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今年中考,和很多家庭一樣,我家一度也“一塌糊塗”。

後來,和家人“約法三章”,情況好了一點:

第一,全家人不準再提中考;

第二,孩子無論出現什麼問題,都以鼓勵、表揚爲主;

第三,如果孩子確實存在錯誤,需要指出,必須先肯定孩子,再談具體問題。

情況的好轉,根本原因是孩子的內在動機被激發。他自己十分明白中考的重要性,但什麼時候發力,取決於內心。當他自己感到“必須努力了”的時候,自然就會努力。

關鍵是動機如何被激發。中高考之前,孩子的內心處於緊張、焦慮,或者即便沒有表面的緊張焦慮,也有內心潛藏的不安;換句話說,此時,孩子的“心理營養”極度匱乏,各種壓力、各種難題,已經把他們內心消耗殆盡。

此時,家長的督促、批評,甚至過了頭的關心,都只會火上澆油,讓孩子本已疲憊、疲乏的內心更加寸草不生。

這種“倒行逆施”會起到好的效果,讓孩子以強大的內心去應對考試嗎?顯然不會。

如果平時,你的教育方式不對,或許問題不大;在中高考之前一兩個月的關鍵時期做錯了,就真要鑄成“千古恨”了。

這三點幾乎適用於所有中考生家長。

第一,不要再提中考。老師天天說,學校標語天天能看到,孩子已經處於壓力的臨界點,你再提,孩子只有衝你爆發,而且這種爆發屬於發泄,並非情感疏導,並無益處。

第二,多鼓勵,多表揚。如果你認爲孩子一無是處,就把自己關進臥室反思48小時,因爲沒有一個孩子沒有任何優點。家長認爲孩子一無是處,只能說明家長問題太大。

當然,表揚要注意方法,前面強調過多次,多表揚孩子的努力,多看重過程,忽略孩子的聰明和結果;表揚要具體,不要誇大,態度要誠懇,不要讓孩子感覺你是在諷刺。

重要的是第三點,批評孩子——乃至批評別人,別動不動覺得自己剛正不阿、作風硬朗,批評起來劈頭蓋臉,還拿“對事不對人”當藉口。

當面批評人,即便說的是具體的事,也是在“對人”,也會讓人產生被羞辱的感覺,“對事不對人”從來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對事不對人”,很容易讓人成爲黑洞。所謂黑洞,就是本來氣氛十分和諧,你一來,就像宇宙中的黑洞一樣,把所有光和熱都吞沒了。

家長千萬別做黑洞,要做發光體。怎麼做發光體?還是拿孔子來舉例。

孔子周遊列國,被困陳、蔡之間,糧食沒了,衆人皆病。如此困頓的時候,孔子就是一個發光體。

首先,他鼓勵學生,給他們信心。平時,孔子說話,貴精不貴多;但此時,從史料記載來看,孔子卻成了“話癆”,慷慨陳詞。

遭遇失敗、困頓,多數人的表現,都是垂頭喪氣,不肯說話。孔子相反,越是這時候,他越是堅持發表演說,嘚啵嘚、嘚啵嘚,他的學生一定會受到感染:“老師還這麼有精神頭,看來我們還有希望!”

如果孔子沉默不語,估計一家人都要絕望了。

孩子考試考砸了,相當於遭遇困境,也是垂頭喪氣、一言不發。作爲家長,你怎麼做?陰着個臉、沉默不言?那你可能就是黑洞。

如果你能在這個時候,講講上班時的趣聞,說個笑話,孩子的內心就和孔子的學生一樣,心裏想:“看來,雖然我考砸了,但還是有希望的!”

指出孩子的缺點,更不能“對事不對人”,而是“先對人後對事”。“對人”,就是先肯定孩子,肯定他的上進心和努力;“對事”,就是肯定他之後,具體地指出存在的不足。

注意,談問題的時候,要避免使用“但是”之類的轉折詞,因爲這很容易引發孩子的警覺;次數多了,你再肯定、表揚孩子的時候,他也不信了,而認定你“表揚是爲批評做鋪墊”。

表揚、鼓勵是一門學問,指出問題、批評更是一門學問。要從讓孩子改進的角度去談問題,立足點放在孩子這個“人”身上,而不是問題這件“事”身上;先肯定人,再談事情,情況會好得多。

高金國,高級編輯,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給家長的35堂教育思考課》《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12冊)》《少年讀史記故事(3冊)》《人生是一場修行》《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26冊。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