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近十年來,中國在不斷發展建設自願減排市場。自2012年6月國家發改委印發《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以來,中國自願減排市場搭建了相對完善的運行管理體系,中國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交易也在持續開展,並在2021年底全國碳配額市場抵銷履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日前,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生態環境部將推動完善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機制,制定《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及相關技術規範,組織建設溫室氣體自願減排註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

作爲自願減排交易機制的研究者和建設的親歷者,國家氣候戰略中心總經濟師張昕團隊統計發現,目前約6000萬噸的CCER已被用於試點碳市場和全國碳市場配額清繳履約抵消,特別是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週期,約3400萬噸的CCER被用於配額清繳履約抵消。

“這些用於抵消的CCER不但直接爲重點排放單位降低了配額清繳履約經濟負擔,也爲溫室氣體自願減排項目業主直接帶來經濟激勵約20億元。”張昕表示,CCER爲多元化、市場化推動全社會低成本實現碳減排目標、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轉型作出了積極貢獻。

高質量的自願減排量才能推動氣候變化目標的實現

回顧十年來我國自願減排交易體系的建設歷程,張昕覺得,目前我國自願減排交易體系的建設已初顯能效。經過主管部門多年大量細緻探索性的工作,我國已經形成了包括項目審定和減排量核證,CCER註冊登記管理、交易管理等一套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制度體系。

“截止到目前,我們公示了1315個自願減排的項目,簽發了391個項目的CCER,其中不包括重複記錄的項目。簽發的減排量大約是7700萬噸,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項目裏有80%的項目大概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項目,同時也有超過80%的CCER是來源於這些項目。由此可見,我們國家的溫室氣體自願減排項目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裏,通過這些項目的開發和CCER的交易,有力推動了我們國家可再生能源的健康持續的發展。”張昕介紹說。

走過這十年,張昕感受到了自願減排市場發展取得的成就。面向未來十年,如何通過自願減排交易體系推動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的目標?

張昕認爲,未來10年溫室氣體減排交易機制將服務於“雙碳”目標,圍繞着降碳、減污、擴綠和增長的協同增效不斷建設完善。爲了提供更多的、高質量的溫室氣體自願減排項目,他認爲目前還要做好五項工作,包括優化完善方法學、加強對審定與覈查技術服務機構的監管、充分發揮自願減排交易市場機制對參與主體的經濟激勵作用、加強全體系信息披露和聯合懲戒制度建設、探索國際接軌並推動共建綠色“一帶一路”。

自願碳減排市場是助力國家和企業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渠道,也是推動碳市場深化發展、實現低成本減排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05年《京都議定書》發佈後開始,自願減排市場有了長足的發展,2015年《巴黎協定》達成後則步入了快速發展階段。

數據顯示,2020年有超過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碳減排量被註銷,是2017年的兩倍多,市場增速明顯。根據研究機構分析結果估計,2030年的自願減排市場規模的保守估值將達到50億至300億美元之間,甚至可能達到500億美元。未來自願減排市場潛力巨大。

“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建宇表示,一直以來,自願減排市場都備受關注,而究竟是鼓勵“高數量”的減排,還是注重“高質量”的減排也一直是自願減排市場的熱點問題。他認爲,“高數量”是非常必要的途徑,但“高質量”的減排量纔是未來達成應對氣候變化目標的根本需求,只有“高質量”的自願減排量才能堅實地助力各國和各個企業實現氣候目標。

據張建宇介紹,目前國內外的不同場景均對“高質量”減排提出了需求。例如,2022年中國在實現“碳中和”冬奧會的過程中,就針對選擇何種用於抵消的自願減排量制定了抵銷量的選擇標準。

張建宇還表示,“高質量”的自願減排量不僅取決於項目類型,也取決於項目管理的質量。“高質量”的自願減排量也是強制履約碳市場的助推劑,它可以幫助強制履約市場調節供需平衡,並幫助探索有效碳價。此外,符合《巴黎協定》第六條要求的“一帶一路”自願減排市場或者自願減排合作也將是未來國際應對氣候變化合作的潛在途徑。

高質量的自願減排可助推強制履約碳市場

隨着巴黎協定各項細則的逐步敲定,國際社會就已經對高質量碳減排量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探索和實踐。美國環保協會北京代表處全球氣候行動高級主管劉洪銘表示,高質量減排量是減排項目業主的內在需求,它可以推動低碳轉型和技術革新,並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同時,高質量減排量是買家的實際要求,它可以幫助達成真實、高質量的碳中和。此外,高質量減排量是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切實期待——它可以有效的減緩全球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

對我國碳減排量高質量發展,劉洪銘建議,加快核心法律體系和相關支撐制度建設,例如配套的會計準則和跨國交易制度等;加快基礎設施和相關制度建設,包括加快注登系統和交易平臺建設,預留國際接口;加強各層級監管——這涉及到目前在我國地方層面開展的一些類似CCER的自願減排項目的相關問題,例如未來此類項目是否併入CCER統一管理,是否允許國際交易等等;定期開展自願減排項目體系和相關項目的評估,以應對國際的最新形式;加強信息披露,保證市場的公開透明和穩定運行。

隨着國內自願減排市場的不斷發展,我們應該如何提高減排量的質量?

中國質量認證中心處長於潔認爲,首先在制定自願減排項目審定核證指南的過程中,也包括方法學和相關的標準方面,要充分考慮在減排量計算的要求和規定中保證高質量。其次執行層面,審覈人員要具備足夠的能力,同時審定和核查機構內部也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同時,要保證公正性和獨立性的問題,不能有與審定核證利益相關的衝突。未來自願減排交易的審定和核查機構管理方面,要考慮國際通行做法與經驗,保持減排質量的可比性,應考慮採用事先、事中、事後管理的方式,並根據自願減排的項目類型、項目數量確定適宜和符合條件的審定與核證機構。

多元需求催生自願減排金融創新

清華大學中國碳市場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段茂盛表示,我們實現“雙碳”目標需要各個行業的努力,需要給各行各業以適當的激勵,自願市場可以給減排項目業主激勵,也可以給使用者提供更低成本的減排選擇,非常重要。

“確保減排指標的高質量,需要市場中所有參與者的共同努力,從主管部門來說,需要制定嚴格可信的規則,減排項目業主需要實事求是,確保項目確確實實具有減排效益,可以帶來可持續發展效益,至少不能帶來負面的經濟或者社會的影響。”段茂盛進一步解釋說,自願減排市場裏面可能會存在比較嚴重的雙重計算問題,在“雙碳”目標下,這一問題更加嚴重,不同層級都設有減排目標,而針對不同層級的核算規則非常複雜且缺乏協調。比如可再生能源項目,可以降低電網排放因子,而且還可以參加綠電交易、電力直供和CCER體系,就碳減排方面而言,其減排貢獻可以同時通過多個渠道予以體現,這就會帶來比較嚴重的雙重計算問題。隨着電力系統中可再生能源電力比例越來越高,這個問題會越來越嚴重。

隨着自願減排市場不斷發展,金融創新手段的重要性也在逐漸凸顯。一方面,金融創新手段可以幫助企業盤活碳資產,實現對沖風險和套期保值的價值;另一方面,金融創新還能讓更多的自願減排項目在開發階段獲取更多前期的資金支持。

中節能衡準科技服務(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廖原表示,CCER市場在“雙碳”目標提出後有了質的變化,但對比國際市場交易率仍然較低,需要引入更多金融資本;同時碳中和的需求將會快速增長,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金融創新,提高市場級別;證監會出臺的碳金融產品行業標準是產品創新的基礎。另外,在實踐中,需要不斷探索不同類型的減排工具和產品,完善碳排放監測、報告與覈查和透明性,逐步從高量向高質轉化。

北京綠色交易所總經理梅德文認爲,中國的碳減排需要有一個具備約束力的強制配額市場,同時也要建立一個更加有規模、更加具有流動性的自願減排市場,這樣才能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實現“雙碳”目標。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