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杜佑说:“雍州之地,厥田上上。鄠杜之间,号称陆海”。

柳宗元《钴𬭁潭西小丘记》:“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

“鄠杜”

“鄠杜”二字,《全唐诗》出现25次,《全唐文》出现19次。“鄠”字指的就是户县,今鄠邑区。“杜”字,原指汉宣帝的杜陵邑,因此地曾设杜县,特指原长安县,今长安区。杜陵、杜县,其脱胎之始,就是位于今雁塔区的杜伯国。

杜伯国的先祖可以追溯到尧帝时期,尧是华夏始祖黄帝的五世孙,初封于陶邑(今山东荷泽市南陶丘),后改封于唐邑(今河北保定市唐县西北),故而人称陶唐氏。尧为帝后,在今太原定都,改国号为“唐”,人称“唐尧”。《说文解字》解释为“唐,大言也。”《白虎通·号》解释为“唐,荡荡也,道德至大之貌也。”

夏王朝建立后,大禹封唐尧儿子丹朱的后裔于唐(山西翼城),称南唐国。丹朱十八世孙刘累,《史记·夏本纪》:“ 陶唐 既衰,其后有 刘累 ,学扰龙于 豢龙氏 ,以事 孔甲 。”国君刘累成人后便到豢龙氏那里去学习驯养龙的本领,很快成为驯龙能手(远古的龙应该是鳄鱼),夏帝孔甲招刘累为王室驯龙官,赐为御龙氏,因故开罪与夏王孔甲。夏王孔甲灭唐国,余众四散。其中一支乘夏末之乱,逃徙今山西太原,后建立北唐国。

成汤灭夏时唐民因仇视夏王朝,在商汤灭夏时均也纷纷归服于商汤,从而立下了军功。因此,商王汤恢复了其在今山西省翼城县唐国。商王传至盘庚时,将部分唐人及贵族迁封于“大夏之墟”(今山西夏县),改称唐国(史称西唐)。北唐、南唐、西唐三个唐国,国君均为帝尧后裔。后南唐被西唐所并,合称为唐国,以南唐山西翼城为都。

西安雁塔杜城

周武王伐纣灭商,大量追封古帝后裔,唐尧后裔刘累一脉后裔被封于陶唐旧地唐,又建立唐国。周成王八年,唐国追随殷纣王儿子武庚叛乱。周公旦辅佐年幼的成王消灭了唐国,将唐国臣民作为俘虏迁回国都镐京,安置在今西安市皂河边(杜城村),河边遍布野刺梨,本地人叫“铃铃枣”,又名杜树,。遂将居地称“杜”,史称“杜邑”。(纪录片《楚国八百年》说,楚人南迁到湖北一代,有植物荆棘,故立国号为荆楚,简称楚。看来杜国一说当可信)开始还称其为南唐国,首领刘晖依附于周,后以杜树为国名,从此称唐杜氏。

到了周宣王的时后,宣王召唐杜氏杜恒,封为“伯”爵,称“杜伯”,担任周六师主将之一“上右将军”,史始称唐杜国为“杜伯国”。《汉书》范宣子所说“祖自虞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史载:杜伯其貌甚美,当时周天子有军队14师。外围殷八师镇守四方,核心周六师卫戍京畿镐京,杜伯已经成为周六师主将之一,足见其地位之高。可见在当时杜伯是人见人爱的“高富帅”。

女鸠误国

当时周宣王一行巡视杜国时,就住在杜伯家,还令工匠铸铜礼器相赠送,关系相当密切。一来二往,谁想竟然为杜伯惹出一出杀身之祸来。周宣王43年,传言“天降女子乱国”,时周宣王有个宠妃叫女鸠,“鸠”是一种鸟的羽毛,在酒里面摇一摇就是毒药,“饮鸩止渴”就是来源于此,单听这名字,这宠妃女鸠就并非善茬。女鸠甚是妖艳,其性淫乱,随周宣王巡游,常驻杜伯家,一来二往她看上了英俊的杜伯,自不能持,就想方设法去引诱他。杜伯作为一国之君,是个正直的人,不解风情,直接拒绝了女鸠的勾引,女鸠恼羞成怒,在周宣王面前诬告杜伯调戏她。周宣王轻信了女鸠的话,怒由心生,就把杜伯抓起来不问青红皂白直接屈杀而死。另一种说法周宣王令杜伯杀国中女人,杜伯不从,因而被杀。这应该是“天降女子乱国”的有一个版本,此事史书《左传》有载:“宣王囚杜伯于焦,士无罪而杀之”,囚禁杜伯的“焦地”就是今长安区韦曲镇少陵塬上的蕉村。

杜伯追魂

话说这杜伯惨遭枉死前,对天喊冤:“吾君杀我而不辜,若以死者为无知,则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随即引出一段“杜伯追魂”的离奇故事来。一晃又是三年。到了周宣王四十六年。有一天,周宣王和诸侯们一起出去打猎,感觉非常疲惫,胸口隐痛,头昏脑涨,就先回来了。半道上,对面来一辆小车,车上站个人儿,着红衣戴红帽,手拿大红弓箭。周宣王揉眼仔细一瞅,哟嗬,竟是上大夫杜伯,杜伯举箭射来,周宣王避闪不及,胸口中了一箭,惊叫一声,梦中醒来。至此,周宣王一病不起,病重时老瞧见杜伯在跟前晃悠。没过多久,周宣王就死了。这就是“杜伯追魂”的故事,周宣王死后,周幽王为杜伯平反昭雪,并立祠以表其忠,名曰杜伯祠。此事史书《史记》周本纪注、《墨子》明鬼篇、《春秋》都有所载。

皂河

杜伯被无罪杀害,葬于杜城南皂河北岸(今杜城村五组)。《括地志》云:“杜伯国,今永兴长安县南十五有杜伯冢”。话说杜伯有个不听话的儿子,逆反心理很重,你说向东他偏向西,就是更你对着干,反着来。杜伯被关押在西安韦曲东的蕉村兵营时,对从不听话的儿子遗嘱到,他死后要葬于杜城村南的皂河北岸的河底下,心想着儿子必反其道而行,肯定会把他葬在皂河南岸的塬顶上,没想到这儿子一辈子没听父亲的话,这次或许是父亲遗言吧,竟然良心大发现,第一次听了父亲的话,便在杜伯被杀之后在皂河北岸掘墓葬父。此事史书《水经注卷十九》记载:“泬水西北流径杜县之杜京西,西北流径杜伯冢南。鄗水又西北径下杜城,即杜伯国也。”

杜伯要让儿子将他下葬的毕塬塬顶,谁想儿子直接将其下葬到皂河河底。杜伯的棺材为木材制作,外面用石棺包裹,密封严实,水不能进,旁边立四根盘龙柱子,用铁链将石棺悬空,漂浮在皂河水面,水涨墓门开,水落墓门关。据说解放后,河道的石柱子还在。今天皂河维修,盘龙柱子踪迹全无。此事史书《长安志》载:“杜伯墓在杜城清明渠(今皂河)边,下杜城东南、石椁四隅有石柱,以铁索绕之,相传水涨墓开,水落乃封”。杜伯被人诬陷冤屈至死,想来县志所载和“杜伯追魂”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杜城杜伯陵

埋葬杜伯后,杜伯恒的儿子隰叔逃往晋国(原唐国故地),其他杜姓族人四散。周平王元年将周都城由镐京东迁至洛邑(今洛阳),后将杜伯国封地赐于秦国。秦国居于今甘肃天水和陕西宝鸡风翔雍城一带无力顾辖,杜伯国杜氏后裔重新聚集乘势逐渐壮大,在今南到终南山,西至沣镐,北到渭水,东至浐灞河一带三建立起一个独立国家唐杜毫国(有称荡杜),其国都都城正名“杜京”,杜京仍驻原杜伯国都城:杜城。

唐杜毫国立国67年,后于秦宁公三年被秦国所灭。公元前687年,秦武公于此地置杜县。秦王朝后的西汉王朝仍沿袭了秦杜县的行政区划建置,“汉杜县”县城治所也仍设在杜城,汉宣帝因幼时长于古杜伯国,心恋故土,筑其陵于此,此地遂更名为“杜陵”,改杜县为杜陵县。三国魏改杜县,西晋曰杜城县。北魏仍杜县。北周建德二年即公元573年,杜县并入长安县、万年县。北宋宣和七年,改万年县为樊川县。金朝统治时期改樊川县为咸宁县,元、明、清时期延续不变。民国二年即公元1913年,咸宁县并入长安县,杜县全部属长安县管辖。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