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今年中考,和很多家庭一样,我家一度也“一塌糊涂”。

后来,和家人“约法三章”,情况好了一点:

第一,全家人不准再提中考;

第二,孩子无论出现什么问题,都以鼓励、表扬为主;

第三,如果孩子确实存在错误,需要指出,必须先肯定孩子,再谈具体问题。

情况的好转,根本原因是孩子的内在动机被激发。他自己十分明白中考的重要性,但什么时候发力,取决于内心。当他自己感到“必须努力了”的时候,自然就会努力。

关键是动机如何被激发。中高考之前,孩子的内心处于紧张、焦虑,或者即便没有表面的紧张焦虑,也有内心潜藏的不安;换句话说,此时,孩子的“心理营养”极度匮乏,各种压力、各种难题,已经把他们内心消耗殆尽。

此时,家长的督促、批评,甚至过了头的关心,都只会火上浇油,让孩子本已疲惫、疲乏的内心更加寸草不生。

这种“倒行逆施”会起到好的效果,让孩子以强大的内心去应对考试吗?显然不会。

如果平时,你的教育方式不对,或许问题不大;在中高考之前一两个月的关键时期做错了,就真要铸成“千古恨”了。

这三点几乎适用于所有中考生家长。

第一,不要再提中考。老师天天说,学校标语天天能看到,孩子已经处于压力的临界点,你再提,孩子只有冲你爆发,而且这种爆发属于发泄,并非情感疏导,并无益处。

第二,多鼓励,多表扬。如果你认为孩子一无是处,就把自己关进卧室反思48小时,因为没有一个孩子没有任何优点。家长认为孩子一无是处,只能说明家长问题太大。

当然,表扬要注意方法,前面强调过多次,多表扬孩子的努力,多看重过程,忽略孩子的聪明和结果;表扬要具体,不要夸大,态度要诚恳,不要让孩子感觉你是在讽刺。

重要的是第三点,批评孩子——乃至批评别人,别动不动觉得自己刚正不阿、作风硬朗,批评起来劈头盖脸,还拿“对事不对人”当借口。

当面批评人,即便说的是具体的事,也是在“对人”,也会让人产生被羞辱的感觉,“对事不对人”从来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对事不对人”,很容易让人成为黑洞。所谓黑洞,就是本来气氛十分和谐,你一来,就像宇宙中的黑洞一样,把所有光和热都吞没了。

家长千万别做黑洞,要做发光体。怎么做发光体?还是拿孔子来举例。

孔子周游列国,被困陈、蔡之间,粮食没了,众人皆病。如此困顿的时候,孔子就是一个发光体。

首先,他鼓励学生,给他们信心。平时,孔子说话,贵精不贵多;但此时,从史料记载来看,孔子却成了“话痨”,慷慨陈词。

遭遇失败、困顿,多数人的表现,都是垂头丧气,不肯说话。孔子相反,越是这时候,他越是坚持发表演说,嘚啵嘚、嘚啵嘚,他的学生一定会受到感染:“老师还这么有精神头,看来我们还有希望!”

如果孔子沉默不语,估计一家人都要绝望了。

孩子考试考砸了,相当于遭遇困境,也是垂头丧气、一言不发。作为家长,你怎么做?阴着个脸、沉默不言?那你可能就是黑洞。

如果你能在这个时候,讲讲上班时的趣闻,说个笑话,孩子的内心就和孔子的学生一样,心里想:“看来,虽然我考砸了,但还是有希望的!”

指出孩子的缺点,更不能“对事不对人”,而是“先对人后对事”。“对人”,就是先肯定孩子,肯定他的上进心和努力;“对事”,就是肯定他之后,具体地指出存在的不足。

注意,谈问题的时候,要避免使用“但是”之类的转折词,因为这很容易引发孩子的警觉;次数多了,你再肯定、表扬孩子的时候,他也不信了,而认定你“表扬是为批评做铺垫”。

表扬、鼓励是一门学问,指出问题、批评更是一门学问。要从让孩子改进的角度去谈问题,立足点放在孩子这个“人”身上,而不是问题这件“事”身上;先肯定人,再谈事情,情况会好得多。

高金国,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3册)》《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26册。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