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道德經,悟老子智慧】

“道教是中國人的遊戲姿態,孔教是工作姿態。每一箇中國人,成功發達春風得意的時候都是孔教徒,一旦失敗落魄了,便都成了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義是一副鎮痛劑,撫慰受了創傷的中國人靈魂。”

《道德經》蘊藏着俏皮智慧的精髓,是全世界最光輝燦爛的自保陰謀哲學。老子是中國人“聰慧,淵博,才智”的代表。老子提倡謙恭,再三重複柔和、忍耐、爭論之無益、柔弱的力量和低位的戰術優勢。他宣揚自足之道,注重以柔克剛。

《道德經》闡述老子的哲學、老子的功用論,可以直接作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全篇八十一章,如同八十一扇門,從哪一扇推入,都可見一番天地。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段話:

吾言甚易知(懂),甚易行。天下莫能知(天下人不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宗旨),事有君(根據)。夫唯無知(正因爲人們不理解這個道理),是以不我知(不瞭解我)。

知我者希,則(效法)我者貴(可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外表樸素內藏寶玉)。

詩解這段話:人生百年能幾日,歲月荏苒如過隙;被褐懷玉聖人道,徒慕虛名又何益。

賢德之人樂低調,無能之輩好舞爪。道,無聲無色,無法表達。是人生之修行,是終極之境界。《道德經》區區五千言,可謂生命之書。

聖人被褐而懷玉,俗人如繡花之枕。“被褐懷玉”,爲我們提供了對待自我之人生智慧。爲人處世,不應苛求外在名利地位之華麗光耀,而應追求內在精神之純樸寧靜。低調、不爭、樸實,是老子一貫倡導之人生態度。

昔孔子爲弘揚其仁,帶一干人等,輾轉衛曹宋鄭陳蔡諸國,歷經坎坷,他依舊彈琴自娛,是謂被褐守玉。

一個人,沒有什麼,往往喜歡顯擺什麼。徒慕外在之虛名華表,往往顯示內心之空虛低俗。

“披褐懷玉”還提醒我們察人之時,不重外表,重其內在。

財富、名聲、智慧等,我們慨之爲物;內心的情感或品行,我們概之爲德。儒家認爲,“德”包括忠孝仁義、溫良恭謙讓等。道家則以天地萬物之自然規律爲“道”,而順應自然之道爲“德”。厚德方能載萬物,清華大學校訓即爲“厚德載物”。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語出《周易·繫辭下》。歷史上,有一個西漢海昏侯和南齊東昏侯,完美地詮釋了“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的真諦。

做雜事兼雜學當雜家雜七雜八尤有趣;先爬行後爬坡再爬山爬來爬去終登頂。

這一對聯概括了一種爲人處世之方法,即欲成大事,必先低調。猶太人的成功,得益於他們一貫之低調爲人高調做事的品質。

“被褐懷玉”,重在道德。人若有道,如臨天堂;人若有德,似達彼岸。

當一個人內心足夠強大即道德高尚情感豐富之時,這個世界便很難難爲於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