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曙光股份上演“奪權大戲”:向微型電動車市場轉型惹爭議 中小股東要罷免董事會

每經記者 黃辛旭 上海報道 每經編輯 裴健如

近日,曙光股份(即ST曙光;證券代碼:600303.SH)正在上演一出“內鬥大戲”。“內鬥大戲”的起因,是一場飽受爭議的關聯交易。

早在去年9月,曙光股份發公告稱,擬以1.32億元從天津美亞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津美亞)收購兩個無動力車身,以加快純電動乘用車項目進展。由於天津美亞是曙光股份控股股東華泰汽車集團有限公司100%持股的全資子公司,因此該筆交易構成關聯交易。

曙光股份部分中小股東對於該項交易持反對態度,理由是“兩個無動力車身太舊,不具有競爭力”。今年55日,曙光股份部分中小股東召集了上市公司2022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以下簡稱本次臨時股東大會,會議內容是終止上述關聯交易,並且要罷免全部董事和罷免全部非職工監事。但以華泰汽車爲首的大股東隨後發聲稱,此次臨時股東大會不合規,投票結果不具有效力。

針對此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多次撥打曙光股份董祕辦公室電話,但截至發稿未得到回覆。

內部上演“奪權大戲

上述關聯交易,其實是曙光股份的一場“自救”。

記者曾從前曙光股份員工處瞭解到,由於曙光股份的大股東華泰汽車的股權被凍結,公司不少業務都受到了影響。爲了自救,曙光股份開始試水新能源領域。公司在2021年年初就開始計劃啓動純電動乘用車項目。

但對於商用車起家的曙光股份而言,乘用車並不是其熟悉的領域。基於此,去年9月,曙光股份宣佈擬受讓天津美亞持有的S18(瑞麒M1)及S18D(瑞麒X1)兩個車型的無動力車身資產。上述交易的技術轉讓價格以天津美亞從奇瑞汽車取得相關資產1.4億元爲基礎,扣除折減費用770萬元,確定爲1.32億元。

公開信息顯示,上述兩款車型均爲無動力車身,是奇瑞汽車在2009年推出的微型汽車。但部分中小股東對於這項收購提出了質疑,認爲上述兩款車型停產時間較長,實質已不再有市場佔有率,標的資產所享有的知識產權沒有任何搶佔市場的優勢,並不利於公司發展。

爭議之下,曙光股份內部開始上演“奪權”大戲。55日,曙光股份的股東深圳市中能綠色啓航壹號投資企業有限合夥)(以下簡稱深圳中能、於晶、賈木雲、姜鵬飛、李永岱、周菲及劉紅芳以下合稱召集人”)在本次臨時股東大會上通過了《關於終止購買資產的議案》,同時通過了罷免數位董事的議案,又選舉了新的高管。

但對於這樣的結果,曙光股份董事會中在本次臨時股東大會已被罷免的董事不斷提出質疑,認爲本次臨時股東大會的召集程序並不合規。

目前,曙光股份“爭鬥”雙方都出具了各自律師事務所的法律意見書。56日,曙光股份中的深圳中能和召集人等股東發佈了一份名爲《法律意見書》的文件稱本次臨時股東大會符合相關規範,本次股東大會的表決結果合法有效。

曙光股份中以華泰汽車爲首的大股東們又在510日發佈了一份名爲《補充法律意見》的文件稱,本次臨時股東大會的召集程序不合規,無法律效力。

微型電動車成“自救”切入點

拋開曙光股份的內鬥戲碼,轉型自救仍是其需要解決的當務之急。

曙光股份2021年的年報數據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約24.8億元,同比減少5.4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虧損約4.59億元,扣非後淨虧損約5.1億元,已連續十年出現扣非淨虧損。

從銷量數據來看,2021年,曙光股份實現整車銷售5812輛,同比下降10.02%;銷售車橋71.27萬支,同比下降3.07%。曙光股份方面解釋稱,“近幾年支撐商用車增長的政策紅利效用已逐步減弱,商用車市場將進入調整期。”

對於未來的發展,曙光股份認爲公司在保持商用車業務的同時,需要積極發展乘用車業務。“充分利用集團所具有的乘用車生產資質優勢,順應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大趨勢,整合相關資源,快速切入新能源乘用車領域,爲集團打造新的明星業務注入新動力。”曙光股份方面稱。

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曙光股份去年9月宣佈計劃收購天津美亞的兩個無動力車身,並表示此舉可以幫助公司開發生產純電動轎車及SUV,加快純電動乘用車項目進展。

“其實,曙光股份收購無動力車身,並向微型電動車轉型是有一定意義的。微型電動車目前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一個熱點。微型電動車的成本較低,且和其他級別的新能源汽車相比,微型電動車技術要求不高,更容易快速成熟。”5月23日,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祕書長崔東樹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但是對於當前的曙光股份而言,董事會與部分股東之間的矛盾將是其未來轉型的阻礙因素之一。曙光股份想要憑藉微型電動車轉型來自救,或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