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煎餅店裏不只有煎餅,還有書籍和倔強的野花,生機勃勃的綠植。每天,店主在外賣單子的方寸間,和顧客溫情互動,手寫祝福小紙條。她家所有的外賣包裝袋邊上,都貼着一朵小紅花,“不要放棄愛與希望,每一個逆行和命運抗爭的勇敢的人,都值得被獎勵一朵小紅花”。

---------------

一家家小店,是城市的煙火。小店是民生的鏡子,是城市最敏感的商業“微細胞”。小店,被疫情放大了酸甜苦辣,也照見疫情下的人生冷暖。新冠肺炎疫情三年,是繼續抱團熬過“倒春寒”,還是已經等來春江水暖,小店店主們的感知是最敏銳的。他們的困境、努力和期盼,值得被更多人看見。

小店衆生相

一年多來,張波忙得“連喫飯的時候都想睡覺”,作爲一家快餐店的老闆,他每天自己送店裏的外賣,空餘時還用一輛麪包車跑“貨拉拉”,這樣一個月能多賺一兩千元。每週他通過視頻和孩子聊一會兒,“說實話,也沒有心思想孩子,畢竟還有10個員工等着發工資”。

張波的快餐店開在杭州西湖區晴川街,2018年開業,年租金30萬元,每月的人工支出六七萬元。這家店負擔着張波一家三口的生活,老婆、孩子目前還在老家。“今年3月以來,菜價漲了許多,小米椒從七八元一斤,漲到40多元一斤;土豆原先每斤1元,現在兩元。”但即便再難,張波給外賣小哥的6折優惠一直沒變。

42歲的霞姐(化名)把睡眠時間壓縮到最少。清晨5點半,她就從下沙的出租房出發了,7點她要趕到一家麪包房做兼職;中午12點,她坐地鐵到烘焙坊工作;深夜,再坐末班地鐵回下沙。霞姐是杭州拱墅區手語姐姐烘焙坊的主理人,這家杭州市殘疾人聯合會扶持的烘焙小店已開張半年。不能說話的霞姐,通過微信文字接單和打理生意。疫情平穩的時候,烘焙坊會做一些親子活動,聽障兒童和健康兒童都可以免費學做西點,同時還能學習手語,這個項目很受歡迎。烘焙坊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外賣平臺的散客訂單,以及單位的甜品臺訂單。她丈夫是聽障者,做外賣小哥,訂單不多。疫情平穩的時候,店裏的營收和支出也就剛剛持平,但霞姐覺得能夠在杭州留下來已經很幸福。不久前,濱江一家網紅日式麪包店的店主,瞭解到霞姐的困境後,邀請霞姐去店裏學習交流做麪包技術,還把自家銷量第一的鹽麪包配方分享給霞姐。

2022年3月的最後一天,因爲房租漲價,杭州市拱墅區體育場路“嵊州小喫”的王老闆決定關門,回老家嵊州。開店6年,他家的蒸餃、小籠包、粥慰藉了附近不少居民的胃。回到老家後,陸續有老顧客給他發來微信,說想喫他家的小籠包和蒸餃,讓他做好寄快遞到杭州去,這讓王老闆很感動。

危中有機

2022年,杭州《錢江晚報》做了第二次百家小店調查。11路記者在杭州各區尋訪了104家小店。其中有近30%的小店記者們在2021年調查過,70%是新成員。

調查發現,85後、90後的店主佔4成多,店主中杭州本地人23.5%,外地人佔76.5%;56.9%的小店在勉強撐着,儘管艱難,但超46%的店主表示會堅持下去。去年調查時,幾乎所有店主都覺得最大的壓力來自於房租,而今年,大部分店主提到房租之外的另一大因素——因爲疫情起伏的“不確定性”。不少小店表示,疫情後,客流量減少約30%,也有部分開在社區裏的小店,在客流上保持穩定,但進貨價上漲成了另一種壓力。

在記者調查中,勉強維持運營的小店佔近6成,也有18.6%生存得不錯,比如文具店、冰淇淋速凍產品批發店、創新甜品店、企業化運作的寵物店、平價老牌早餐店。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客流穩定、口碑積累、留住老客、整體消費額度不高,加上不停創新和想辦法擴展生意。

湖北人方小玉開的冰淇淋速凍產品批發超市,2021年營業額300餘萬元,這得益於方小玉拓展了80家店的送貨生意。2021年年底,她花10萬元把邊上的店盤了下來,並擴大了冰庫。今年以來的幾波疫情,方小玉不少的客戶都被波及了,幸好一季度的營業額比去年翻倍。今年,她最期待的是市場穩定。

“不確定性”下的執着堅持

和95後創業失敗可以繼續選擇讀研或者找份工作的灑脫相比,75後和80後店主的現實壓力要大得多。“孩子都在杭州上學,不能說離開就離開”是他們最普遍的答案。許多店主放平了心態,覺得只要不虧錢就繼續經營,不會輕易關店。

麪包店老闆老塗,有一個上小學一年級的兒子。經歷過一次創業失敗的他,給麪包店取名“每日三醒”。老塗說,他做的歐式麪包在製作過程中需要三揉三醒;人生也是一樣,每日“三省”,也是對自己第一次創業失敗的警醒。他把重心移到經營散客上來,“溫度”是老塗做社區店的關鍵詞。現在,小店有3000多名會員。老塗覺得,疫情的影響一定是有的,不過所謂危機,就是危中有機,只要用心做,社區店是可以做好的。

一個多月前疫情疊加天氣原因,82歲的宋憲章老先生都在家裏,老爺子是杭城小有名氣的自由撰稿人和美食家,“沒有胃口,心情也不是特別好”。日子久了,老先生越發懷念杭州高銀街“阿良麪館”的爆鱔面。這家店他喫了十幾年,因爲對蝦過敏,他每次點招牌蝦爆鱔面,都只要爆鱔不要蝦。

爲保證麪條的口感,阿良麪館不做外賣。但這一單外賣,老闆姜志宏還是接了下來。姜志宏70歲的丈母孃騎着電瓶車,花40分鐘送面上門。暮春的綿綿細雨裏,宋老先生喫到想念已久的爆鱔面,鱔片、湯、麪條分開裝,“喫着面,鮮香之氣從五臟廟向上冉冉透出,感到了極大的滿足……感激之情難以言表,連日來的擰巴和不適全都消散了。”

阿良麪館開到今年是第20年。第一代主人阿良,是姜志宏的舅舅,曾是本地老字號狀元麪館的主廚,做麪條是一絕。疫情之前,店裏生意穩定,有些老人生日宴也會擺到麪館來。疫情3年,客流減少、房租壓力、身體不適……都讓姜志宏感覺疲憊。舅舅對姜志宏說,爲了老粉絲們,這家店一定要在。

近期,一則消息傳來,讓小店店主們看到了希望:浙江省發改委等14部門聯合印發《浙江省關於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的政策意見》,共提出53條助企紓困扶持政策措施,針對餐飲、旅遊等不同行業分別提供扶持,其中減免房租一條尤爲實用——對2022年被列爲疫情中高風險地區所在的縣級行政區域內的服務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承租國有房屋,2022年減免6個月租金,其他地區減免3個月租金。

阿良麪館可以減免4個多月的租金。而宋老先生對於一碗麪的感動,讓姜志宏第一次感到了小店生存之外的價值。這種價值具體是什麼,姜志宏很難確切地表達出來。他可以明確的是,這價值像是一種情分,在政府硬核助力之外,也能讓他有繼續開店的理由。

調查中,店主們反映線上外賣、社區零售平臺的佣金過高,比如,某家甜品店一款價值20元的蛋糕上線外賣平臺,平臺抽成最高要抽走35%。加上給小哥的跑腿費,對店主來說,這款產品幾乎就沒利潤。

另外,平臺流量政策不透明,希望政府能加強對線上平臺的監管力度,把利潤空間還給小店。

送你一朵小紅花

幾乎所有小店生意都深受疫情影響。無論是堅守的、轉型的,還是離場的,有一點是一致的:所有人都在想辦法活下去,想辦法活得更好。

筧橋農貿市場的小店“煎大俠”,因爲給一路之隔的社區志願者和“大白”們送去熱氣騰騰的早餐,一度火上熱搜,有網友說,這家店的包子,冒着俠義熱氣。疫情之下,“煎大俠”的客流量同樣在減少,店主夫妻希望通過外賣拉動業績,但單量少得可憐。最近,因爲媒體的報道助力,他們加入了一家線上平臺的幫扶計劃,準備通過線上來開拓市場。

回到老家嵊州的王老闆覺得,一切都會重新開始。他也願意把自己開店的心得,通過媒體告訴更多人,“要有手藝,要辛勤,還要積累一定的客源,這是我的經驗之談。”

《錢江晚報》拿出版面,免費爲這些小店做公益推廣。預告消息一出,就接到許多留言和電話。店主們不約而同表示着“被看見被關注”的感激。有位店主說得很懇切,疫情之下,店開開關關,內心五味雜陳,但無論怎樣都不想躺平,都還想拼一把,讓小店活下去。

公益廣告設計新穎,很快在朋友圈刷屏。店主們也很快發來了反饋:有的接到了來自北京的訂單,有的沉寂的微信羣又熱鬧起來了,有的接到了鼓勵電話,有的外賣單上還留有粉絲的鼓勵留言……

杭州升啓攝影工作室,三位合夥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聽力障礙,媒體報道他們開設了新業務——修復老照片後,店裏接了許多新單子,“感覺短期內都閒不下來了”。

在裘曉麗開的僅有20平方米的“美食美刻功夫煎餅店”裏,有書籍和倔強的野花,生機勃勃的綠植。每天,她在外賣單子的方寸間,和顧客溫情互動,手寫祝福小紙條。她家所有的外賣包裝袋邊上,都貼着一朵小紅花,“不要放棄愛與希望,每一個逆行和命運抗爭的勇敢的人,都值得被獎勵一朵小紅花。”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雨彤 通訊員 葛曉娟 方力 章然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2年05月31日 05 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