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

據5月24日《成都商報》報道,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數字藏品”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可在95後甚至00後等年輕人羣體中卻是一個紅得發紫的話題。以前火的是炒鞋,現在火的是炒數字藏品(NFT)。隨着數字藏品在年輕人中走紅,“暗雷”也在一顆顆爆炸。曾經幾十元的起始價炒到幾萬元,最終因無人接盤,使得諸如“牛頭馬”“敦煌名畫”等數字藏品一瞬間變成泡沫……由於數字藏品是近年來纔出現的新鮮玩意兒,市場監管存在空白。

炒鞋、炒鞋盒、炒盲盒、元宇宙炒房……近些年,有關商品或概念的炒作一浪接着一浪,這一市場似乎從不缺少素材、故事,也從不缺少哭聲和警鐘聲。一撥一撥炒客們興沖沖地跑步進場想分一杯羹,可是,當炒作的熱浪退卻、泡沫破滅,幾家歡樂幾家愁?某種角度上,很多人最後都成了擊鼓傳花遊戲的接盤者,成了“韭菜”,吞下了賠錢折本甚至血虧的苦果。

而數字藏品炒作似乎也在上演着擊鼓傳花的劇情,重複着“昨天的故事”。

所謂數字藏品(NFT),指向的是非同質化代幣,包含數字圖片、音樂、視頻、3D模型、數字紀念品等形式。經典動畫片乃至從動畫片中節選的一個圖片、明星錄製的音樂視頻、數字遊戲模型等,都可以成爲數字藏品。

相關平臺往往通過限量發行以及配套的編號或頒發證書,來保障每一個數字藏品的稀缺性和收藏價值,但實際上這只是一種形式上的保障,缺乏市場價值規律的支撐。也就是說,在當前的語境下,相關平臺的交易規則並沒有真正樹立起數字藏品的獨特、稀缺價值,其概念意義普遍大於價值意義。

而價值是流通的基礎,是升值的前提,是投資收藏的保障,如果數字藏品稀缺價值的基礎不牢、虛而不實、水分多,那麼其流通價值、收藏價值就會大打折扣。這也意味着,人們購買、收藏、交易數字藏品會面臨很大的風險,一些炒客狂熱不理性的心態以及一些平臺交易規則的混亂、火上澆油般的造勢誤導,會進一步放大這種風險。

或許,各方的合力炒作可以在短期內製造出一種市場溫度很高的假象,推動數字藏品的價格快速上漲,但當數字藏品交易到某一不確定的環節、價格達到相當的點位時,市場很可能突然斷電降溫,屆時數字藏品的價格便會暴跌。

正因此,投資、炒作數字藏品需格外謹慎。包括在校大學生在內的很多年輕人熱衷跟風炒數字藏品,甚至不惜借貸加槓桿投資炒作,很容易掉進坑裏。年輕人一定要記住此前那些擊鼓傳花的血淚教訓,摒棄盲目浮躁的投資心態,警惕數字藏品成爲新版“數字鞋盒”。

學校、家庭也應加強對年輕人的關注、引導,幫助年輕人形成健康理性的理財觀、投資觀,增強風險意識。監管部門則應加強對新市場、新現象、新問題的研究,儘快探索建立有關數字藏品交易的監管規則,同時向社會發布投資風險提示,敦促相關交易平臺守住法律底線,完善交易規則,規範交易行爲。這也是規範市場秩序、保障公衆財產權益的題中應有之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