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圍欄、充電升級,社區電動車管理智能化

從2021年開始,張家灣鎮引入電動車防入戶系統,若有電動車電池進入樓門,系統便會通過聲音、燈光等方式進行預警。受訪者供圖

近年來,電動自行車亂停亂放、違規充電是困擾許多社區的“頑疾”。如何能有效整治電動車存在的亂象,已成爲小區治理的一項重要課題。

當前,針對電動車搭線、飛線等情況,北京多個街道、社區及物業公司紛紛推行新舉措進行集中治理,包括引入科技企業開發的“線上+線下”防入戶充電管理系統,建立更爲安全便利的智能換電系統等。隨着充電設施逐步向安全智能化方向發展,小區電動車精細化管理也越來越成爲趨勢。

痛點▶▶▶

社區中電動自行車上樓現象時有發生,有很多安全隱患,包括亂停亂放、室內充電、“飛線”充電等,甚至因電動車違規充電引發了一樁樁失火事故。

措施▶▶▶

通州區張家灣鎮引入“電動自行車防入戶充電管理系統”,另有多個小區加裝了電動自行車阻梯系統;此外,很多小區物業也在電動車充電安全性和便利性方面作出探索,建成各種電動車充電設備或換電系統。

成效▶▶▶

截至目前,張家灣鎮爲55個村超過1.6萬輛電動車貼上了二維碼,基本建立了全鎮電動車數據庫。今年3月7日,北京市保障房中心向媒體披露,在其所持有的百餘個公租房項目中,針對高層建築的近1500部電梯設備,均已加裝電動自行車阻梯系統。

智能化防進樓:在電池上安裝芯片、貼二維碼

通州區張家灣鎮在北京市較早推出了電動自行車精細化管理模式,實行大數據平臺化管理,打出精細化管理組合拳。

“之前,看到鄰居拎着電動車電池上樓也不好意思說,現在裝了智能設備能自動監管,不僅安全,也有利於鄰里和睦相處。”張家灣鎮馬營村祥和樂園小區居民李峯(化名)向記者介紹,“杜絕電動車或電池進樓後,居民可通過掃碼或購卡支付進行充電,充電樁安裝在車棚內不會淋雨。充電樁建成後,還可以集中看管,避免盜竊事件發生,顯著改善了社區的秩序和環境。”

據張家灣鎮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從2021年開始,張家灣鎮與北京久譯科技有限公司(簡稱“久譯科技公司”)合作開展電動車管理試點,從硬件產品到軟件管理系統均採用了該公司研發的電動自行車防入戶充電管理系統。

據久譯科技公司技術人員介紹,該設備系統主要是在電動車電池上安裝RFID芯片,同時在樓道單元設立電子圍欄,若有攜帶電動車電池進入樓門情況,系統便會自動通過聲音、燈光等方式進行預警,並及時將預警信息、車主和電動車相關信息自動回傳給村委會電動車管護人員和小區物業管理人員;同時,給電動車貼上溯源二維碼,一旦發現電瓶和電動車分離,可以快速聯繫車主。此外,管理人員還可以通過平臺實時查看電動車的充電次數、充電時長等信息。

“爲精準解決電動車溯源困難、排查不清等電動車管理難題,鎮裏對55個村各類電動自行車進行了全面摸排,爲超過1.6萬輛電動車貼上了二維碼,基本建立了全鎮電動車數據庫。”張家灣鎮黨委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電池芯片安裝將以馬營村祥和樂園小區爲試點,逐步向全鎮各小區推廣。

截至目前,僅張家灣鎮馬營村祥和樂園小區就建設了156個電動車電池進樓監測基站、76個充電樁及40個充電格子。總體來看,此種採用科技手段加強電動車精細化管理,“線上+線下”雙監管模式可實現對社區電動車和電池入樓的“追、蹤、查、管”功能,從而有效保障電動車停放和充電的安全。

升級充電方式:注重安全便利,智能換電系統獲推廣

張家灣鎮電動車管理的最大亮點在於“監測”,除此之外,北京很多社區也在電動車充電安全性和便利性方面作出更多探索,建成模式和數量不一的電動車充電設備或換電系統。

以首開億方物業公司所管北京朝陽區燕保·雙橋家園項目爲例,該小區共1296戶,電動車是小區住戶的主要交通工具,截至2022年5月,共有二輪電動車500餘輛,三、四輪電動車40餘輛。爲確保小區電動車充電安全,經過該項目物業公司和社區工作者們的不斷努力,截至目前,小區已經陸續安裝22組充電樁,共205個充電插口,並對16部電梯加裝電動車阻攔設備。

值得關注的是,智能換電系統也已進入越來越多的小區。與普通的電動車充電直接“插電”方式不同的是,“換電”是用戶將電量不足的電池取下放入充電櫃後,直接更換飽和電池,不僅更加安全,而且可以極大地節省充電時間。此外,也有一些設備是用戶將自己的電池放進充電櫃,收到充電完成的手機提醒後再將其取出,既方便室外充電,又可以防止電池被盜。

近期,新京報記者走訪發現,北京已經安裝智能換電設備的小區所採用的設備品牌和款式多有不同,但原理都是對電動車換電進行智能化規範。比如,順義後沙峪鎮金城裕雅苑小區物業公司與充電樁品牌“驢充充”進行合作,引入了較爲智能的驢充充換電設備。

據驢充充方面介紹,不僅在順義,其還在北京多個小區安裝了智能充電設備,比如,2021年,驢充充在豐臺區西局欣園南區安裝了42臺智能充電樁設備,總計344個端口,涵蓋2路充電樁、10路充電樁、充電櫃等;並在豐臺區綠洲家園小區投放54臺設備,共計236個端口,涵蓋戶外大功率充電樁、10路充電樁等。

方向:“智能+社會共治”是規範電動車管理關鍵

“據相關機構統計,2020年國內電動自行車保有量接近3.25億輛,預計2022年可達到4億輛,平均3.5人一輛。對於電動車精細化管理需要不斷優化,社會共治手段是社區治理的關鍵力量。”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介紹稱,不僅需在治理鏈條前端提供資金、空間、政策等方面的支持,還需在整個過程中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原則,推動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市場機制。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電動車的安全細化管理,今年2月11日,首都城市環境建設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本市電動自行車全鏈條管控的實施方案》的通知(簡稱“通知”),其中提出,2022年底前,力爭北京全市居住區充電設施建設基本覆蓋;建立健全電動自行車及充電設施銷售、使用、管理、建設、運營、執法等環節標準體系,實現充電設施智能化安全監管,推動電動自行車及蓄電池產品質量明顯提升、電動自行車使用及充電行爲明顯規範。

對此,願景集團副總裁江曼表示,上述通知在多個方面做出了相應規定,強化了支撐保障、健全運營維護體系,全面落實運營維護管理責任。在電動車管理的日常運維上,應推進“互聯網+充電設施”運維體系建設,實現在線監測、安全監管、預警功能,加強與相關部門信息共享,推動設施建設與充電需求有效結合。

此外,江曼認爲,還需推動小區產權單位、業委會(物管會)等單位與充電設施企業的建設運營合作協議進一步規範,並建立健全電動自行車及廢舊蓄電池回收和管理體系,加強監管,實現來源、去向均可追溯。

新京報記者 張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