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31日的中诚信国际-穆迪2022年中期信用风险展望研讨会上,中诚信集团创始人、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毛振华提出,当下经济运行内外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宏观政策方面应进一步坚持稳增长、防风险的双底线思维,加大稳增长的力度,应把握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的平衡,财政政策上可考虑发行特别国债,货币政策上要加大总量工具的使用力度。

疫情、俄乌冲突等内外部因素导致今年经济运行环境更加复杂 

毛振华提出,相比2020年疫情发生初期,今年的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更大,全国各地都在加强防范,对物流、供应链以及企业经营都有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本轮疫情与俄乌冲突同时爆发,俄乌冲突也在多个层面间接影响了我国的经济运行环境,包括能源、粮食等领域供应链的紧张,还影响到金融领域。

另外,中美之间货币政策从共振走向分化,对我国的宏观政策带来一定制约。从2020年开始,全世界都采取了应急性的超常规量化宽松政策,2021年来,美国继续执行超宽松的政策,中国的宏观政策较为克制,向常态化回归,所以留有余地;今年以来,美国因通胀超预期而开始收紧货币政策,而我国在稳增长的需求之下采取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双方政策分化。

毛振华表示,实际上,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已经暴露出一些结构性的问题。比如去年下半年以来,地产领域的债务风险出现了加速释放,很多地产企业违约,这不仅仅是地产企业自身风险的暴露,还有向经济其他领域传导的可能性,不仅影响到上下游产业,还可能导致银行的不良资产增加,并引发居民预期的改变,影响到居民消费。而疫情、外部环境的一系列新的因素又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毛振华提出,从一些经济数据来看,供给方面,工业生产修复放缓,服务也受到明显冲击,工业生产4月同比负增长,发电量、用电量同比下行,服务业生产连续两月负增长。需求方面,今年以来投资增长的速度放缓,民间投资支出弱于国有投资。投资不振一方面是由于缺乏好的投资项目,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家信心不足,体现出的结果为市场上并不缺钱,但从货币投放到资本形成之间出现了阻碍,很大的问题就是企业家找不到好项目,或者企业家认为投资回报不高,不愿意投钱。经济预期的走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预期走弱同时影响到投资和消费。

财政政策可考虑发行特别国债 货币政策要加强总量工具的使用

在稳增长的主线下,经济政策有哪些发力空间?毛振华提出,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应该进一步靠前发力,可以考虑发行特别国债。在部分地方财政出现困难的情况下,可以把原来需由地方政府支付的资金转向由特别国债来支付。

货币政策方面,他认为,在原有的结构性工具继续发挥作用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强总量工具的使用。特别是在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情况下,我国的货币政策要努力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和跨境资本流动的基本平稳,也需要加大总量工具的使用力度。

另外,毛振华还提出一个较为重要的方面是提升民营企业的信心。尽管很多政策已经出台,但部分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反馈并不是很积极。如何提升民企的信心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多方考量。

毛振华表示,总体来看,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压力较大,但中国经济的韧性是长期存在的,政府、企业和居民有能力来应对一次或几次周期性的危机或黑天鹅事件的冲击。中国经济仍处在上升通道之中,中等收入人口的比重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城镇化率也还有提升的空间,我国的创新创业依然层出不穷,新经济领域正在不断涌现出独角兽企业,这些都反映出中国经济巨大的潜力和机会。他表示:“政府的清醒认识,市场的巨大潜力,还有人民对于经济增长、财富积累和创新的追求,都可以让我们在克服短期困难的过程中得到新的动力,使得经济能够行稳致远。”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顾志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