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用空城計嚇退司馬懿,雖是小說家言卻因精彩紛呈且洞悉人心,被各種文學作品反覆演繹已成經典。

《雍正王朝》中康熙妃嬪鄭春華則用了一個相似空城計嚇退康熙,雖然沒有那麼精彩,卻也是洞悉人心的經典之作。

諸葛亮的空城計是爲了不讓司馬懿進城,告訴他城裏有人。鄭春華的空城計是爲了不讓康熙進屋,告訴他屋裏有人。

區別是,諸葛亮的城裏實際沒人,鄭春華的屋裏實際有人,所以鄭春華的空城計可以打上兩個引號。

有意思的是,諸葛亮嚇退司馬懿用的是古琴輕彈一曲,鄭春華嚇退康熙用的則是歌喉輕唱一曲。

這一幕也是《雍正王朝》裏比較詭異的一個橋段。

開端

康熙帶太子、衆位阿哥和羣臣來到承德避暑山莊,此時太子胤礽遭遇危機位置不保,九子奪嫡之勢愈演愈烈,深愛太子又對他深感絕望的康熙此時依然難以下定決心。

鬱悶中的康熙天天喝鹿血,連翻六天牌子,太監總管李德全嚇得不行,拼死也要攔着,萬一上了歲數的康熙在這方面出事,李德全第一個會被處置。

康熙心裏明鏡一樣,他知道這是跟自己較勁,對自己沒好處,於是帶着兩個貼身侍衛德楞泰和圖裏琛出去遛彎。

與此同時,太子胤礽跑到鹿場附近小屋裏密會康熙妃嬪鄭春華,他對前途非常灰心,告訴鄭春華,這也許是最後一次見她了。

鄭春華出現孕吐,太子很高興,但鄭春華因一年沒侍寢不敢生。面對鄭春華對未來的恐懼,胤礽表現得反而很豁達:“還有什麼可怕的,我這個太子大不了讓他們給廢了”,他已經有了一種破罐破摔的心態。

事發

康熙帶着德楞泰和圖裏琛走進鹿場,德楞泰和圖裏琛作爲御前侍衛比較專業也比較敬業,他們提前發現鹿場小屋內似乎有人幽會,圖裏琛假裝小便轉過身去裝沒看見,德楞泰則斗膽一把拉住康熙不讓他過去。

這裏就產生了一個疑問,德楞泰和圖裏琛知不知道小屋裏的人是太子和鄭春華?

正常邏輯推理,他們應該是不知道的。

清朝不比漢唐,太子私會皇帝妃嬪這種事是天大的祕密,知道的人肯定極其有限,對於德楞泰和圖裏琛兩個御前侍衛來說,一方面他們雖然天天在宮裏混,但最多隻會對太子和鄭春華的事情有點耳聞,不會有實錘。另一方面他們都是小人物,一旦這種天大的醜事被曝光,小人物被捲進去的話基本是沒有活路的。

德楞泰和圖裏琛遠遠看到小屋裏有人幽會,肯定知道這是醜事,不論是太監和宮女幽會還是宮女和侍衛幽會,都是醜事,到時候倒黴的不是李德全就是他們倆,所以他們或者假裝沒看見,或者試圖阻止康熙發現,

激化

康熙也發現小屋裏有人幽會後,一甩手給了德楞泰一個耳光,這是對德楞泰試圖阻止他繼續往前走的懲罰,更是對德楞泰故意隱瞞不報的懲罰。

此時,康熙和德楞泰等人一樣,只知道小屋裏面有了醜事,但不知道小屋裏的人是誰,所以他問旁邊的人:“男的是誰?”

都不知道是誰,康熙命令德楞泰和圖裏琛抓放風的人,是誰一問便知。

這個舉動證明康熙的冷靜,如果直接帶人闖進小屋,不僅存在不能曝光的醜事被曝光的風險,甚至還可能存在其他潛在危險,所以需要先弄清裏面的人是誰。

開個玩笑,如果一問是李德全和哪個宮女在裏頭,沒準兒康熙轉身就回去了。

但是,圖裏琛把放風的人抓回來以後,康熙一眼就認出了那個人是太子的貼身太監何柱,他在外面放風,直接證明小屋裏的人是太子胤礽。

康熙還不死心,又追問了一句“太子在裏面?”

何柱大聲求饒“奴才不知道是皇上駕到,請皇上恕罪”,這麼大聲擺明了是在給屋裏的人報警,康熙下令封口,圖裏琛一伸手不小心弄死了何柱。

既然何柱敢在康熙面前冒死耍花樣,說明太子幽會的那個人非同小可,絕不是簡單的宮女或民女之類的角色。

事情此時已經激化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撤退

當知道小屋裏的男人是太子胤礽後,以康熙的智商,他也能猜到女的身份也會不一般,不然何柱不會那麼玩兒命報警,所以康熙並不急於揭開謎底,他一步步走向小屋,在這幾秒鐘裏,他腦子裏會想很多事。

1,和太子幽會的女人大概率是宮裏的嬪妃,這是最有可能的結果,但不知道是誰。

2,一旦康熙走進小屋,他和胤礽父子倆就要攤牌並撕破臉,不管那個妃嬪是誰,都將是一個尷尬到極致的場面,康熙和胤礽不僅是父子,還是君臣,這中間存在兩重大逆不道的事實。

3,太子和妃嬪的醜事一旦曝光,又該如何收拾,羣臣如何議論,民間如何傳說,太子之位該怎麼辦,皇家顏面何在。

等等吧,康熙這幾步路只有幾秒,但對於他來說,就像幾年一樣凝重。

突然,小屋裏傳來了歌聲,是一個女人唱的:“阿媽阿媽月光光,阿兒阿兒在夢鄉,東照流水西照河,莫驚夢中小兒郎”。

康熙聽出來了,這是他的妃嬪鄭春華的聲音。

康熙並沒有大驚失色,因爲他早已預料到這個女人是他的妃嬪,只是不確定是誰,現在知道是鄭春華了,他有些痛苦別過了臉,不忍面對這個事實。

隨後,康熙聽着小曲退了回去,身子有些發軟,他命令德楞泰和圖裏琛扶他回去。

康熙爲什麼不抓姦反而撤退?其實這就是他剛纔思考後的結果,雖然他極度憤怒極度傷心以至於身子發軟,但他的頭腦是清醒的,知道此事不能見光,一旦戳破那層窗戶紙,太子將陷入死無葬身之地,不僅要被廢,甚至連性命都難保。

但是,康熙此時對廢太子並不是很有決心,一方面是因爲他對胤礽依然有很深的感情,況且他還培養了胤礽那麼多年。另一方面其他幾個阿哥虎視眈眈,尤其是八阿哥野心已經暴露,康熙還看不准誰更合適接任太子。

再有一個,一旦太子和妃嬪的姦情泄露,康熙和胤礽都將淪爲天下笑柄,皇家臉面蕩然無存,這個代價也是相當大,甚至會引起朝堂和天下的震盪。

兩害相權取其輕,康熙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不論出於哪方面的理由,他都不能讓太子和鄭春華的醜事見光,因此他只能撤退。

詭異

這段戲裏有一個細節,當何柱大聲報警之後,小屋裏的燈光突然滅了一下,隔了幾秒又再次點亮,然後鄭春華開始唱歌,這個細節透着一絲詭異,爲什麼燈滅再亮?爲什麼鄭春華主動暴露自己,還是用唱歌的方式。

雖然看不到小屋裏的畫面,但我們可以這麼推理:

太子和鄭春華正在依依不捨作別,忽然聽到何柱的報警,康熙來了,鄭春華馬上滅掉了燈光,這是人之常情,屬於第一時間條件反射作用。

胤礽知道是康熙來了後,很快他就明白此事是躲不過的,滅燈更是掩耳盜鈴,既然如此,不如坦然面對,最壞就是和康熙攤牌,最後他該殺還是該廢,都讓康熙定奪,破罐破摔到底。

於是,太子又點亮了燈光,等着康熙進門。

康熙猶豫着往小屋門口走的時候,鄭春華意識到此事不能這麼輕易見光,一旦見光,太子將會萬劫不復,能挽救太子的最後一個辦法就是不讓康熙進來,只要沒有撕破臉,一切都還有迴旋餘地,一旦戳破窗戶紙,一切都完了。

所以,鄭春華突然唱起了歌謠,歌詞中最後一句“莫驚夢中小兒郎”也是在勸告康熙,不要進來,不要和太子撕破臉。

很明顯,從結果看,康熙果然走了,鄭春華的“空城計”達到了目的,但鄭春華此舉雖然暫時保護了太子,卻把自己徹底扔了出去,等待她的纔是萬劫不復的境地。

不過,正常情況下,即使康熙和胤礽沒有因爲鄭春華公開撕破臉,康熙也會祕密處死鄭春華,理由和方法有的是,和太子比,鄭春華和太監何柱的區別並不大。但康熙只是將鄭春華墮胎然後送去浣衣局受苦,也許這也是因爲鄭春華保護太子有功吧。

尾聲

康熙回宮後,立刻召集近臣和太子過來開會,李德全彙報找不到太子,康熙立刻怒了:“去找,找來!”

康熙暴怒有兩層原因,一層是針對太子的醜事,換成誰都會憤怒。另一層恰恰也是爲了保護太子。

經過鄭春華的“空城計”,康熙沒和太子撕破臉,康熙穩住了心態,他擔心太子穩不住,萬一太子狗急跳牆幹出傻事,比如自殺或者造反,那結果恐怕和當時直接衝進小屋抓姦沒啥區別了。

鄭春華的“空城計”,康熙的撤退和暴怒,其實都有一個相同目的:保護胤礽。

因爲,他們都愛這個不爭氣的二阿哥。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