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道德經,悟老子智慧】

“道教是中國人的遊戲姿態,孔教是工作姿態。每一箇中國人,成功發達春風得意的時候都是孔教徒,一旦失敗落魄了,便都成了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義是一副鎮痛劑,撫慰受了創傷的中國人靈魂。”

《道德經》蘊藏着俏皮智慧的精髓,是全世界最光輝燦爛的自保陰謀哲學。老子是中國人“聰慧,淵博,才智”的代表。老子提倡謙恭,再三重複柔和、忍耐、爭論之無益、柔弱的力量和低位的戰術優勢。他宣揚自足之道,注重以柔克剛。

《道德經》闡述老子的哲學、老子的功用論,可以直接作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全篇八十一章,如同八十一扇門,從哪一扇推入,都可見一番天地。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段話:

人之生(活着時)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屬於死亡一類),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用兵逞強)則滅,木強(樹木強大)則折(摧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詩解這段話:天有日月晝夜亮,地分兩極配陰陽。蒙古太宗各所長,剛柔相濟乃興旺。

輝煌一刻誰都有,莫將一時當永久。強大如元,不過百年;唐太宗以柔治四方,四方皆服膺。

這一章老子以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反覆說明這樣一種觀點:柔弱勝剛強。老子向來貴柔處弱,他從直觀的認識角度,看到了人初生之時,身體是柔弱的,死後變得堅硬了,草木初生之時也是柔弱的,死了以後變得枯槁。這種直觀的認識,是老子柔弱思想之根源。

萬物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具有有限性,皆有一個生長壯大衰老之過程,物極必反。

老子在這一章裏所表達的思想是極富智慧的,他以自然和社會現象向人們提出奉告,希望人們不要處處鋒芒畢露,不要時時爭強好勝。

總有這麼一些人過於狂妄自大,看輕對手,結果付出失敗甚至生命的代價。

秦武王贏蕩,在位僅三年,這位秦君頗好炫耀自己的力氣。一次在周王室與孟說比舉鼎,隨駕臣子紛紛勸阻。然贏蕩過於狂妄,堅持舉其巨鼎,最終導致被砸斷筋骨,當夜身亡。

東漢末年的名士禰衡,自認爲曹操手下郭嘉、荀彧等謀士徒有虛名,手下武將不過莽夫,而曹操竟羞辱他,讓他當個擊鼓手。其脫光衣物擊鼓且怒罵曹操,曹操便借刀殺人派其前往劉表處,結果其傲慢把劉表氣了個半死,又將其支往黃祖處,被黃祖所殺。其死,死於狂妄自大,目中無人。

夢中冥冥有樂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人生如夢。短暫的人生中不知疲倦的摸爬滾打,暮然回首之時,突覺一切似乎全是枉然。詩句告訴我們,該放手時則放手,該釋放時則釋放。

人生痛苦之源,往往在於過份執念於善惡、美醜、高下和是非。凡事總入心,人生便是苦海。

大度乾坤容我靜,無邊名利任人忙。把握好得與失,掌握好進和退。有時,恬淡寧靜也是一種人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