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经济网

十年磨一剑,三十年破茧成蝶!成都双流西开区用30年的“进化”历程完成了华丽蜕变。"立"在当下,当行稳志坚!西开区勇立潮头,用铿锵的步伐揭开了产业蜕变的密码。

很多高能级产业园区都有一段相同的成长路径:“从无到有,从小变大,从大变强”,西开区也不例外。她是内陆地区最早设立并经国务院核准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最初规划管理区域涉及原白家镇、文星镇、东升镇的10个行政村,面积7.68平方公里,主要发展电子、制药、机械制造、新材料、绿色食品等产业,并注重引进项目的科技性、效益性、无污染性等高质量的项目;同时,注重三资企业的引进,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包括跨国集团和国内大公司。

到1996年底,西开区共引进投资单位191家,引进项目281个(其中生产性项目96个),协议引进资金58.7亿元,建成投资单位90家,实际投入建设资金21.6亿元。其中,引进三资企业39家、三资企业项目40个。可以看出,西开区起步就“根正苗优,富有远见”。

双流西开区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厚积薄发方能从容壮大。

1992年,双流就确定了“无工不富、工业强县”发展战略,西开区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了四川首批省级开发区,拉开了双流工业调整产业结构序幕。

2003年,双流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集中”发展思路(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引导县域工业企业向园区聚集,实现了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到“集中发展”的转变。双流大力引进发展光伏光电、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食品、机械制造等产业,西开区建设规模达24.7km2。

到2005年,西开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8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3亿元,利润1.62亿元。2009年至2016年,西开区加速腾飞发展,规划面积从最初的7.86平方公里扩展到26.86平方公里;2017年,西开区作为成都航空经济产业功能区重要组成部分,遵循“核心在产业、关键在功能、支撑在园区、机制是保障”总体发展思路,发展电子信息、绿色能源、航空经济三大主导产业,开发区工业企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1077.63亿元),建设规模达43.7km2。

从2017年至2020年,西开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实际管理面积达到54.9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由22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681亿元,贡献了全区94%左右的工业增加值,成为双流工业经济主阵地。

电子科大科技园

工业强“心”,科创强“魂”,跨越从制造到智造的发展“鸿沟”。

过去的三十年,双流区致力于航空经济之都建设,以航空经济带动工业经济发展,把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作为“头号工程”,努力将西开区从传统工业园区向高品质产业功能区转型。至此,西开区开始了发展转型升级,将打造成为西部前三、全国知名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任扛在了肩上。

按照成都市“一区一主业”发展要求,西开区抢抓国家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重点打造新能源、新兴电子信息产业。从2012年起,西开区开始聚焦发展“一核心、三主导、一体系”,即以新兴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以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主导,着力高端产业引领、科技创新驱动和重大项目支撑,全力构建独具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17年,开发区工业企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1077.63亿元),建设规模达43.7km2。

随着双流区迈入中国航空经济之都和空港公园城市示范区全新发展阶段,2021年,西开区也正式开启转型升级、创建国家级经开区的新征程。

在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中的成都申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矗立在展厅中央的“神威·太湖之光”模型格外显眼。“这是世界上首台峰值运行速度超过十亿亿次(125PFlops)的超级计算机,也是我国第一台全部采用国产处理器构建的世界第一的超级计算机,它采用的芯片就是‘申威26010’处理器。”申威公司相关负责人杜鹰介绍到,“缺芯(芯片)少魂(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一直是我国信息产业的短板,而“神威·太湖之光”的问世,打破了国外在超级计算处理器上的垄断,使国产信息化产业“缺芯”的局面有了较大的改变。

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头部优质企业,为何落地西开区?“这不仅仅是双流区委区政府对我们的政策扶持,我们更看重的是双流区近年来的营商环境和电子信息相关产业链的集聚。”杜鹰说到,近年来,双流区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为推动“芯—屏—端—核”联动发展,围绕集成电路领域、新型显示领域、智能终端领域、核心元器件领域等实施布局,完善了相关产业配套,提升了相关产业集聚效应,我们企业在此环境下“获益匪浅”。

目前,西开区拥有成都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等7个国家级发展基地。

西开区产业工人

产业园要做大做强,人才是关键。

产兴则人聚,人聚则城美。人才,是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动能源。西开区从1999年开始,西开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对一些成熟的技术产品进行项目包装,储备了一批高质量的项目,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2001年,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和中科院成都分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先后入区,西开区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协调,发展区内高等、中等职业教育,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奠定科研人才基础。

要发展产业,离不开对产业青年的培育和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西开区的产业发展已然明朗,随之带动的必定是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

走进西开区双兴国际社区,图书馆、阶梯教室、体育场……进入眼帘,俨然一个成熟大学模样。去年10月,成都双流空港新居民大学正式开课,这所专门为产业工人开设的大学为产业工人的业余时间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生长”空间。

据悉,双兴国际社区是四川首个“按办大学理念办社区”的开放式产业社区,作为成都首个纯产业社区,没有原住民,居住人群为外地企业管理者和产业工人。社区周边有仁宝、纬创、中电熊猫等重点企业100余家。

如此多的产业工人,年龄和学历结构“参差不齐”。在社区居民中,从学历结构上来讲,初中及以下占比2.9%,高中占比36.5%,大专占比37.8%,本科占比19.8%,研究生占比3%。从年龄构成来看,18-25岁的年轻人占比71.12%。

如何提升他们的技能是关键。“很多年轻人来自农村,学历不高,在工厂上班,在宿舍休息,工作生活基本是两点一线。而且还有不少的临时工,流动率很高。”双兴国际社区相关负责人讲到,我们设立空港新居民大学,其目的就是为他们创造一种学习的氛围,为产业工人提供成长空间,引导并服务青年人未来人生规划。

如何打造“空港新居民大学”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产业工人提升“成长空间”?

在空港新居民大学新学期课程中,重点开设技能培训及在职学历提升班,新增了电工、焊工、叉车等相关技能培训,更好满足空港新居民的成长进步需要。学员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进行选择,并鼓励他们在空港新居民大学完成学历提升或考取技能证书。

“从以前普通话不标准,不敢在陌生人面前说话,到如今可以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成长经历,我在这里不仅学到了新技能,更磨炼了自己的性格。”空港新居民大学的优秀学生代表王毅对未来充满了期待。随着未来更加丰富的课程推出,王毅想着学习IT 类、会计、成人学历自考等专业,从而提升自己的相关能力。

空港新居民大学集聚一大批名校师资力量,着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双兴社区常住人口全覆盖,形成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与素质提升教育有机融合的新型产业工人培养体系。该社区以产业社区新居民诉求为导向,让空港新居民“白天企业工作有劲头、晚上社区生活有想头、未来人生规划有盼头”。

“我们能够在工作之余过来参与一些能够提升我们综合素质和企业管理的相关课程,增加业余爱好的一些技能,比如我感兴趣的篮球、羽毛球等。”双流空港新居民、企业代表陈世龙自空港新居民大学开班以来,主动报名了职业规划、公文写作、篮球、羽毛球、直播课等兴趣课程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双兴国际社区利用自有社区独特的“人口”结构优势,形成具有双流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不仅有效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增强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也为当地企业提供了相关技能型人才,帮助企业纾困解难。以人才培育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2021年双流区发布的《成都市双流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引育激励办法》中,明确到2025年末,双流将新增技能人才8万名,技能人才总数达24.6万名,高技能人才新增3.4万名,高技能人才数量在技能人才总数中占比达33%以上,在成都技能人才总数中占比居全市前列。

目前,西开区与四川大学、电子科大等6所高校,中科院光电所、中国核动力研究院等科研单位34个深度合作,通过“共建+共管+共享”,建设电子科大、成信大等大学产业园4个,西南交大、武汉大学等研究院5所,国家级孵化器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孵化器3家,聚集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106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1个,获评四川省院士(专家)产业园。

双流西开区

行稳“志”远,西开区的下一站值得期待。

2022年4月,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支持西开区创建国家级经开区。三十年的勇闯拼搏让西开区在奋进路上锚定了新坐标。

进入历史新时期,面对历史新机遇。西开区积极融入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实施技术创新能力突破、创业孵化能力提升、高层次人才集聚、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和科技服务体系优化等重点工程,加速聚集高水平创新资源,提升创业服务平台发展层级,完善创新创业政策,吸引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打造高品质创新创业生态。

西开区以产业发展为根本,成立30年来,园区积累了深厚的产业基础,聚集世界500强企业10家,中国500强企业9家,上市公司38家,高新技术企业209家,规模以上企业274家。

西开区管委会四级调研员黄为讲到,西开区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创新,成为了西部高质量建设发展的“明星”开发区。现如今的西开区将以优质的营商环境助力转型升级,努力打造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力争5年内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