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少年的你” 網絡需要“堵與疏”

自從在家上網課,陝西西安劉先生的兒子小展對手機遊戲上了癮,父子倆爲此持續“較勁”。5月30日,劉先生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小展玩遊戲的時間已被系統限制,行爲習慣已經得到不少改善。

今年“六一兒童節”正值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以下簡稱《未保法》)落地一週年。

有機構研究顯示,約九成家長明確支持現行的防沉迷舉措。專家表示,《未保法》網絡保護專章實施以來,對解決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網絡沉迷、網絡直播打賞、網絡欺凌、網絡個人信息泄露等問題發揮了積極作用。

不過未成年人的網絡生活依然存在一些隱患,比如防沉迷系統仍有漏洞,網絡信息仍然良莠不齊,與此同時,隨着未成年人玩遊戲時間的減少,這個羣體中相當一部分又開始沉迷短視頻。

有關專家認爲,“觸網”低齡化、常態化是時代發展不可避免的趨勢。互聯網企業在享受數字紅利的同時,要積極履行保護未成年人的主體責任,同時家長也要更加積極履行監護人責任。未成年人的網絡保護需要家長、學校、社會等多方合力。

1 防沉迷限時起作用兒童模式讓家長更放心

“防沉迷有用,最起碼遊戲平臺限制了孩子的遊戲時間。”家住北京的餘先生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女兒小美需要在家上網課,餘先生給她配了一個手機,小美開始接觸到網絡遊戲。

開始餘先生並不完全反對孩子玩網絡遊戲,“一天下來網課和作業要七八個小時,孩子很累需要放鬆,另外她的同學朋友聊天會講到某個遊戲,如果不玩,那可能沒法融入到集體中去。”餘先生規定小美週一到週五不能玩遊戲,週末可以放鬆。

然而小美週末與同學聯網玩遊戲,經常沉浸其中忘了時間,不僅影響學習與休息,也損害她的視力,這讓餘先生感到很矛盾。

2021年下半年遊戲防沉迷新規落地,小美週末玩遊戲的時間被系統強制限制。餘先生對這一舉措很贊成,“家長確實放心了,我想至少80%的孩子都減少了玩遊戲的時間。”

安徽省安慶市,當地一所職業高中三年級的小宇也受到了類似新規的影響,他距離18歲還差幾個月。初中時小宇一度沉迷遊戲,他告訴記者,在遊戲中已充值達數千元。

2021年8月份平臺限制每週只能在特定三天每天玩一個小時遊戲後,小宇“無法繼續沉迷於遊戲中”。他有了更多時間去規劃做一些其他事情,花更多時間去和朋友社交,也不再天天熬夜,身體更健康了。

進入職高三年級,學校管理更加嚴格,手機由班級統一保管,小宇表示,“這對我的學習也有很大的促進”。

除了遊戲時間限制,平臺上其他功能如兒童模式,也讓一些家長省心。河南的劉女士有兩個兒子,一個8歲,一個10歲,前段時間在家上網課,劉女士偶然發現,孩子在上網課的過程中偷偷切換到遊戲界面,這讓她憂心忡忡。

5月27日劉女士告訴記者,自從知曉了平臺上還有兒童模式,她專門做了相應設置,“這個模式下沒法玩網遊,只能看一些兒童視頻。”

伽馬數據2021年11月發佈的《中國遊戲產業未成年人保護進展報告》顯示,85.8%的未成年用戶在玩遊戲的過程中曾被防沉迷限制。

與此同時,約九成家長表示明確支持現行的防沉迷舉措。四成家長能直接感知到近期孩子的遊戲時長存在大幅或小幅減少。

近日由中國音數協遊戲工委相關課題組發佈的《2021年遊戲產業輿情生態報告》也顯示,超八成受訪家長表示孩子玩遊戲時間有不同程度減少,其中43%認爲“明顯減少”。

北京師範大學未成年網絡素養研究中心課題組發佈的《互聯網平臺未成年人保護與發展研究報告》則顯示,隨着國家法律法規的先後出臺,遊戲、直播、社交、音視頻四類互聯網平臺在綜合信息提示、技術保護、防沉迷(綜合)管理、應急投訴和舉報機制、隱私和個人信息保護制度、科學普及和宣傳教育以及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上均有所提升。

2 落地有效但同時也有漏洞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存隱患

“讓書面上的法律成爲實踐中的法律,需要主管部門出臺一系列配套的法規和文件,目前這方面有很大進展”,中國政法大學未成年人事務治理與法律研究基地副主任苑寧寧稱。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法律系主任、文化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鄭寧表示,“效果確實是有的,最起碼現在有了時間上的控制。除了遊戲防沉迷系統的建立之外,一些平臺也自行推出了防沉迷的功能,比如抖音對於14歲以下實名認證用戶會自動進入青少年模式,在該模式下,每天只能使用40分鐘,且在晚上10點至次日6點之間無法使用。”

北京德恆律師事務所吳迪律師介紹,2021年8月北京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總隊處理了一個典型案件,北京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其自營的遊戲平臺存在每日22點至次日早8點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遊戲服務的行爲。調查取證後,總隊約談該公司法定代表人,責令該公司立即停止違法行爲,並依據《未保法》第一百二十七條規定,對該公司做出行政處罰。

然而網絡世界包羅萬象,複雜多變,未成年人網絡生活中的隱憂並沒有完全消除。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在一些社交平臺上,依然有涉及未成年人的租遊戲號業務,人臉識別代過的軟件業務也仍然存在。

小宇說,一些遊戲的人臉識別系統是否彈出也有概率因素,“如果每天連續不停玩很長時間並且天天玩,就會經常彈出人臉識別,但是像我現在也就是偶然玩一次,一次兩三個小時,人臉識別一般不會彈出。”

伽馬數據的調研則顯示,未遇到防沉迷狀況有兩點因素,一方面是遊戲賬號採用父母身份註冊,另一方面在於部分用戶所玩的遊戲產品不需要連接網絡,在單機狀態下防沉迷系統難以發揮作用。小宇說,隨着時間的拉長,遊戲平臺上的防沉迷系統也逐漸有更多的漏洞顯現出來。

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院教授劉文傑表示,“針對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賬號的情況,頭部企業通過設置未成年人行爲模型,藉助算法發現可疑的賬號活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啓動身份審覈或人工審覈。同時,在未成年人手機或其他移動設備中安裝看護軟件,對其上網行爲及時長加以監督。”

玩遊戲時間減少後,小宇和同學開始花很多時間在刷短視頻上,也有上癮趨勢,“一會兒不刷就會覺得不舒服”。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相關課題組發佈的《互聯網產品對我國青少年社會化的影響》報告顯示,我國青少年在遊戲上花費的時間受到限制,轉而將更多時間投入到短視頻消費上。據央視索福瑞提供的數據,2021年6月至11月的半年內,15歲至22歲年齡段的網民用於短視頻產品消費的時間爲日均42分鐘,略多於遊戲產品的消費時間(日均30分鐘)。

“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還存在不少問題,比如網絡實名制的落實還未完全到位,存在不少漏洞;家長的監護職責未到位,一些家長放縱孩子沉迷網絡;網絡信息良莠不齊,仍有不利於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在互聯網上傳播;兒童個人信息的保護有待進一步加強,處理兒童個人信息需要取得監護人同意的制度落實仍未到位等。”鄭寧說。

苑寧寧也表示,現在平臺互聯網企業遵守規則,但是距離真正的符合法律要求以及法律初衷還有距離。“短視頻平臺上也還明顯有一些不適宜未成年人觀看的內容等。”

3 平臺主體責任需“壓實”家長、學校、社會要“聯動”

2018年曾有媒體報道南昌、九江等地出現了奶茶店向未成年人出租手機打遊戲的現象,一度引起熱議。

鄭寧表示,如果有奶茶店開展此類業務,肯定是違法的,“相關監管部門應嚴厲打擊這種行爲”。

苑寧寧稱,未成年人防沉迷中一些漏洞會隨着新的形式不斷出現,對於這些新的規避措施和漏洞,需要分門別類去研究。“比如遊戲租號需要相關部門加強執法,相關平臺也要履行監管職責等。”

在苑寧寧看來,未成年人網絡保護之所以還存在各種漏洞和問題,主要有兩方面原因,首先是一些平臺認爲主管部門的法規並不是很清晰,所以在落實上有難度。另外一種可能是,平臺並沒有把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責任真正納入到自己整個的公司治理和決策中去。

“比如《未保法》規定要確定一個信息分類標準,然後主管部門需要出臺更加細化的條例。企業在落實《未保法》方面仍有提高空間。”

苑寧寧認爲,在爲未成年人打造良好健康安全的網絡環境的大前提下,應該進一步明確和壓實互聯網平臺需要落實的法律規定內容具體是什麼。“《未保法》生效之後,保護未成年人已經不僅僅是社會責任,更是法律責任。”

家長和互聯網產品服務提供者誰對未成年人的網絡安全負主要責任,一直以來各方有不同認識。對此苑寧寧說他堅持的原則是“誰創造、誰提供,誰就來負主體責任”,“企業在互聯網發展中贏得了大量數字紅利,那麼在產品設計之初以及在運營中就應當有針對性的舉措,不要總是在事後亡羊補牢。”

鄭寧也認爲解決目前的問題需要多方面力量參與,“政府要加大執法力度,懲戒違法行爲;學校要和家長聯手,提升家長和孩子的網絡素養。互聯網企業要加大技術研發力度,繼續優化青少年模式的內容池。司法機關則要通過典型案例樹立裁判標準。”

鄭寧特別強調稱,現在家長環節比較薄弱,家校之間的聯動機制也還不夠暢通。

“不少家長其實對孩子在網絡方面的行爲放縱不管,而孩子肯定很難是有自控力的。”鄭寧認爲,家長網絡素養的提升以及家校配合的推進都非常必要。“《家庭教育促進法》2022年1月1日起實施,如何讓家長真正發揮家庭教育第一責任人的職責,提升他們的家庭教育水平,需要全社會努力,如果這一塊能提升,整個未成年人的網絡保護也會有比較大的提升。”

苑寧寧認爲,在壓實平臺責任的過程中,也的確需要通過各種方式進一步提高數字時代父母監護責任的意識和能力,二者並不衝突,也不是此消彼長的關係。

鄭寧還表示,社區也可以參與進來,“比如社區建立的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去彌補家長監護能力的不足,給孩子做一些心理輔導,對家長做一些服務輔導等。”

4 “觸網”低齡化堵不如疏網絡素養教育生態待形成

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院教授劉文傑向貝殼財經記者分析稱,在移動設備已經成爲生活必需品的今天,“觸網”低齡化、常態化是時代發展不可避免的趨勢,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需要家長、學校、社會多方合力。

“就手機等移動設備的使用和上網而言,工作的重心不能一味放在堵上,也要注意疏導,即用積極向上、生動有趣的內容吸引未成年人的注意力,避免生硬的說教和強制性管理,只有未成年人願意在觸網問題上與家校配合,乃至對網絡上的誘導、欺詐及時向家校報告,治理工作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鄭寧強調了線下活動的重要性。“美國未成年人網絡成癮現象不是特別突出,一個很重要原因是他們日常的線下活動非常豐富,讓大家覺得人和人的社交更有意思。在不違反疫情管控政策的情況下,我們的社區、學校和家長,也要努力給孩子創造一個更爲豐富的線下社交場景。”

爲了做好未成年人的網絡保護,也要進一步提升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北師大新聞傳播學院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研究中心發佈的《中國青少年網絡素養調查報告》(2022)顯示,青少年網絡素養平均得分爲3.56分(滿分5分),略高於及格線。

“目前我們還沒有形成青少年個人、家庭、學校、社會、政府相協調的網絡素養教育生態系統。青少年網絡成癮、網絡詐騙受害、網絡暴力、網絡犯罪、網絡失範等問題也已成爲政府、社會、學校和每個家庭關注的社會問題。”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指出,這是一個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廣大青少年面對來自四面八方、泥沙俱下的各類資訊,提高青少年網絡素養對於青少年的成長和發展,構建未來健康、文明的網絡生態十分重要。

對此,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研究中心副主任祁雪晶認爲,“要繼續完善青少年模式,建立面向青少年的豐富內容池,加強對青少年模式下內容的審查與功能優化;定期監測數據風險,實現平臺規範化管理;構建全方位信息提示矩陣,優化未成年人使用環境;平臺可以通過與專業的科普機構、青少年教育機構開展合作,利用平臺的產品與社區優勢賦能科普內容,讓更多的青少年用戶能通過互聯網平臺點燃對於科學的熱情。”

(應受訪人要求,文中小展、小美、小宇均爲化名)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孫文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