城市佈局,其他地方原則上以辦好現有高等院校爲主。

今年1月發佈的《河南省“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指出,原則上不在縣域佈局高校。

但在發展經濟衝動下,地方政府難免蠢蠢欲動。

今年3月,有網友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諮詢,長垣大學城何時能夠動工建設。長垣是河南省新鄉市代管的縣級市,長垣市委的回覆稱,正在與河南科技學院、新鄉醫學院對接,充分了解各院系需求,待有關事宜敲定後,儘快動工。

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普及化階段。2021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1078萬,本專科錄取人數1001.32萬,錄取率92.89%。也就是說,100%高中畢業生可以讀大學的日子將不遠。在這種情況下,新建高校數量過多,恐將造成資源浪費。因此,有的省份已經提出,原則上不再新建公辦普通本科高校。

在儲朝暉看來,關鍵還是要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如果建設了校園,招聘了教師,但培養出的學生質量不合格,也就是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

值得注意的是,縣域高校裏,土生土長的高校鳳毛麟角,大多數高校是設立的新校區。對於異地辦學,教育部明確表示從嚴控制。

《教育部關於“十四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提出,原則上不審批設立跨省異地校區,確需設立省內異地校區的,由省級人民政府統籌,納入本省高校設置規劃,嚴控數量、嚴把條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