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陳良賢 王亞賽

疫情的反反覆覆,打亂了不少人的日常。在宅家不出和堂食暫停的當下,喫飯成了很多人的大問題。對炸廚房黨來說,要一夜間就從新東方畢業,並不現實,但也不能頓頓喫泡麪和餃子應付。

幸好,人類發明了預製菜。

椒麻雞、醬燜牛排、麻辣小龍蝦,這些洗切費時、醃炒費力的“大菜”,預製菜都能輕鬆駕馭;甚至連飯店廚師要花上十幾道工序、幾十小時才烹飪得出的佛跳牆,在家也能靠預製菜幾分鐘內輕鬆端出。

這種讓你分分鐘成爲朋友圈大廚的預製菜,到底有多方便?它能既中看,又中喫嗎?

預製菜,懶人、手殘黨的福音

何爲預製菜?一般指經過工廠加工並通過冷凍、真空等方式保鮮的菜品,消費者買到後只需簡單烹飪即可食用。簡單說,就是熱一下就能喫的方便菜。

預製菜最大的特點就是烹飪簡單,免洗、免切、免調味,也不用煩惱火候大小、烹飪時長。通過統計近一年來在微博平臺上有關選購預製菜的原因,也證明了大家最看重的就是這一點——能方便地喫上一頓中餐。

當然,除了“懶宅經濟”、沒時間做飯等原因的推動,居家隔離也在近期讓這種快手菜迎來了少有的爆發式增長。

四月初,一零售集團食品生鮮事業部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上海地區近半月的預製菜銷售額相比去年同期漲幅超過250%;五月初,北京地區的預製菜也同樣需求暴增,一電商平臺的數據顯示,今年勞動節期間,預製菜的成交額,是去年同期的3.7倍多。

如果不是因爲疫情加了小區裏的團購羣,在上海工作的95後小夥薛瑞,都不知道預製菜的存在。當時搶菜艱難,抱着試一試的心態,薛瑞團了海底撈的一份88元預製菜套餐,裏面有藤椒雞絲、茄汁魚柳和番茄土豆燒牛肉3樣菜的料理包。

簡單烹飪後,薛瑞就喫上了一盤賣相、味道都中規中矩的藤椒雞絲。雖然算不上什麼“大菜”,但他卻讚不絕口——因爲不用費心尋找食材和花精力加工、燒製。在疫情這樣的特殊時段,這種快手菜的確讓沒怎麼下過廚的人改善了伙食。但要指望預製菜的色香味達到飯店大廚那樣的水準,可能還是強人所難了。

2022年年初,江蘇省消保委發佈了一份預製菜的消費調查報告,指出目前多數預製菜,還很難說得上美味可口。根據他們的調查,僅有三分之一的消費者覺得,預製菜品的口味超過了他們的預期、很美味,絕大多數的消費者,都感覺預製菜品的口味一般。

不少消費者的網購評價提到,和預製菜外包裝袋上色澤鮮豔、分量飽滿的參考圖片不同,他們買回家加熱好的河豚魚、花膠雞等預製菜,不僅品相發暗,肉也稀碎,實在是令人意興闌珊。

還有人說,就算味道好也不喫,因爲預製菜是工業流水線下的產品,非現炒現做的菜,不僅食材不新鮮而且還缺少“鍋氣”,沒有中餐的靈魂。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如今很多外賣和連鎖餐廳,都在用這種料理包。

預製菜的大主顧,是餐廳

與近兩年因疫情才引起消費者注意不同,預製菜在餐飲企業中早已站穩了腳跟。

根據中國飯店協會的調研,目前國內有超過74%的連鎖餐飲品牌自建了中央廚房,且頭部品牌的預製菜使用比例更高,據中國證券報報道,真功夫、西貝、小南國等企業的預製菜在原材料中的佔比達85%。

爲什麼餐飲業這麼積極擁抱料理包?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在《2021年中國連鎖餐飲行業報告》中就提到,預製菜對餐飲行業來說,其作用主要在這3個方面:口味標準化、出餐速度快和降低用工成本。

對外賣店家而言,後兩者尤爲重要。

有報告就調研發現,儘管一份售價20元的滷肉飯外賣,使用網購平臺上的預製菜,會導致食材成本比自家燒製貴上1塊錢,但因此節省下的廚師費用、後廚地租等,卻讓最終的利潤不減反增。

近期多地出現疫情後,很多餐廳無縫切換到預製菜零售領域,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點。因爲根據相關規定,餐飲企業要做預製菜,不僅需要有相關資質,還要有專門的生產平臺。有網友就傷心地說:“這次疫情讓我知道了,餐廳裏都是料理包啊!”

但這並不是所有用上料理包的飯館都實現了降本增效,因爲品控的問題。

作爲食品“工業革命”的一部分,預製菜的核心是方方面面做到標準化。這意味着,無論是加工、包裝,還是運輸、儲存,它都需要有行業標準,從而實現口味穩定。但尚處“野蠻生長”期的中餐預製菜,尚無統一標準。有的還是小作坊式生產,冷鏈運輸都難保證。

這也是爲什麼有些預製菜,口味連差強人意都算不上。

預製菜要大火,品類和價格是關鍵

不過,隨着預製菜的熱度不斷升高,預製菜要有規範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廣東肇慶、山東壽光、重慶梁平等地在2022年紛紛提出自己打造“預製菜之都”的計劃,在制定行業標準的同時,搶奪話語權。

只是要想消費者養成常買預製菜的消費習慣,而非只是疫情期間的江湖救急,僅僅是味道穩定恐怕還不夠,還得要豐富。

相比烹飪方式簡單、食材選料單一的西餐,中餐不僅燒製流程複雜多樣,而且派系衆多,這讓預製菜已覆蓋的菜品和中餐菜譜相比,小巫見大巫。

目前,市面上成規模的預製菜企業的產品主要集中在火鍋、水煮菜和米麪上。如果讓你天天喫預製菜,恐怕沒多久就會喫膩。

而且中餐還有口味龐雜的特點。同樣一道豆腐腦,北方愛喫鹹的,南方喜歡甜的,川渝地區則鍾情酸辣口味。

如何實現南北通喫,這個問題連深耕中餐預製菜多年的連鎖品牌也搞不定。

2021年,預製菜第一股味知香有超過95%的營收都來自於華東地區,其他地區僅佔零頭。這家成立於江蘇的食品公司在招股書中表示,短時間內很難針對特定區域迅速做出調整和改變。

另外,性價比也是預製菜普及的一道坎。

拋開部分網店銷售的9塊9包郵佛跳牆等極端產品,絕多數正規品牌的預製菜定價都不低。知味觀、安井這些頭部品牌銷售的家宴套餐,售價都在200元以上。一份普通葷菜的價格在30元以上,一盤素菜的售價也不低於15元。

根據艾媒諮詢做的調查,超過六成的消費者,買一道預製菜的平均花費在21-40元之間,不比外賣便宜。

能否做到在熨帖了我們胃的同時,還不讓我們的錢包大出血,決定了未來預製菜會不會繼續火爆。

畢竟當疫情過去,對於多數不想下廚的人來說,用同樣甚至是更低的價格,去點一份不用動手加熱的外賣,不是更香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