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艺术生命”

“我是农民的女儿,是党培养了我,是人民哺育了我。艺术是我的生命,我将毕生奉献给党和人民,奉献给伟大的祖国……”

齐花坦主演的《宝莲灯》剧照

2014年6月,由河北省文化厅、省演艺集团主办,省河北梆子剧院等部门承办的“人民的艺术家齐花坦师生大型戏曲演唱会”在石家庄人民会堂隆重开幕,1200多人的会堂座无虚席,时年77岁的齐花坦几句开场白,让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演唱会以“薪火相承”“经典再现”“执着攀登”“倾情回馈”为主题,表达了齐花坦对河北梆子艺术的深厚感情和执着追求。她演出的经典剧目《宝莲灯》《蝴蝶杯》《窦娥冤》片段,把戏曲艺术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师徒三代“圣母”同台演出的《宝莲灯》片段,把晚会推上了高潮,也见证了齐花坦在培养人才、传承艺术、以德育人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两场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的演唱会,是齐花坦倾情回馈观众的公益演出,也是她最后一次在舞台上亮相。

齐花坦生于1937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冀中军区培新剧社招收的第一批戏曲学员中唯一的女生,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亲身经历了河北梆子剧种从濒临灭绝到再创辉煌的历史。

从童工到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齐花坦沐浴着新中国的曙光一路走来,内心充满感恩。她把这种感恩之情回报给社会,回馈给人民。半个多世纪以来,她演出剧目近百部,塑造出一个个令人难忘的舞台艺术形象。

“让人民满意才是最终目的”

我和齐花坦老师相识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我任石家庄市艺术研究所所长,他们老两口想找个年轻人给河北梆子剧团写剧本,一位前辈编剧推荐了我,于是我有机会走进她的家门。当时他们老两口都已离休,但家里仍门庭如市,有找齐花坦说戏的,有她老伴儿召集来研究剧本的。中午齐老师会亲自下厨,做一桌色香味美的家常饭,大家边吃边聊,其乐融融。

齐花坦离休后策划拍摄的6部戏曲电视剧,其中3部都是我写的剧本。河北梆子《蝴蝶杯》是齐花坦舞台上的看家戏,也是有着深远影响的传统剧目。她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情节已不适合观众的口味,如果不改革创新,很难传承下去。她鼓励我对这个剧本进行改编。在他们老两口的支持下,我把老《蝴蝶杯》改编为3本《新蝴蝶杯》,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排演,2003年参加河北省第六届戏剧节,获优秀编剧奖。为扩大剧目影响,齐老师又让我把舞台剧改编成6集戏曲电视剧。她四处奔波筹措资金,亲临现场指导拍摄,戏曲电视剧完成后,在央视电视剧频道多次播放,获河北省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

《孔雀岭》是我创作的一部现代戏,石家庄市丝弦剧团排演。在改编成河北梆子戏曲电视剧时,齐老师坚持根据剧情和人物心理,把河北梆子高亢的唱腔融入民歌元素,使之柔美动听,好学好记。这部戏曲电视剧在央视多个频道播出,获得全国电视戏曲展播奖、中国戏剧文学剧本奖。

《曲江情》是我根据元杂剧《绣襦记》改编的一出古装戏,正定县河北梆子剧团排演,剧目获河北省第七届文艺振兴奖,剧本获中国戏剧文学奖。她又推荐给保定河北梆子二团排演,获保定市戏剧节一等奖。当我们为这些成果而高兴时,齐老师却严肃地说:“获奖不是终极目标,让人民满意才是最终目的。”

为检验剧目的演出效果,烈日炎炎的盛夏,我和齐花坦老师坐公交车去农村看正定县河北梆子剧团演出,坐在蒸笼般的席棚剧场,她看得非常投入。寒风刺骨的冬夜,我们打出租车到鹿泉农村的露天剧场看保定河北梆子二团演出,军大衣裹在身上,仍冻得手脚麻木。每次看完戏,她都要到后台给演员们做具体指导,一句台词,一个动作都不含糊。她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对观众负责的态度,让我看到一位艺术家的工匠精神。

“孤树再高难成林”

20世纪80年代,是齐花坦在戏曲舞台上最红火的时候,她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主演的剧目手把手教给青年演员。“就不怕她们抢了你的舞台?”面对好心人的提醒,她却说,“一花独放不是春,孤树再高难成林。我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演员,我的艺术都是前辈老师们教给我的,我教给年轻人理所应当。我希望所有学生都能超过我,只有一代更比一代强,戏曲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20世纪90年代,齐花坦虽然告别了舞台,心却从来没有离开戏曲事业。她把传承发展河北梆子当成了终身使命。这些年,正式拜齐花坦为师的弟子40多个,慕名上门求教的学生有几百人,她主动到基层剧团和校园做义务辅导的戏曲爱好者不计其数,可谓桃李满园,硕果累累。在她的弟子中,有彭蕙蘅、李玉梅这样的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有毕和心、王俊茹、王俊菊、段示威等多位一级演员。说到齐花坦老师的为人,她们一致认为,师父不仅教她们怎么演戏,也教育她们如何做人。她常说:“唱戏要唱感情,不要唱流派。演戏要演人物,不要演行当。心里装着观众,不要装着自己。只有情系人民,才能做到德艺双馨。”

在与齐花坦老师多年的交往中,她给我的印象是:在家庭中柔情似水,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在艺术上执着坚定,似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在学生面前是良师益友,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在观众面前谦恭随和,像勤奋好学的小学生。她曾在20世纪50年代赴朝鲜慰问演出,受到贺龙元帅赞扬,60年代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演出,70年代因《宝莲灯》红遍全国,80年代靠精湛艺术受到无数观众追捧……这样一位著名表演艺术家,做人如此低调,做事如此执着,这种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我产生了为她写本书的念头。她却谦虚地说:“我一生没有做惊天动地的事,也没啥可写的。戏曲是综合艺术,要是没有众人默默无闻地当绿叶,我就算是红花也难夺目。我只想在有生之年,多培养一些学生,让河北梆子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三代“圣母”同台演出

我与齐花坦老师相识27年,在这位老艺术家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德艺双馨。带着敬佩和感动,我先后完成了《齐花坦传》《人民的艺术家:齐花坦与河北梆子》两本书,书中翔实记载了齐花坦老师的人生经历,也记载了河北梆子这个剧种的发展历程。

今年3月27日,齐花坦老师走完了她85岁的人生历程,她把千古绝唱留给了她挚爱的观众!

(作者系石家庄市文联名誉主席、一级编剧)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