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道德經,悟老子智慧】

“道教是中國人的遊戲姿態,孔教是工作姿態。每一箇中國人,成功發達春風得意的時候都是孔教徒,一旦失敗落魄了,便都成了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義是一副鎮痛劑,撫慰受了創傷的中國人靈魂。”

《道德經》蘊藏着俏皮智慧的精髓,是全世界最光輝燦爛的自保陰謀哲學。老子是中國人“聰慧,淵博,才智”的代表。老子提倡謙恭,再三重複柔和、忍耐、爭論之無益、柔弱的力量和低位的戰術優勢。他宣揚自足之道,注重以柔克剛。

《道德經》闡述老子的哲學、老子的功用論,可以直接作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全篇八十一章,如同八十一扇門,從哪一扇推入,都可見一番天地。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段話:

天之道(自然規律),其猶張弓(張弓射箭)歟?高者抑之(弦拉高了壓低一點),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拉滿了放鬆點),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爲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不想張揚賢能)

詩解這段話:天道無親循自然,損餘補缺無惡善;聖人功成不自處,不爲虛名累平生。

未出土時先有節,已是凌雲仍虛心。花中四君中的竹,是謙虛的象徵,令人景仰。

本章老子對比了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與人道“損不足以奉有餘”的不同,指出了聖人不同於常人的做法。

由於人性貪婪自私的一面,得一思二,得隴望蜀,社會出現“富者越富,貧者越貪”的馬太效應。

“是以聖人爲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弘揚的是一種有爲卻不刻意張揚之人生態度。句中的“爲”和“功成”也代表了聖人們“有餘”的一面,而“不恃”、“不處”,是“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典範,他們損的是自己的餘,補的是天下的缺。

真正智者,內心強大,知其優明其弱,守拙不露;無知之輩,刻意表現,好爲人師,膚淺庸俗。

做人的最高境界,懂得抱朴守拙,知雄守雌,以退爲進。

諸葛孔明,懷經世之才,不出茅廬而知天下。生逢亂世,他選擇的是隱居南陽;曹雪芹花十餘年著有《紅樓夢》,並未想通過小說來博取名利,書稿只在朋友間傳閱。

真正的英雄,能伸能屈。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是順順利利的。得意時不趾高氣昂,失意時不一味消沉。隱忍,才能嚐盡人生百味。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人有包容,謀事易成。

學會低調,懂得藏拙,大智若愚,韜光養晦,也許才能最終贏得整個人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