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鎬遺子/書文;頭條號/睜眼看西安

西安古之長安,南靠終南北望渭水,地勢從南到北漸次降低,貌似一條龍脈,龍尾在終南山,龍頭就在龍首原。東西走向有六條土崗橫貫,形成特色坡臺地貌。既有耳熟能詳的有東郊“長樂坡“”、南郊“草場坡”、北郊“紅廟坡”,也有不爲人知的金鑾坡、胭脂坡、翡翠坡。今天就和大家說一說城南的“勳蔭坡”。

宋代張禮《遊城南記》記載:“下勳蔭坡,入牛頭寺,登長老文公禪堂,夜宿寺之南軒。己酉謁龍堂,循清明渠而西,至皇子坡,徘徊久之”。張禮注曰:勳蔭坡,今牛頭寺之坡也。寺即牛頭山第一祖遍照禪師之居也,長老道文禪師自南方來,居於牛頭寺之北堂。其南軒爲延客之所。龍堂在牛頭寺之西,寺故有龍泉塔院,俗稱“龍堂坡”,地甚平坦,多植杏樹,謂之“杏花坪”。龍堂之西爲皇子坡,傳秦葬皇子於坡底,起冢於坡北原上,故而得名皇子坡,隋文帝時改名“永安坡”。

可見“勳蔭坡”就是西安市長安區韋曲東南方向樊川路邊楊虎城將軍陵園上面這道大坡,坡底爲楊虎城陵園,坡中有牛頭寺,杜公祠,坡頂有傳說中的袁天罡大冢。勳蔭坡位於少陵塬半坡,遠望其勢,狀若臥牛,故名“牛頭山”。關於勳蔭坡其名所來,傳說得名於“勳蔭陂” ,牛頭山自上而下有條大溝,名曰:祁姓溝。溝渠積水成池,名曰“勳蔭陂”。明朝《陝西通志》載:“勳蔭坡一名石牛頭山,在縣南十五里牛頭寺下,賈忠曰:今牛頭寺之坡也。”

楊虎城將軍陵園

1949年楊虎城將軍在重慶遇難,1950年遷葬於勳蔭坡底下,背靠少陵原,俯視樊川。陵園所在地就是最早的牛頭寺龍泉塔院處。當初陵園大門建成之時,楊虎城麾下大將,有“中條鐵柱”之稱的趙壽山將軍親自書寫"楊虎城將軍陵園"7個金字。進園扶階而上便是楊虎城碑亭,內樹方碑一座,上刻“楊虎城烈士陵園”七個鎏金大字,是葉帥親筆題寫的。看芒塬翠嶺,想千古功秋,後賦打油拙詩一首,《悼楊將軍》詩曰:“國仇家恨興義舉,辛亥革命亮刀戈;驅張反劉爲靖國,反袁護法造共和;東瀛倭寇犯華疆,張揚兵諫立功勳;赳赳老秦赴國難,千古功勳留丹青”。

杜公祠

沿勳蔭坡而上,坡中可見“杜公祠”。唐代大詩人杜甫,字子美,出身京兆杜氏,人稱“詩聖”,杜曲鎮即爲“京兆杜氏”一族居住之地。這裏曾是杜甫祖宅之地,杜甫詩云:“故里樊川菊,登高素產原”;“杜陵斜晚照,潏水帶寒淤”;“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將移住南山邊”。正因如此,杜甫號曰“杜陵布衣”或“少陵野老”。陳中凡先生《遊終南山記》道:“民國十有三年夏……上龍首原,至牛頭寺,東即杜工部祠。工部籍隸襄陽,而系出長安,故其詩自稱杜陵布衣、少陵野老。”今少陵塬下瓜洲村是唐代大詩人杜佑、杜牧故里,杜牧詩云“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文中杏花村,有一種說法指的就是牛頭山的“杏花坪”。

明嘉靖五年,爲了紀念杜甫,修建了杜工部祠,據《關中兩朝文鈔》載:“長安杜公祠,明嘉靖五年創建。明萬曆五年、清康熙四十一年曾兩度重修。”民國時期傅增湘先生《秦遊日錄》也說:“入杜公部祠。以陵西有子美故宅,明嘉靖間建此宅祀之”。但不知爲何,今人所撰之《重修牛頭寺碑記》卻要記載爲:“宋初重建,改名福昌寺,其內又興建杜公祠。”宋建?明建?個人意見,當以明代嘉靖年間爲準。

杜公祠享殿西側北牆有《杜公祠重修紀念碑》:碑文記載:康熙年間長安邑人張道治言:“餘特謁杜公祠,見其塑像脫落,堂屋傾塌,不禁喟然曰:公生長於斯,其精神魂魄亦當聚於斯,豈公生平淪落坎坷,而遺像復處此不蔽風雨之地,是餘之責也乎!因急命匠石,闢舊址,營新居……另爲改修,煥然一新焉。”

可見康熙年間,長安縣人張道治曾對杜公祠進行了修繕。時任知縣的黃家鼎《重修杜祠自記》記載:“樊川有杜子美祠,屏少陵幾神禾,左華嚴右勳蔭,清明近襟,潏水遠帶,爲城南第一名勝。清代乾隆末年杜公祠毀於大火。嘉慶九年重新修建於牛頭寺東今址。《縣誌·祠祀考》有記:“杜工舊祠在牛頭寺南一里,龍泉塔院之左。”

民國時期,日寇侵華,設西安爲陪都,名:西京。1932年5月,西京籌備委員會長官張繼以個人名義倡議捐款對勳蔭坡上的杜公祠大家修繕。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全面整修擴建,並於1960年成立杜甫紀念館。1970年夏,袁世凱的表侄文史大家張伯駒先生遊覽杜公祠,做《秦遊詞》作詩詞兩首,一爲《浣溪沙》,雲:“過工部祠,用少陵詩句..........一爲《小秦王》雲:“過樊川吊杜舍人。草發樊川歲歲青”

今天的杜公祠是個四合院式的建築羣,山門是仿唐代的磚木結構,祠院內有三間享殿,殿內供有杜甫泥塑坐像一尊。祠內最珍貴的文物是唐肅宗乾元二年杜甫寫的《俯太中嚴公九日南山寺》石碑的墨拓本,這是現存唯一的杜甫墨寶。據載民國時期,杜甫石刻遺像旁懸有湖廣總督翁同爵手書對聯:“歸夢休縈襄水曲,此堂不讓浣花溪”。

牛頭寺

杜公祠北邊緊挨着就是牛頭寺,牛頭寺在唐朝時期是“樊川八大寺”之一,唐代詩人司空圖作詩《牛頭寺》雲:“終南最佳處,禪誦出青霄。羣木沉幽寂,疏煙泛寥寥”

牛頭寺開山宗師是遍照禪師,長安縣終南山北麓灃峪口鳳凰山有淨業寺, 是佛教律宗祖庭,開山祖師爲道宣禪師。一次道宣禪師邀請遍照禪師赴宴鬥法。遍照禪師負一牛頭赴會。眼看過了飯點,道宣禪師還未言及喫飯,遍照法師便將所負牛頭置於案上,坦然喫下。道宣禪師驚異,問道:“佛家戒律,不殺生,不食葷,你這是爲何?”遍照禪師也不言語,直接出寺奪門而去。道宣禪師緊追而去,但見遍照禪師正在灃峪河中破腹洗腸。道宣禪師見此情景,知道其佛法道行高於自己。從此人稱遍照禪師稱爲“牛頭師”,其所創建的寺院稱爲“牛頭寺”,其所創宗派稱“牛頭宗”。另一說牛頭寺得名於勳蔭陂所在的牛頭山。

關於牛頭寺的修建時期,宋代宋敏求所著《長安志》和明代趙崡所著《遊城南》均記載爲:“唐德宗貞元十一年建(795年)。”清乾隆四十四年《西安府志卷第六十一·古蹟志下·祠宇》也記載爲:牛頭寺在城南二十里勳蔭坡南,貞元十一年建。宋太平興國中,改福昌寺。明隆慶五年修,殿前有四季柏,四時皆花,本朝達禮善修,康熙六十一年續修。民國曆史學家何正璜先生《西北考察日記》也記載爲:“牛頭寺,爲唐貞元十一年所建”。

今寺中有一方碑,名曰《重修牛頭寺碑記》碑文落款:“二零零二年十月六日”,應爲今人新立,但不知道爲何碑文中卻記載牛頭寺建於唐貞觀六年(632年)?碑文摘抄如下:“長安城南少陵原畔,著名古剎牛頭禪寺爲開山遍照禪師於唐貞觀六年所建。是唐長安城八大寺院之一..........宋初重建,改名福昌寺,其內又興建杜公祠。明改秦王香院。清光緒、慈禧幸西安重修,複名牛頭寺,並每日取九龍潭甘泉飲..........一九九三年,老和尚釋果林發心重建牛頭寺”。唐德宗貞元十一年建?唐貞觀六年建?我也一頭霧水,想來“唐貞元十一年建”應該靠譜一些。

明朝初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爲秦王,坐鎮西安,爲諸藩之長,牛頭寺爲秦藩邸香火院,曾大加修繕。明朝神宗時期,周至縣尚村鎮大水屯村趙和外甥王允濂手拿一本宋朝張禮的《遊城南記》從西安安定門出發,循着張禮昔日的路線巡遊城南,兩人一共走了13天,詳細考察路途變遷,從戶縣圭峯寺返回。回來之後,趙崡將不同於宋朝張禮《遊城南記》的地方摘錄出來,寫了一本《遊城南》全文共4470個字,其中載“牛頭禪寺,地勝如華嚴而莊嚴過之”。寺中有九龍潭,據《咸寧長安兩縣續志》記載:“清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挾光緒帝西逃駐在西安時,每天派人取泉水供其飲用。”何正璜《西北考察日記》中載:“今忽聞此處有泉,頗喜。急趨下山,只見清泉汩汩,細流不斷。念此處及近郊,亦無高山,即有一小丘陵而已,且泉之四周並丘陵亦無,此泉平地而起,水源何來,實爲不可思議。泉清瑩可愛,據云味甘特甚,西安所有要人家中飲料全取於此。面積不大,僅五尺見方,然大旱不涸,霖雨不溢,不解其故,因此特爲此泉派一哨兵守。”

民國1923年鄭子屏先生陪康有爲遊終南山,書《遊終南樊川記》文中載:“寺祠連接,花木頗多,松竹蒼翠可愛,而四季柏、龍爪槐,尤爲奇絕..........寺中又有唐經幢,字極秀韻,石亦完好..........寺前有九龍潭,取水煮茗,啖之如飲醴泉。以志考之,唐杜岐公別墅,太平公主山莊,以及杏花坪、九曲池、桂林亭,當在寺左右。其遺蹟今猶見。”

解放後,牛頭寺爲長安縣文教單位借用,上世紀末僧人果林老和尚駐錫該寺,各方募資,重修殿宇。今牛頭禪寺龍抓槐,虯枝纏繞,美曰:“龍槐”;四季柏,蒼翠欲翔,美曰:“鳳柏”,依然存在。唐代經幢立於殿前,可惜字跡模糊,難辨其文。九龍潭依然存在,旁邊立有小碑。

傳說的袁天罡大冢2013年所拍老照

沿山坡而上,羊腸小道,陡峭難攀,上至坡頂,枯草從中有一大冢,墳前有柏樹數棵,前些年來,墳側有一孔洞,紅磚箍成,洞內有盜洞,洞壁甚爲光滑,今日再臨此地,孔洞已經封堵,此大墳即爲傳說中的袁天罡墓。不遠處有李淳風的墓。兩墓形狀都像兩個凸起的大饅頭一般,相距有三里多,之間是一個大灣,李淳風墓在南,袁天罡墓在北。2013年4月29日還曾作打油拙詩一首,《殤冢》詩曰:“術神臨凡入唐宮,二聖吉地留神明;半仙之名飽私心,百年之後定少陵;物華天寶人傑靈,推背一出震天驚;千年古冢留盜洞,嫣笑遠處李淳風。”

袁天罡、李淳風的墓,據我所知,本地還有兩處。一處在狄寨原北大康村村西約500米處,有兩個圓錐形冢,當地人稱“金剛冢”,現墓冢已爲平地。 另一處在咸陽五陵原上,今渭城區窯店鎮鴨溝村東南也有一處袁天罡的墳墓,叫“陰陽冢”,土冢保存較爲完好,成饅頭狀,東面還有一座開口很大的盜洞,北面也有個盜洞。清乾隆十六年《咸陽縣誌》記載:“袁天罡墓……俗稱陰陽冢。石碑甚大,相傳爲形家者所忌、撲之。今字覆其下,不可得摹。” 

關於勳蔭坡頂袁天罡墓,今天多認爲是唐朝將領論弓仁墓。論弓仁,吐蕃人,出身於吐蕃噶氏家族,從小專心習武,熟練刀箭弓馬、演兵佈陣。吐蕃贊普趁其祖父與唐朝大將王孝傑血戰之時,欲鏟論弓仁噶氏家族勢力,論弓仁領兵投唐,歷仕武后、中宗、睿宗至玄宗四朝,勳業彪炳,名振朝野,逝世後,追贈“撥川郡王”。宋代張禮在《遊城南記》記載:"由趙村訪章敬寺基,經撥川王論弓仁墓。下勳蔭坡,入牛頭寺,登長老文公禪堂,夜宿寺之南。"張禮注曰:“論弓仁者。吐蕃普贊之族也……葬趙村,張說丞相爲碑,今已毀,字無存者,獨其題額在焉。”本章盡言於此,豐鎬遺子(張新武)書文於2022年1月27日凌晨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