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使用多年的人教版數學教材人物插畫形象受質疑,引起人們對兒童讀物內容和藝術審美的廣泛關注。全國性知名教材的插畫緣何會引發如此大的爭議?優秀的兒童讀物應該具有哪些特質?如何做好兒童美育?

“當下教育的問題很多,而真正的美育教育尤其薄弱。”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謝春風此前在相關美育論壇曾說。

也有觀點認爲,人教版這一教材不僅缺少基本的審美,而且有的幾乎算是有意無意的“投毒”,並不僅僅是審覈的原因,“核心是,人教版教材版本不好,能不能拒絕不用?估計是不能的。這也是問題的關鍵。”

一位知名文化人對《澎湃新聞·藝術評論》說,對於當下美育,問題的核心是,其實當下整個社會的美育教育也是非常薄弱的,審美的粗鄙化觸目可見,“這一事件,除了壟斷,與創作者、審覈者缺少責任心、缺少文化也有關係,以小見大,可以看到文化傳承與審美的斷裂,審美的真正培養,這裏面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藝術是多元的,一幅插畫和繪畫創作一樣,是作者對語言的長期研習然後傾力呈現。”“我眼中最好的繪本第一文字有趣,不能俗套,然後圖畫畫得精彩。”“優秀的兒童繪本或漫畫,不要說孩子看了會喜歡,大人看到也喜歡……”幾位美術領域的工作者談及他們眼中優秀的兒童讀物、繪本時,如是對《澎湃新聞·藝術評論》表示。

近日,因使用多年的人教版數學教材人物插畫形象受質疑,引起人們對兒童讀物內容和藝術審美的廣泛關注。除了詬病人教版數學教材人物插畫“醜”、“毫無美感”、“怪異”等問題,也牽扯出不少其他兒童讀物存有侮辱性和少兒不宜等偏差內容的存在,其背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全國性知名教材的插畫緣何會引發如此大的爭議?優秀的兒童讀物應該具有哪些特質?誠然藝術從來就沒有統一的標準,每個人對藝術都可以有不同理解,但是若真如一些專業人士評價的那般只是“接單的糙活”,那甚至都無從討論審美的傳遞。

知名教材插圖緣何引發爭議?

對人教版數學教材插圖的質疑並非空穴來風,即便是業界同行,也比較一致地傾向認爲該教材人物插畫比較粗糙,缺乏藝術美感,存在把成人的多元生活觀念和審美意識生硬嫁接在兒童形象上等問題。

一位知名繪本作者不諱言地表示,“這畫確實接單的是糙活,不是什麼認真的插畫工作,談不到討論審美傳遞。”成都攝影家協會美術分會副祕書長張明靜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插畫本身有多個風格,但遭質疑的人教版教材插畫“風格確實很怪異,看起來不是很舒服”。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美學與文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潘知常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則表示,此次受到爭議的人教版教材插畫,“沒有很好地展現中國當代青少年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總編輯徐明松對澎湃新聞表示,從審美取向來講,少兒教材涉及對兒童美育的培養,從造型觀念或形象表達上能夠體現出美和正確的價值觀,這是很重要的。“但是從目前出現的這些圖像本身來講,它有些東西變得並不純粹,把很多成年人當中比較多元的生活觀念或審美意識生硬地去嫁接在兒童形象上,比如兒童身上竟然會有紋身之類的圖案,這些內容跟所要給兒童營造的比較健康的生活是有很大距離的。”

它給我的感受也是談不上藝術感和美學的東西,畫得也比較粗糙。”上海少兒出版社資深圖書編輯費嘉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說。作爲資深童書編輯,他認爲且不論藝術美感如何,這種畫風和表達本身並不適合做教材插圖。“教材是一個大衆品類的圖書,尤其現在全國的教材都統一了,要符合各個地區大衆的審美習慣。”費嘉說,“而像現在這種畫風,因爲人物的造型有比較強烈的個性,臉型故意有點怪怪,這種表達不是普通老百姓能接受的表達方式。”

“從我的角度看來就是編輯沒有選對作者。因爲做教材自有它的一套審美結構,跟繪本創作還不一樣,不能隨意發揮,因爲要照顧到藝術方面,又要兼顧教材內容的表達,同時還要照顧到全民都能夠認可的審美價值。”“教材的插圖創作不能走太遠,走得太遠不能全民欣賞。”費嘉說。

通常教材的創作和出版比繪本等童書會有更多限制,它的審稿程序更繁瑣也更嚴格,不單單是出版社裏的三審制,還要通過教材編委會成員的審覈。不過教材審覈的焦點主要還是集中在內容,以及配圖是否嚴格反映和表達出教材的內容,至於美學這一塊,由於教材編委會的專家多半不是美術專業出身,不會專門有美學方面的審覈。

回看清末乃至民國時期的一些課本,其文化性與雋永、趣味,遠非這些人教版教材可比。

教材作爲大衆品類的圖書,其插圖的藝術水準是否只能做到“平庸”,對此徐明松表示其實並不必一律強求是哪種形式,關鍵在於知識傳輸本身是不是健康和具有基本的美育觀念,“我們國內習慣兒童就是低幼教育,配圖時往往會畫得很寫意,我也看過國外一些教學讀物中有直接使用實物照片或非常嚴謹的水彩畫,用一種偏科普的方式表現動植物的。”

兒童讀物的關鍵:嚴把年齡分段

此次人教版數學教材插圖遭受質疑,也牽扯出一些其它兒童讀物存在的問題,一些教材和繪本存在侮辱性、暗示性或少兒不宜等內容,比如同樣備受爭議的插畫圖書《流汗啦!》,向小朋友介紹流汗的原因,配圖爲兩個男孩舔一女孩手臂上的汗,類似的意向也引起家長讀者的反感與拒斥。

關於教材插圖“美醜的爭論”或是一個引子,其後有更普遍和更深層次的童書出版和藝術創作方面的問題,廣泛的爭議背後也體現出家長對兒童培育的普遍性焦慮情緒。

費嘉認爲,作爲一名童書編輯,把握年齡段是做兒童讀物的關鍵。“做一本書,首先要知道這本書是給什麼年齡段的孩子看的,要圍繞這個年齡孩子的認知能力,然後再加上大人希望給他的美學教育,要把握這樣兩個度。”

而一些兒童讀物之所以出現內容偏差,就在於沒有把握好年齡分段。“孩子是一點一點成長,所以我們也是一點一點教給他們,不能錯位。因爲太小的孩子,你跟他講了以後的事情,第一他是理解不了,還會引起誤會;倒過來把小孩子的東西講給大孩子聽,那他們也是不要看的。所以對哪個年齡段的孩子應該給他們什麼樣的知識,既要準確,又要有趣。”“要把複雜的事物變得有趣就需要再創作,把握不好其中的度就很容易出現內容偏差。”

現在的問題在於兒童圖書市場相對整個出版業來說,業績還比較好,所以不管是專業的兒童出版社,還是非專業的兒童出版都來分兒童圖書市場的一杯羹。“專業的少兒出版社知道兒童圖書應該嚴格把控年齡分段,一些非專業的兒童圖書出版社認爲兒童讀物最容易,只要內容淺顯易懂就可以,出版的圖書很容就會產生內容偏差。”

“兒童圖書市場真的是亂象叢生,盜版書橫行,很多書沒有出版社,沒有書號,東拼西湊,抄了就直接印。這類粗製濫造、內容失當的圖書不能算賬到正規出版社頭上,因爲生產這類盜版圖書就是爲了賺錢,沒有底線可言。”費嘉說。

如何做好兒童美育?

不論是教材、童書、繪本都對兒童的美育起着非常大的作用,這如同我們小時候所建立起來的形象資源庫,這種兒童時期的記憶會伴隨我們一生,在潛意識中給我們帶來很大影響。

“以繪本而言,繪本是一個能夠讓生活變得有趣的事情。一個是有趣,第二個就是常識。那麼我們有趣和常識都是爲了什麼呢?我覺得都是爲了成人,就是讓我們的孩子能夠養成更堅強、更好的人, 然後有一個定力,我們現在大家都好像沒有一個定力,所以我很希望我們在大的方面,能有一個系統重建我們社會的價值體系。”北京大學教授、雲岡學研究院院長杭侃此前在“中國美·育新生”論壇上說。

知名繪本作者、也是首位入圍國際安徒生獎五人短名單的中國插畫家熊亮對澎湃新聞表示,“藝術是多元的,一幅插畫和繪畫創作一樣,是作者對語言的長期研習然後傾力呈現。”

“優秀的兒童繪本或漫畫,不要說孩子看了會喜歡,大人看到也喜歡……”徐明松說。相信所有已爲人父母的家長對此都深有體會。

“我眼中最好的繪本第一文字有趣,不能俗套,然後圖畫畫得精彩。”這是資深兒童圖書編輯眼中的好繪本。“好的繪本必定是文中有圖,圖中有文,圖文緊密結合,相得益彰。文字要表達的是圖畫的未盡之處,畫面上出現的東西,文字沒有必要再去敘述一遍;圖畫也不能淪爲對文字的純粹圖解。”

當下兒童美育應該怎麼做?徐明松說,在兒童美育的過程當中,我們的美術教育、美術觀念應該跟中國傳統文化要有相應的連接,從包括中國畫、連環畫、國漫等傳統文化當中汲取優秀的美術資源。“我們的創作者有的時候會出現這方面的斷層,這些斷層造成在創作取向上,比如會出現人物的造型可能並不可愛,甚至有一些比較呆滯的形象,或者某種程度上以醜爲美的這樣一種表現方式,這些都是創作思維決定的。”

“其次是對外來優秀美術作品的吸收。在創作過程中並非說用非常古典的傳統的方式就一定是對,現代藝術的表現形式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去吸收,但在吸收的過程中要學會去僞存真。”

不可否認的是,當下的童書和繪本存在太多的問題,但是可喜的是繪本在發展過程中也是一點一點得在進步。早期我們的原創繪本還是以嚴肅說教爲主,現在不論思想表達、內容題材和繪畫技法上都要更加寬泛多元。

隨着80後、90後一代的成長和成爲育兒主力軍,他們也是童書的消費主力軍。他們對於兒童美育的關注,也恰恰契合了當下的現實:童書市場繁榮,繪本受熱捧,而關於原創性、藝術和審美的討論也未曾間斷。

據悉,目前教育部教材局表示,已介入調查人教版教材事件;出版社也表示,已着手重新繪製。相關評論認爲,教材屬於公共產品,承載育人功能。人們對“美”的理解可以多樣,但教材要在孩子們心中播撒美的種子,更何況,教材插圖不只關係審美培育,更關乎價值養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