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近期出現的猴痘確診或疑似病例持續增加。世界衛生組織方面擔憂,多國出現猴痘病例或暗示猴痘病毒已經在社區隱匿傳播,今後感染人數可能進一步增加。

歐洲“最大規模”猴痘疫情?

截至20日,歐洲至少9國報告猴痘確診病例,包括英國、比利時、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德國、荷蘭和瑞典。歐洲以外,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同樣報告猴痘確診病例。

歐洲7日確診本輪猴痘疫情首例感染者,爲從尼日利亞返回的英國人。英國迄今累計確診20例猴痘患者,西班牙累計30人確診,葡萄牙累計23人確診。路透社彙總數據顯示,歐洲目前確診和疑似感染猴痘病毒的病例已經超過100例。

按德國軍方醫療部門的說法,這是歐洲經歷的“最大規模”猴痘疫情。德國巴伐利亞州20日確診一例猴痘病例,這是德國首次報告猴痘病例。巴伐利亞州衛生部門當天發佈公報說,這名患者來自巴西,是一名26歲男子,從葡萄牙經西班牙進入德國,並在多地停留。患者目前正在慕尼黑當地一家醫院隔離。

瑞典衛生和社會事務大臣萊娜·哈倫格倫20日宣佈,瑞典決定將猴痘列爲對社會有危害性的疾病,以防止其進一步在社會上傳播。“該分類允許採取旨在防止進一步傳播的感染控制措施,”哈倫格倫在新聞公報中說,“向易感人羣傳達該信息以及使衛生服務部門做好處理和追蹤疑似病例的準備也很重要”。

瑞典公共衛生局19日發表聲明說,首都斯德哥爾摩地區確診首例猴痘病例。據介紹,這名確診患者病情不嚴重,已接受相關治療。目前還不清楚該病例是在哪裏被感染,相關調查正在進行中。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和維多利亞州衛生部門20日均確認,各發現了一例猴痘病例。兩例病例均是近期從歐洲抵澳,感染後症狀輕微,目前均已被隔離。

加拿大公共衛生署19日發表聲明說,加拿大國家微生物實驗室檢測發現,魁北克省送檢的兩例樣本猴痘病毒檢測呈陽性,這是加拿大首次確認猴痘病例。

引發原因尚未明確

猴痘疫情以往通常出現在中部和西部非洲。據路透社報道,1970年以來,共計11個非洲國家報告出現猴痘確診病例。世衛組織數據顯示,尼日利亞一年報告大約3000例猴痘病毒感染者,今年以來報告46例疑似猴痘病例,其中確診15例。

世界衛生組織20日表示,近期該組織已接到多個國家報告累計約80例猴痘病例,另有50例病例待確認。在多個非猴痘流行的國家發現猴痘病例屬於“非典型”情況。

世衛組織20日召開專家和技術諮詢小組會議,討論全球猴痘相關信息及其應對,並在其網站上發表聲明表示,猴痘一般在一些國家的某些動物種羣中流行,偶爾導致當地居民和旅行者感染。近期有11個國家發現猴痘病例是“非典型的”,因爲這些病例都發生在非猴痘流行的國家。世衛組織將繼續召開專家和技術諮詢小組會議分享相關疾病信息和應對策略。

流行病學專家表示,引發這次歐洲猴痘疫情的原因尚未明確,目前不清楚猴痘病毒是否會經由性行爲或與性相關的密切接觸行爲傳播。科學家們正在進行病毒基因測序,以確認不同感染者之間是否有關聯,或猴痘病毒是否發生導致傳染力增強的變異。

世衛組織歐洲區域主任漢斯·克呂熱20日說,隨着夏季到來、聚集活動增多,“我擔心傳播會加速”。

天花疫苗有效性達85%

儘管歐洲猴痘感染人數可能進一步增加,流行病學家認爲,歐洲猴痘疫情不太可能發展成全球流行病。

德國疾控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的法比安·倫德茨說,猴痘疫情不大可能持續很長時間,“通過追蹤密切接觸人員,可以很好地隔離這些病例,如有必要,也可以使用藥物和有效疫苗”。

目前沒有專門的猴痘疫苗,不過世衛組織數據顯示,天花疫苗對猴痘病毒的有效性高達85%。英國政府已經開始向部分醫療工作者或有猴痘病毒暴露風險的人羣提供天花疫苗。

按非洲傳染病基因學示範中心主任克里斯蒂安·哈皮的說法,在1980年世衛組織宣佈消滅天花後,天花疫苗接種減少可能助推猴痘疫情在歐洲傳播。

俄研發猴痘病毒檢測盒

俄羅斯“矢量”病毒學與生物技術國家科學中心(下稱“矢量”中心)科研人員研製出了一種自動操作的檢測試劑盒(下稱檢測盒),可用於檢測包括猴痘病毒在內的正痘病毒。針對該檢測盒的實驗室測試已順利完成。

“矢量”中心日前發佈消息說,這種檢測盒能從實驗動物樣本中成功檢測出其所染的正痘病毒。在臨牀模式下開展的實驗室測試表明,檢測盒能有效測出牛痘病毒、猴痘病毒、痘苗病毒等正痘病毒。此外,這種檢測盒的相關設備配套、易於分析樣本、直觀記錄結果等特點,使得檢測可在非實驗室條件下進行。

另據俄媒體報道,“矢量”中心於18日向俄衛生部提交了本國第四代天花疫苗的註冊申請。該中心認爲,儘管人類早已消滅了天花,但隨着近些年來局地永久凍土的融化,凍土中可能殘存的天花病毒仍有釋放的風險。

科普

我們對這種傳染病了解多少

什麼是猴痘病毒?它如何傳播?是否有必要擔心這種傳染病大範圍暴發?

是天花病毒的“近親”

猴痘是一種病毒性人畜共患病,其病原體猴痘病毒是一種DNA(脫氧核糖核酸)病毒,屬於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屬,與在人類歷史上曾肆虐數千年的天花病毒是“近親”。猴痘病毒於1958年被首次發現,當時一組用於研究的猴子中出現“痘狀”傳染病,因此得名。自世界衛生組織1980年宣佈人類徹底消滅天花以來,猴痘病毒已成爲對公共衛生影響最大的正痘病毒。

世衛組織網站19日更新資料顯示,儘管猴痘病毒在猴子體內首次被確認,但齧齒動物最有可能是其天然宿主。在非洲,已發現松鼠、岡比亞鼠、不同種類的猴子等動物都可能感染猴痘病毒。

非洲外首次疫情出現於2003年

據介紹,猴痘病毒主要在西非和中非地區流行。1970年,剛果(金)發現首例人感染猴痘病例。此後,全球報告的多數病例分佈在剛果(金)、剛果(布)、中非共和國、尼日利亞、喀麥隆等非洲國家。例如,剛果(金)2020年報告6000多例人感染猴痘病例,2021年報告3000多例。

非洲大陸之外的首次猴痘疫情於2003年出現在美國,累計數十人感染,傳染源可追溯至從加納運到美國的岡比亞鼠和睡鼠。2018年以來,以色列、英國、新加坡等國在來自尼日利亞的旅客中發現猴痘病毒感染者。

直接接觸受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皮膚或黏膜損傷部位等,可能導致猴痘病毒從動物傳播給人類。食用烹飪不當的感染動物也是“動物傳人”的風險因素。一般來說,猴痘病毒在人際間傳播並不常見。人際傳播途徑包括密切接觸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皮膚損傷部位或被污染物品等,通常需要更長時間面對面才能發生呼吸道飛沫傳播。此外,猴痘病毒可能經由胎盤或生產期間的密切接觸發生母嬰傳播。

世衛組織強調,爲降低感染風險,在猴痘病毒流行地區應避免與野生動物接觸,特別是避免在無防護情況下接觸患病或死亡動物的肉、血液或其他部位,食用肉類必須徹底煮熟。

潛伏期可長達21天

據世衛組織介紹,猴痘病毒感染症狀與天花相似,但臨牀嚴重程度較輕。潛伏期通常爲6至13天,可能長達21天。發病初期症狀包括髮熱、頭痛、淋巴結腫大、肌肉痠痛、重度疲乏等,其中淋巴結腫大有助於將猴痘和天花區別開。發熱幾天後發展爲面部和身體其他部位大面積皮疹,並可能導致繼發性感染、支氣管肺炎、敗血症等。

猴痘通常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多數患者會在幾周內康復。重症常見於兒童或免疫缺陷者,還與感染者基礎健康狀況、暴露於病毒的程度及併發症嚴重程度等有關。猴痘疫情病死率差異較大,近年來約爲3%至6%。

這是否意味着猴痘病毒變得更具傳染性?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執行主任邁克爾·瑞安日前在記者會上說,過去幾年,猴痘的流行病學情況發生了變化,其出現範圍擴大。在西非和薩赫勒地區,氣候壓力增加,人類和動物爲了生存不得不適應環境,這可能使得動物種羣和人類更接近,有時爲了相同的食物資源而競爭。必須真正瞭解相關地區深層生態和人類行爲,從而試圖從大自然源頭上阻止這種疾病傳播給人類。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流行病學教授安妮·裏莫因指出,猴痘病例增多可能與消除天花有關。1980年後,人們不再接種天花疫苗,對猴痘的免疫力也有所下降。裏莫因與她的同事2010年發佈的研究顯示,過去30年間,剛果(金)的猴痘發病率增長超過14倍,從每1萬人不足1例上升至每1萬人約14例。本組文/新華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