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镐遗子/书文;头条号/睁眼看西安

国之龙脉自昆仑起,唯秦岭号龙脊,以终南最为胜。秦岭崇山峻岭,千沟万壑,陕境之内,北魏《水经注》载“唯以72峪最为胜”。秦岭北麓沟谷多称“峪”,而秦岭南麓则鲜有“峪”之称谓,实在令人费解。实际上在古代秦岭沟壑统一称“谷”,直到清朝时期,秦岭北麓才改“谷”为“峪”。

长安峪口

谷: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其字形为“山涧滴水,下承谷口”。本意指两山之间有溪水流过的狭长山谷。峪:《音学五书》解释:“秦地多谓谷为峪,今人读谷为谷,亦加山作峪,乃读为裕,盖音本相通也。”

现在对与“沟”和“峪”的解释,一般将山麓有独立谷口,且长度较长,沟谷中有河流流出的山谷称为“峪”;将谷口不在山麓的,或者谷口在山麓但长度较短的称为“沟”。《尔雅·释水》以古意对其解释为:水注入川曰溪,注入溪曰谷,注入谷曰沟,注入沟曰浍,注入浍曰渎。"四渎(中国古代对“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的合称)。

西安市长安区在西安正南,南靠秦岭终南山,其北坡有不少深谷,东起库峪,西至高冠峪,据统计约有二十五个谷口,较大的有17个,其中较为有名的就有库峪、大峪、小峪、太乙峪、石砭峪、子午峪、沣峪、高冠峪八大谷口,号称“长安八大峪”。最东侧与蓝田县接壤的五道峪口,由东至西分别为库峪、扯袍峪、大峪、白道峪、小峪。这五个峪口,都和“义谷道”有关。

义谷道(图片来自《古史舆地图说》)

自古以来,关中翻越秦岭通往巴蜀的古道中,比较有名的5条古道,从东向西有五条驰名古道,依次分别为蓝武道、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义谷道并不在其列,所以历史上,其名不显。实际上义谷道是通往陕南最便捷的一条古道。“义谷道”是古时京都长安通往金州(今陕西省安康市)的近捷的通道,今天的西康高速大体上走的就是这条线路。《柞水县志》载:“义谷道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北周保定二年,为配合陈国进攻北齐,便于兵马通行和辎重运输,北周大冢宰晋国公宇文护倡修义谷道,当时路面宽度只有2.5公尺,勉强可通行兵车。”唐代贞观八年,李世民为加强秦岭南山防务,下令整修、加固义谷道。金国贞元二年,将长安至今柞水县城段的义谷道加宽为3米。元顺帝至正十二年,以奉元路(今西安市)至金州,要西向绕道连云栈道,经兴元路(今汉中市)而至,迂回太远,遂正式将义谷道开辟为驿路。明代天启三年动用民工万余人,将义谷道进行了全面补修。

义谷道由秦岭北麓的库谷(今名库峪)、义谷(今名大峪谷)、锡谷(今名小峪谷)三条谷道汇聚而成。古代将义谷与锡谷交汇的柞水县作为义谷道的起点,清《咸宁县志》载:明清时期,由西安省城南行二十五里曰鲍坡,又二十里引驾回,又十五里大峪口,又二十五里枪风铺,又二十里板庙子,又三十里入孝义厅界,又五十里炉子石,又三十里孝义老城,又三十里药王堂,又二十里孝义厅城,入义谷道,计程二百七十里。(孝义厅即今柞水县)

库峪、扯袍峪、大峪,谷道图

库峪、大峪

库峪:《水经注》载为“苦谷”。《魏书·地形志》载:“其地水甚苦涩,乃曰苦谷”。传说隋唐时期因朝廷在山口设立兵器库,苦谷改名“库谷”。库谷今称库峪,是库谷道的起点,库谷道是义谷道进山支线之一,从长安县库谷进山,在镇安县附近与义谷主道会合。据《续高僧传·静蔼传》记载:“北周武帝灭佛时,释静蔼以为佛法当灭,也是经库谷道潜遁”。库峪中有浐河的支流库峪河流经其中,库峪河古称:嘉川水。峪内有风景名胜太兴山,号称“终南第一峰”,有“铁顶武当山”之称,山顶的铁庙是一大盛景。

扯袍峪:在库峪以西,《水经注》载为“研磐谷”。传说唐太宗李世民曾路过此地,在这里被树枝将龙袍扯烂了。另说王莽追刘秀,刘秀在峪内不小心扯烂了黄袍,后来人们就称之为扯袍峪。实际上这种说法和抱龙峪、天子峪一样,都是附会传说。《灞浐考》载:“研磐谷今名柘坡谷,盖斫槃之转声”。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直接记载为:“扯袍峪,小峪别名,前志无”。可见扯袍峪之名,民国时期才出现,清嘉庆《咸宁县志》还记载为:“柘坡谷水自玉皇殿顶北流,至谷口十里”。扯袍峪当地人称“半截峪”,因为扯袍峪没有直接通达主峰的山谷,故而扯袍峪在古代没有通往义谷道的正途,山顶有一巨石,从远处看酷似人头,俗称:人头山。

大峪:在扯袍峪以西,北魏《水经注》记载为“义谷”。至宋朝《长安志》仍记载为“义谷水”。义谷之名因古代义谷道出了一位有情有义的大孝子,得名:孝义川,故而得名“义谷”。义谷因谷道宽广,谷口较大,俗名大峡口,后人称“大义谷”,雅名大峪心。大义谷的称呼是在宋代以后才出现的,是相对于于锡谷称“小义谷”而言,后大义谷简化为大谷,清代改名大峪。谷内有大峪河流出,为潏河主源上游,谷口是义谷道的主路。进入大峪河河谷南行,翻越秦岭大梁后,在柞水县营盘镇与锡谷道会合。之后继续沿干佑河南行进入镇安县,与库谷道会合。

义谷口(今大峪口村)古代有义谷镇,宋代宋敏求《 长 安 志 》载:“义谷镇在县南八十里。入干箱路,俗曰: 谷口镇”。义谷镇曾被洪水冲毁,早在唐朝时期曾随迁莎城镇,莎城镇就是今日之引镇。《庾子山集注·终南山义谷铭》载:“唐昭宗干宁二年七月,镇守关中的三大藩镇邠宁节度使王行逾、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华州节度使韩建,怕唐昭宗李晔落到李克用手中,都发兵长安城,想将唐昭宗占为己有“挟天子以令诸侯。唐昭宗李晔从长安城启夏门逃奔终南山莎城镇避难,一路上官员百姓数十万人跟随逃亡,其时正当七月盛夏,中暑而死的人不下好几万。”

白道峪小峪谷道图

白道峪、小峪

白道峪:在大峪以西,位于嘉午台下,山险景奇,怪石嶙峋,人称“小华山”,古称东五台或甲五台,是终南山一处风景名胜之地,山顶有龙脊苍鹰岭。从大峪、白道峪、小峪均可上山,以中间白道峪路况最佳。嘉午台山顶唐时皇家曾建有兴庆殿、南熏殿等。白道峪即为上山之正途,山路由千级石阶修筑,远望如一条白道隐现于茂林之间,故名:白道谷。沿一天门而上,过太白庙、通灵观、圣泉禅寺、分水岭、土地庙、劈山寺、上梯,可直达龙头龙脊。峪中原有新庵寺,民国时期,胡宗南把这座古刹整修成代号叫“忠孝礼”的秘密监狱,害了不少人。解放后文革时期,曾改名:红道峪。白道峪山谷可通大峪小峪,从此进山南行,也可通义谷道。

小峪:在白道峪以西,北魏《水经注》称其“锡谷”。宋《长安志》云:“锡谷在县东南六十里,有路至旧归安镇,合义谷路通兴元府。”锡谷和谷内是否有锡矿没有关系,锡谷应为细谷之误,因谷内一径羊肠,谷道细窄,谷口较小,得名:细谷。“细”在关中方言中狭窄的意思,相对于“粗壮”而言,细对应的是“壮”,如这个锨把细的很,这个锄把壮的很,后误书为“锡谷”。至宋以前,一直用锡谷之名,宋朝以后,义谷改名大义谷,锡谷相对称小义谷。清朝时期大义谷称大峪,小义谷也改名小峪。清《关中胜迹图志》载:“锡谷又东为小义谷,谷内有仙人潭,又东为白道谷”。依文中所说“锡谷和小义谷还不是同一条谷道”。但不知是毕沅老爷子闭门造车,自摆乌龙?还是锡谷东边真有一条小义谷?

锡谷是锡谷道的入口,今名小峪口,在长安东南六十里,谷中有小峪河自南向北流出,注入大峪河,合称潏河。从锡谷道进入小峪河河谷,南行翻越秦岭大梁后转入干佑河上游河谷,沿河谷一路南下,在柞水县营盘镇与义谷道会合。

营盘镇、牛背梁

义谷道以大峪(义谷)居中且长为主道,东侧有扯袍峪和库峪(库谷道),西侧有白道峪和小峪(锡谷道)。小峪(锡谷道)在柞水县营盘镇汇入大峪(义谷)主路。营盘镇是风景名胜牛背梁所在地,属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盖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代官兵在此安营扎寨,设立营盘,保卫长安,是拱卫长安的咽喉之地。库峪(库谷道)南行翻过秦岭主梁在镇安县汇入大峪(义谷)主路,镇安县属陕西省商洛市,被誉为“中国板栗之乡”,取镇守安定之意,得名镇安。也是拱卫长安的咽喉屏障,自武则天时期,历经宋元明清一直隶属京兆府、西安府管辖。清雍正三年归汉中府,解放后才归商洛管辖。锡谷道和库谷道汇入义谷道后,三谷道合一,统称义谷道,继续沿干佑河南下,在旬阳县小河镇两河关转入旬河河谷,沿河谷一路东南行,在旬阳县转入汉水河谷,沿汉水北岸转向西行,最终抵达唐金州所在的位置今陕西省安康市,全长近七百里。《陕西北山谷心考》载:由大峪心至孝义,山势穹窿,一径羊肠,蟠折于丛林悬岩之间。稍不戒备,则人马坠深涧......其正北通兴安(今安康),其西北通汉中,与古路合。惟山路峻峭,较栈讲尤险也。

义谷道交通便利,地形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唐末黄巢义军就是从义谷道败退陕南,北宋干德二年,在今柞水县城南关的红石岩处,设干佑关,长期驻守,严防乱军北犯长安。北宋淳化二年(991),又在太峪河设石门关,严防川蜀王小波义军经义谷道北上长安,这些雄关漫道一直沿用道清朝末年。清末毛凤枝《陕西北山谷心考》载: “方同治元年,发顺犯陕,假讲北山。其北窥省垣也,实出咸宁之大峪心。”文中的“发顺犯陕”,“发”指的是太平天国的太平军,清廷恶称为长毛贼,“顺”指的是云南李蓝义军的短鞑军。

太平军

清同治元年,太平天国尊王赖文光率部入陕南,占领镇安、孝义厅(今柞水),出大峪口,至引驾回,进逼西安,太平军先在曲江池附近红沟岸大败清军,后又在杜曲重创清军,进逼省城西安。正当西安城指日可待的时候,清军围攻庐州,英王陈玉成孤军难支,太平军率军南返。

清末咸丰九年,李永和在云南省牛皮寨聚众起义占山为王,以割发为记,故号短鞑”,时称“短鞑军”,登基后自称顺天军。李永和自称“天王”,封蓝朝柱(蓝大顺)为大顺将军,史称“李蓝义军”。咸丰十一年,李永和纵马中原,欲过大渡河与对岸太平军翼王石达开会和,结果兵败被杀,蓝朝柱收拢义军残部,从川东入陕南,同治三年天顺军由洋县攻佛坪出骆口峪,攻破周至县城,击杀有“多隆鲍虎”之称的悍将多隆阿,蓝朝柱在周至称汉显王。后周至城破蓝朝柱率义军退入南山,在安康紫溪河遇伏身亡。

据《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载:清代同治三年,转战于陕、鄂、豫三省交界地区的蓝二顺和部将蔡昌龄、邓天王、郭刀刀、曹灿章,得知蓝朝柱被杀,自湖北郧西入陕,与太平天国启王梁成富合兵一处,从义谷道出大峪口,攻破陕西巡抚刘蓉在引镇北二十里外的鲍陂村的防线,进逼西安。后撤兵攻占鄠县(今户县),夺取盩厔县(周至县),入南山而去。

民国初年,袁世凯当起了皇帝,河南省宝丰县绿林道中总瓢把子白朗起义,攻克荆紫关进入陕西,一路攻克商南、孝义等县,从义谷道出大峪口进入西安腹地,半个月连破周至、礼泉、干县、永寿、彬县、麟游、岐山、千阳、陇县,9座县城,锐不可当。陕地本地人称“过白狼”,但凡白朗义军过境,百姓拖家带口躲避,又称“跑白狼”。

民国24年(1935年)7月中旬,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十五军借路北上,也是走的义谷道,出的大峪口,下半年12月7日,陕西警备二旅四团四连从营盘镇折返引镇以南宣布起义,被编入陕南抗日联军第一军红七十四师,民国26年(1937年),红军七十四师驻扎大峪、白道峪、引镇等地休整半年。抗日战争时期,红七十四师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警卫营,参加了闻名中外的平型关大捷。解放战争时期,胡宗南溃兵也是从大峪口南逃入山,走义谷道逃亡汉中。今天的义谷道成为一条风景线路,是驴友的穿越宝地,沿北麓峪口而行至营盘镇,号称“七大穿”。本章尽言于此,丰镐遗子(张新武)书文于2022年1月28日凌晨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