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31日的中誠信國際-穆迪2022年中期信用風險展望研討會上,中誠信集團創始人、中誠信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毛振華提出,當下經濟運行內外環境更趨嚴峻複雜,宏觀政策方面應進一步堅持穩增長、防風險的雙底線思維,加大穩增長的力度,應把握疫情防控與經濟發展的平衡,財政政策上可考慮發行特別國債,貨幣政策上要加大總量工具的使用力度。

疫情、俄烏衝突等內外部因素導致今年經濟運行環境更加複雜 

毛振華提出,相比2020年疫情發生初期,今年的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更大,全國各地都在加強防範,對物流、供應鏈以及企業經營都有很大的影響。除此之外,本輪疫情與俄烏衝突同時爆發,俄烏衝突也在多個層面間接影響了我國的經濟運行環境,包括能源、糧食等領域供應鏈的緊張,還影響到金融領域。

另外,中美之間貨幣政策從共振走向分化,對我國的宏觀政策帶來一定製約。從2020年開始,全世界都採取了應急性的超常規量化寬鬆政策,2021年來,美國繼續執行超寬鬆的政策,中國的宏觀政策較爲剋制,向常態化迴歸,所以留有餘地;今年以來,美國因通脹超預期而開始收緊貨幣政策,而我國在穩增長的需求之下采取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雙方政策分化。

毛振華表示,實際上,在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已經暴露出一些結構性的問題。比如去年下半年以來,地產領域的債務風險出現了加速釋放,很多地產企業違約,這不僅僅是地產企業自身風險的暴露,還有向經濟其他領域傳導的可能性,不僅影響到上下游產業,還可能導致銀行的不良資產增加,並引發居民預期的改變,影響到居民消費。而疫情、外部環境的一系列新的因素又帶來了更大的壓力。

毛振華提出,從一些經濟數據來看,供給方面,工業生產修復放緩,服務也受到明顯衝擊,工業生產4月同比負增長,發電量、用電量同比下行,服務業生產連續兩月負增長。需求方面,今年以來投資增長的速度放緩,民間投資支出弱於國有投資。投資不振一方面是由於缺乏好的投資項目,另一方面是由於企業家信心不足,體現出的結果爲市場上並不缺錢,但從貨幣投放到資本形成之間出現了阻礙,很大的問題就是企業家找不到好項目,或者企業家認爲投資回報不高,不願意投錢。經濟預期的走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預期走弱同時影響到投資和消費。

財政政策可考慮發行特別國債 貨幣政策要加強總量工具的使用

在穩增長的主線下,經濟政策有哪些發力空間?毛振華提出,要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財政政策應該進一步靠前發力,可以考慮發行特別國債。在部分地方財政出現困難的情況下,可以把原來需由地方政府支付的資金轉向由特別國債來支付。

貨幣政策方面,他認爲,在原有的結構性工具繼續發揮作用的基礎上,還需要加強總量工具的使用。特別是在中美貨幣政策分化的情況下,我國的貨幣政策要努力保持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和跨境資本流動的基本平穩,也需要加大總量工具的使用力度。

另外,毛振華還提出一個較爲重要的方面是提升民營企業的信心。儘管很多政策已經出臺,但部分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反饋並不是很積極。如何提升民企的信心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問題,需要多方考量。

毛振華表示,總體來看,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壓力較大,但中國經濟的韌性是長期存在的,政府、企業和居民有能力來應對一次或幾次週期性的危機或黑天鵝事件的衝擊。中國經濟仍處在上升通道之中,中等收入人口的比重還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城鎮化率也還有提升的空間,我國的創新創業依然層出不窮,新經濟領域正在不斷湧現出獨角獸企業,這些都反映出中國經濟巨大的潛力和機會。他表示:“政府的清醒認識,市場的巨大潛力,還有人民對於經濟增長、財富積累和創新的追求,都可以讓我們在克服短期困難的過程中得到新的動力,使得經濟能夠行穩致遠。”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顧志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