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際金融報

“腰間的贅肉咔咔掉!”“人魚線馬甲線我想要!”“come on!”……

簡單易學的動作,富有感染力的口號,歡樂無窮的直播氛圍,再加上洗腦的《本草綱目》,在上海居家隔離的劉畊宏在網絡上爆火,成爲全民健身教練。

由於運動強度到位,不少網友調侃,“看劉畊宏直播不要錢,要命!”“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能救人,劉畊宏的《本草綱目》能廢腿!”“第一批‘劉畊宏女孩(男孩)’已受傷(入院)”等話題相繼出現。

比如,5月13日,一則“女子穿暴汗服跳健身操心悸暈倒”的新聞衝上微博熱搜;

此前,瘋狂跳操的杭州女孩汪汪不小心扭到了腳,之後腳開始紅腫,最後選擇了就醫治療;

患有高度近視的小陳在跟操的過程中,出現了眼底出血的情況,造成視網膜震盪傷;

疤痕體質女孩小劉,腋下脫毛後因跳操流汗太多未及時洗澡,致腋窩潰爛等……

像這樣的突發狀況最近時有發生,那麼,在家“雲健身”不慎受傷,保險可以賠嗎?怎麼賠?《國際金融報》記者邀請到小雨傘保險經紀意外險負責人劉娜爲大家詳細解答。

意外險能賠嗎

如果買了意外險,出現了上述運動受傷等情況,有的能用上,有的用不上。我們先從意外險的種類和出險原因展開說。

先說種類,意外險有很多種類,常見的有綜合意外險、運動意外險、旅遊意外險、交通意外險等,適用不同的場景,包含的責任也不盡相同,一般情況下都會包含意外身故傷殘責任、意外醫療責任,意外醫療費用主要是通過其中的意外醫療責任來賠付。跳操場景中,最適用的意外險種類是綜合意外險和運動意外險。

綜合意外險適用絕大部分的場景,不論是工作期間、日常生活,還是旅遊或者運動。例如,某款熱銷綜合意外險,就包括意外醫療責任,不限制使用場景。

這類意外險一般都有職業要求,如果出險的時候不符合職業要求,那麼理賠容易出問題。這裏要提醒大家,如果投保時不符合職業要求,就不要投保,如果投保時符合職業要求,但是中途換了工作導致出險時職業類別不符合要求,保險公司也可以拒賠。

這類意外險一般也不保高風險運動,不排除有的產品將高風險運動作爲亮點特意加到責任中。

此外,消費者在購買意外險的時候,還要看清責任範圍、免賠額、賠付比例等。

運動意外險的場景,從名稱就可以知道是保障運動過程中的意外事故。運動意外險還能再細分成騎行、跑步、高風險運動意外險等。對於一般人(非專業運動員)來說,這類意外險基本沒有職業限制,且價格比綜合意外險更便宜。“劉畊宏男孩女孩”們適用保障健身的運動意外險,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運動意外險不保住所內的運動。

能不能賠,先看買的意外險種類是否適用“雲健身”場景,然後再看出險的直接原因是不是意外。

這裏需要強調的是,保險中的意外是指受外來的、突發的、非本意的、非疾病的使身體受到傷害的客觀事件。大白話就是,讓我受傷的不是疾病,而是一種來自外界的傷害,不受控制,我也不想它發生,但是它突然就發生了,讓人猝不及防。如果滿足上述描述,那就是意外。比如,非被保險人故意造成的車禍,車被撞了,或者是人走在路上被車撞了;再比如,非被保險人故意造成的火災、泥石流;爬樓梯不小心踩空,摔骨折了等。

如果種類和出險原因都滿足,而且不屬於特別約定和條款中的責任免除內容,那就是可以賠付的。

假設文章開頭列舉的劉耕宏男孩、女孩們都買了含意外醫療責任的綜合意外險,也都滿足職業要求,那麼:

汪汪可以賠付,符合意外定義;小陳的情況比較特殊,沒有具體的資料證明出險原因的情況下,其實很難判定是否可以賠付,存在拒賠的可能;小劉不可以,因爲不屬於意外。

買多份意外險可同時賠嗎

其實,除了意外險,常見的住院萬元護、百萬醫療險也可以賠上述情況。百萬醫療的免賠額比較高,如果理賠金額達不到免賠額,也無法獲得賠款。同樣,理賠時也要看是否有涉及特約和條款中明確說明不賠的情形,以及職業是否滿足投保要求。

那麼,如果購買多份意外險或多份醫療險,是否可同時賠?

醫療費用的賠付總的來說是要滿足損失補償原則。所謂損失補償原則,是指被保險人通過任何途徑所獲得的醫療費用補償金額總和以其實際支出的金額爲限。被保險人已經從社會基本醫療保險、公費醫療和任何第三方(包括任何商業醫療保險)獲得相關醫療費用補償的,保險人僅對扣除已獲得補償後的剩餘部分醫療費用,按照約定承擔給付保險金的責任。

也就是說,如果在其中一家保險公司理賠完之後,還有沒有賠完的醫療費用,可以再找另外的保險公司賠付剩餘部分;或者同時找多家保險公司賠付,各家保險公司按承保比例分攤賠款。

除了醫療責任之外,有的產品還會有津貼責任,這個就可以同時賠,例如分別在兩家保險公司投保了帶住院津貼的產品,津貼保額都是200元/天,無免責天數,假設住院10天,那麼兩家保險公司都要賠付200×10=2000元,合計獲得津貼賠款4000元。

最後,需要提醒的是,雖然醫療險和意外險可以爲“劉畊宏男孩女孩”增添一份保障,但這畢竟只能在事後提供經濟補償。有專家提示,運動不要盲目跟風,提前做好熱身,量力而行。尤其是居家健身不適宜進行長時間大強度鍛鍊,否則導致身體機能失調,免疫功能下降,運動損傷風險增加。患有骨質疏鬆、韌帶炎症等基礎性疾病人羣以及肥胖患者,更應注意避免運動損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