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團隊-曲墨封

字數:1634,閱讀時間:約4分鐘

編者按:常看到有這樣的說法,認爲中央集權的帝國制度,只會降低動員能力,西歐的領主封建制的動員率更高。論者常以他們眼中高大上的騎士領主制,來貶低中國的宋明末期的集權制度,事實是否如此呢?

關於歐洲騎士的動員能力,常常有人引用十字軍的數據。因爲在原始史籍中,十字軍往往有着數十萬的規模,似乎彰顯出歐陸中世紀分封制下,依靠於信仰動員的強大動員力。

但經過史學家脫水之後,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野戰軍規模被脫水到2-3萬人,而著名的紅鬍子巴巴羅薩,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中的十萬大軍也被脫水到1.5萬人,使人驚訝神聖羅馬帝國舉國精銳竟然如此之少。

▲紅鬍子腓特烈一世

其實,作戰兵員稀少是三十年戰爭之前歐洲戰爭的常態。英法百年戰爭絕大部分戰役雙方兵力都未曾過萬,包括決定性的奧爾良戰役、帕提戰役、福爾米尼戰役、卡斯蒂永戰役。即便是龐大的奧斯曼帝國,動員5萬規模的野戰軍也十分不易。以至於有人戲稱,歐洲戰爭是同期李成梁對蒙古土蠻部搗巢的規模。

▲明朝名將李成梁

第二次蒙古西征中,蒙古進入東歐的實際戰兵數量已經從15萬脫水到了5萬人。但即使如此,我們仍難以想象,如果蒙古人繼續西進進入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能否拿出規模足以抗衡蒙古人的軍隊。

顯然,騎士領主制的動員效率並不高,反而十分之低下。這是因爲,儘可能地減少君主所徵發的資源是分封領主的本能。

▲歐洲騎士

騎士老爺們往往家中良田萬畝,牛馬成羣。等到徵召時,帶着五六個扈從就來了。要人一個,要命一條,總不好趕他回去。至於領地面積來規定徵召規模的制度,從來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騎士老爺們還有不想辦法摸魚的麼?

歐洲的戰爭常常需要組成聯軍,民族繁多造成的扯皮又進一步降低了動員率。

▲太陽王時代歐洲軍隊規模擴展迅速

在17世紀之前,歐陸各國財政體系也都不完備,效率較爲低下,因此也難以僱傭規模足夠的僱傭軍。只有經過太陽王時代的變革,歐洲各國建立起東方式的成熟官僚體系和稅收機制,才能獲得與國家人口相匹配的龐大常備軍。

既然基於分封爲基礎的土地兵役制如此不可靠,那麼東亞又是怎麼操作的呢?很簡單,東亞的府兵制也好,衛所制也罷,基礎都是地主封建制,而不是領主封建制。

▲由宇文泰創立,沿用到唐朝的府兵制

唐代初期所依靠的府兵,實際上很大一部分是小地主,擁有佃農爲其服務,但也不完全脫離農業生產,又有充足的操練時間。在均田制下,地主對土地的使用依賴於國家的認可,地主自負武器軍械費用,但戰時付費向國家領取制式裝備,平時並不允許擁有盔甲,因此也就缺乏對抗國家機器的能力。

明朝的衛所制也是如此,看似不把大頭兵當人,但實際上軍人分爲戰兵和守兵,戰兵脫離生產由守兵供養,守兵專務屯田等同國家農奴。因此雖然明朝初年開始就有屯田兵逃亡,明軍戰鬥力仍然在衛所制下維持到嘉靖年間才徹底崩潰。

▲明代衛所制

顯然,唐代的府兵和明代的戰兵,都有地主富農的性質,屬於中產階級。而大量的中產階級,是國家所能依賴的可靠兵源。可當他們互相兼併,富者就會逃避兵役,貧者會破產逃亡,地主封建制的兵制就會崩潰瓦解。

以上,就是唐朝和明朝後來轉向募兵制的原因。但在土地制度未曾崩壞之前,府兵制和衛所制都顯得十分行之有效。而轉型爲募兵制之後,由於財政體系的完備性,東亞帝國仍然能維持龐大而富於戰鬥力的軍隊。當然,腐敗往往會減少可戰之兵的數量。

▲釣魚城之戰中蒙哥的死亡導致了旭烈兀西征軍的返回

如果我們考慮到規模在一萬規模的蠻族部隊,經常在中世紀歐洲橫行無忌,長驅無阻的話,我們不該得出結論,中世紀歐洲的騎士老爺們只是所面對的蠻族規模遠少於東亞,才能應付下來嗎?包括著名的蒙古西征,永遠都是東亞承受着大部分兵力。

如此一來,歐洲封建騎士動員率高的謊言,就不攻自破了。某些人要吹噓,還不如吹噓歐洲三大騎士團騎士的單兵戰鬥力更靠譜。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曲墨封,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