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中國首艘智能型無人系統科考船“珠海雲”號在廣州舉行了下水儀式,它將爲我國開展海洋科考、拓展海洋科學、助力海洋經濟發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利器。但在西方媒體眼中,“珠海雲”號最突出的特色卻是——“具有顯著的軍事用途”。

美國“動力”網站27日稱,這艘巨大的無人駕駛船隻表面上是爲海洋研究而設計的,但具有先進的人工智能操作系統,至少可以進行半自主操作,也可以在軍事環境中用作各種無人武器和監視系統的指揮核心。

報道稱,“珠海雲”號被廣泛認爲是“全球首艘具有遠程遙控和開闊水域自主航行功能的科考船”,其定製的人工智能(AI)操作系統,可以支持它作爲各種無人平臺(包括空中無人機)的母艦。

換句話說,該報道認爲,“珠海雲”號實際上是一艘同時能搭載無人機和水下無人潛航器的超級航母。

美媒根據中國媒體透露的信息還猜測,這艘船很可能具備半自動運行能力,“爲了讓它在繁忙的港口區域航行,船員將通過遠程遙控來操作船舶的導航系統,或者至少具備在這些複雜的導航階段進行監控”。據稱,這對於人工智能技術的要求相當高。

同時,該報道還迅速聯想到“珠海雲”號與其他中國無人機/無人艇/無人潛航器的協同作戰問題上。報道稱,其他中國公司已經開始開發用於特定安全任務的無人水面艦艇。例如中國雲舟科技在2021年底利用六艘高速無人船進行了“快速攔截、圍攻和驅逐海上入侵者”的測試。報道稱,它的“動態合作對抗技術”或“蜂羣”技術,可以讓無人機船隻以自主協調的方式與敵方目標交戰,而無需人工控制。而2018年,雲舟科技就對多達56艘無人船進行了協作測試。

報道認爲,“珠海雲”號或者其他類似的船隻,理論上可以充當這類無人艇羣的協同指揮中心。

說了半天,“珠海雲”號到底啥情況呢?老司機發現,這艘被美媒形容爲“擁有特殊軍事用途”的科幻航母,中國對它的相關介紹其實非常公開透明。

公開資料顯示,“珠海雲”號由中船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建造,是全球首艘智能型無人系統母船,隸屬於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以下簡稱“南方海洋實驗室”)。該船計劃於今年年底完成海上航行試驗並交付使用,將成爲全國首艘具有遠程遙控和開闊水域自主航行功能的科考船,爲我國開展海洋科考、拓展海洋科學、助力海洋經濟發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利器。

“珠海雲”號的性能數據也非常透明:它全長88.5米,型寬14.0米,型深6.1米,設計喫水3.7米,最大航速18節,經濟航速爲13節,設計排水量約2000噸。據介紹,它的起居甲板以上的船體均採用鋁合金建造,線型複雜、加工難度大,爲了確保船舶建造質量和外觀的流線型,研發建造團隊破解鋁合金焊接、造型等工藝技術難題,完美實現了船體的“未來感”和“高顏值”。

相關報道還透露,“珠海雲”號是南方海洋實驗室“智能敏捷海洋立體觀測系統(ISOOS)”的水面支持平臺,屬於概念超前、世界領先的科考船,其寬敞的甲板可搭載數十臺配置不同觀測儀器的空、海、潛無人系統裝備,能在目標海區批量化布放,並進行面向任務的自適應組網,實現對特定目標的立體動態觀測。它有助於改變傳統海洋觀測模式,獲取實時立體海洋觀測數據,提升海洋觀測效率。

就是這麼一艘標準的科學考察船,美媒卻對其功能聯想紛紛。就連“珠海雲”號的基本任務,也引起“動力”網站的猜測。

該報道稱,“珠海雲”號能收集“三維動態觀測”數據,對於中國海軍來說尤其重要。美國海軍剛公佈的“康涅狄格”號核潛艇事故報告顯示,高度準確的水下導航數據對於潛艇的航行安全尤爲重要。

“藉助‘珠海雲’號提供的準確海牀地形圖,中國潛艇將能夠提高任務規劃和航行靈活性。”

對於美媒如此固執的思維模式,老司機想到了那句話“小偷看誰都是小偷”。

來源:樞密院十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