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開復看來,泡沫在硬科技投資已經存在,用互聯網行業此前常用的“創造行業霸主”的方法投資科技公司,即不符合硬科技行業邏輯,也並非明智之選。

整理丨王滿華

來源丨投中網

近兩年,硬科技賽道持續火熱,一筆筆熱錢投向市場,科技投資迎來前所未有的熱度。

躬身人工智能行業四十餘年,李開復深切感知到深科技的投資時代已然來臨,“專精特新”存在大量投資機會。爲了適應外部變化,精準捕捉投資機會,創新工場將自己定位全週期全鏈條佈局的Deep Tech VC,並在人工智能和前沿科技、機器人和自動化、半導體/芯片、醫療科技、企業服務軟件等多個賽道積極佈局。

機遇與風險並存,過熱往往伴隨着泡沫。在李開復看來,泡沫在硬科技投資已經存在,用互聯網行業此前常用的“創造行業霸主”的方法投資科技公司,即不符合硬科技行業邏輯,也並非明智之選。對於“資本追逐科學家”的現象,李開復也向投資人發出呼籲,不能把所有科學家抓去創業,否則會是一個災難事件。

李開復認爲,當下正是硬科技創業的最佳時期,他期待未來有更多科技造福人類,更期待科技在中國的崛起。

最大的投資機會在硬科技

專精特新創業浪潮風起雲湧

投中網:過去一年相對低調,你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哪裏?

李開復:過去一年,創新工場發現最大的投資機會在硬科技,尤其是“專精特新”領域,因此團隊加深了硬科技賽道的佈局,比如半導體/芯片、機器人和自動化、醫療科技等。同時,創新工場團隊有一批頂尖的交叉學科人才,也在探索不同創新技術跟傳統醫療領域的交叉落地,包括AI+醫療、傳感器技術應用於消費醫療器械、自動化和機器人技術應用於手術機器人等。

投中網:2021年,科技投資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熱度,你說過“中國進入了硬科技創業最好的時代”,這一年感知的最大變化是什麼?

李開復:高科技人才的創業激情正在被火速點燃,在中國良好的硬科技創業浪潮下,這些創業者不僅技術頂尖,而且技術商業化速度也越來越快。

過去的十年,大家認爲最火熱、最充滿激情的創業者來自移動互聯網。因爲它的發展速度足夠快,像王興、張一鳴,就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崛起的成功創業者代表。而另一方面,大家會對那些比較傳統的高科技人才,比如自動化專家、芯片專家、遺傳學專家、生物學專家表示擔憂,擔心他們步伐慢一些,跟不上迭代速度極快的“創業大潮”。

但是過去這一年我們看到,就是這一批人,用最勤奮的工作、快速的奔跑,證明自己和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時代的那些創業者一樣,能夠快速擁抱硬科技創業浪潮,創造出中國創業界下一批的奇蹟,而且做得絲毫不遜色。

硬科技投資存在泡沫

科學家創業需要補足短板

投中網:創新工場關注的硬科技賽道現在很“卷”,投資金額和集中度都非常高,就你觀察,這一波科技投資的熱度會持續多久,是否已經存在過熱和泡沫?

李開復:今天一些高科技公司,確實有一些存在泡沫,但不是整個行業或是技術的泡沫,而是單個公司估值被炒得太高的泡沫。

泡沫的背後,一方面是大家看到了科技的重要性,覺得它真的可以改變世界;另一方面,來自一些VC過去的習慣——當看到一個很強的創業者出現時,就想給錢、多給錢,讓他以最快的速度成爲一個行業的領跑者。

但這樣的投資邏輯放到硬科技領域已格格不入。硬科技創業強調創業團隊要用頂尖技術和產品來構築“護城河”。硬科技領域競爭相對更加健康和理性,並不是一個零和遊戲,不同的垂直細分賽道都有機會跑出“隱形冠軍”。一家機器人公司或者芯片公司哪怕處於市場領先位置也絕對不代表它能抑制住其他公司發展的空間。

我希望更多的VC摒棄過去互聯網“快速製造行業霸主”的打法,而是更多地去理解硬科技創業的本質,瞭解每一個創業者的長板和短板,思考怎麼幫助他彌補短板。這些纔是我們VC機構更應該關注的問題。

投中網:“深口袋”玩家正在不停湧入風險投資市場,而且在向更早期拓展,科技投資人要如何應對這場激烈的競爭?

李開復:對於一個硬科技創業者而言,他需要找的投資一定是錢最多的,而是懂技術懂產業,甚至是能說一樣的科學家語言,能幫助他們進行技術交叉落地的複合型投資人。所以VC在硬科技投資,怎麼證明自己的價值獨特,並且能夠將其賦能給創業者,幫助他走得更好更遠,是至關重要的。

每一個VC都有自己絕對的優勢,定位Deep Tech VC的創新工場獨特優勢擁有業內頂尖水平的技術投資團隊,同時創新工場人工智能工程院擅長“AI技術賦能”,因此我們善於通過“研究、發掘、交叉、落地”四步驟,尋找最佳的硬科技投資標的,同時通過“深度孵化和全面賦能”模式,幫助硬科技創業者尋找最佳落地場景,幫助更多的硬科技公司走出技術商業化的死亡谷。

投中網:目前,投資機構正在熱烈追逐博士、院士、科學家,大家都說科學家創業的春天來了。你如何看待這一現象?科技是當下投資最關鍵的商業變量嗎?

李開復:對於資本追逐科學家,我是抱着喜憂參半的態度。

一方面科學家被資本熱捧,創造巨大的經濟價值,對年輕人投身科學有一定的引導作用,也能讓這些科學家多年的努力得到好的經濟回報,這是值得高興的好事。

但另一方面,我認爲不能把所有的科學家都抓去創業,這是一件災難性的事情。因爲我們非常需要有一些頂尖人才投身科研。在取得科技突破之前,不去考慮技術產品化,進而商業化的問題。

科技創業需要科研出身的高科技人才。但那些有諾獎潛質、願意在沒有商業束縛的環境下做純科研探索的科學家,則更應該留在科研單位裏,因爲第一,這是他們選擇的方向,也是他們最擅長的事情;第二,如果把這批人挖空了,中國以後的科技競爭力源頭又來自於哪裏?第三,這些純科學家真讓他去做CEO、管公司,也未必能夠做得很好。科學家創業又面臨“長板特別長、短板比較短”的問題,比如具體執行、賺錢、產品、用戶需求等方面,科學家可能不一定懂。如果他們下定決心出來做技術創業,則需要像創新工場這樣的Deep Tech VC來補足短板,跨越早期創業的“死亡陷阱”。 

投中網:你說過科技最難的不是提早佈局,而是在最恰當的時間點去佈局,當下哪些賽道正值最恰當的時間節點?接下來一年,創新工場重點落子的賽道都有哪些?

李開復:首先是人工智能領域。這是我們投得最早也是最成功的領域。從商業領域落地來劃分,我們在“AI+製造”領域投資了創新奇智,在“AI+企業轉型”領域投了第四範式。當下,我認爲AI和其他科學領域的交叉將會帶來新的投資機會。

第二,機器人和自動化領域。中國是著名的“世界工廠”,而今正面臨着來自其他人工較便宜國家的競爭,對於我們來說,最好的出路就是自動化,不僅能緩解現在企業的“用工荒”,能幫企業大幅降本提效。創新工場會繼續這個領域尋找技術交叉落地的新機會。

第三,半導體/芯片領域。首先,中國必須要在這個“卡脖子”領域發力,就要在自己的能力半徑內做自主創新和迭代,夯實基礎之後再擴大和完善自己的產業鏈,做到循序漸進的“補鏈強鏈”,這個過程不可一蹴而就;其次,創新工場在尋找的創業者不是模仿者,而是能在這個領域做出真正技術突破的領軍人才。最後,創新工場更青睞會尋找一些有大客戶資源的項目,比如做汽車芯片的,有汽車行業的合作伙伴,做雲芯片的要有云生態的合作伙伴。

第四,醫療科技。現在整個醫療健康行業都在數字化,數字化之後就是AI化,在不遠的未來,“AI+醫療”將在疾病預警、診斷、治療、監測、長期管理等方面輔主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

我們最新提出的觀點是,中國醫療產業正在開啓 “醫療 + X” 交叉學科的創新增長範式。跨界交叉和融合創新是現在醫療健康行業發展的大方向,在過去的十年時間,隨着人工智能,量子計算,新材料,集成電路等半導體技術,傳感器技術,生物化學,光電技術等交叉學科的快速發展,大量跨界人才進入了蒸蒸日上的醫療健康賽道,迅速推動了“醫療+X”交叉創新的發展。

除此之外,我們也在探索一些新的領域,比如新能源、新材料,我們認爲這也是未來重點發展的方向。

創新工場轉型偏早的Total Capital

深科技投資時代終於來臨

投中網:創新工場正在從早期投資機構向 Total Capital 轉型嗎?賽道、階段和彈藥儲備是否也在相應調整?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李開復:創新工場目前投資覆蓋三個階段:天使、VC和成長期,仍然是偏早期的Total Capital。目前三個階段的彈藥都是充足的。

創新工場目前全週期全鏈條的投資佈局,能夠從三個階段去助力硬科技領域的創業者。做多階段投資的最大挑戰在於:投資階段不一樣,方法論和打法都不一樣。早期投資主要是看人和要出手快,當你判斷出技術頂尖團隊靠譜且行業積累深,就要儘快扣動扳機,因爲好項目搶的人太多了;AB輪則更需要去考慮如果讓技術商業化的問題,比如產品落地、如何快速迭代滿足用戶需求;成長期看得更多的是商業模型、擴張策略,以及擴張中會面臨的挑戰等等。

創新工場讓這三個團隊在同一環境裏彼此切磋學習,鼓勵內部的思辨和火花,而不是做一個“大鍋飯”,能夠打造這樣一個氛圍和分工,我覺得是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不過總體來說,在整個創新企業的鏈條中,我們擅長和興奮的,還是偏創新曲線的早中期投資。

投中網:你早在四十年前就開始關注 AI,過去五年 AI 迎來投資高峯, 創新工場也迎來一波收穫期,創新奇智、第四範式、曠視科技都已或即將 IPO。這 40 年間,你最正確的決策和最遺憾的事分別是什麼?未來十年,您最想要的人生角色又是什麼?

李開復:過去十年,我們投了很多改變世界的技術創業公司併爲他們感到自豪。看到這些創業者從青澀走向成熟,有的已經成爲行業大佬。能夠幫助更多年輕創業者,創造出用戶價值和商業價值,這是讓我特別欣慰和高興的事情。

還有一個讓我興奮的,就是看到深科技的投資時代終於來臨了。這一直是我個人的夢想,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將更多具有挑戰的科技,用人人可用的方法造福人類,這也是當年我選擇人工智能的原因。

今天,我看到這個時機終於來了,不只人工智能,在各個不同的領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比如生物科技、新能源、芯片,還有未來的量子,它們能帶來的改變都是特別巨大的,這讓我覺得真的生逢其時。

未來十年,我希望我們投資的公司能夠繼續茁壯成長,成爲不只是能賺錢而且是能造福人類的偉大公司。另外,我希望能看到中國在科技方面的崛起,這個是我們生爲中國人,都非常期待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