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過億的世界名畫如何漂洋過海與中國觀衆見面?爲何要打造一個“流動的藝術博物館”IP?短短8個月時間裏,如何建起三座館遇見博物館?帶着這些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書面採訪了李保宗及中創文旅董事長秋童。

每經記者 杜蔚   

近日,莫奈、馬奈、雷諾阿等西方大師的71幅真跡,葛飾北齋、歌川廣重、喜多川歌麿等日本畫家的120件原版浮世繪作品,共同集結成都,引發觀展熱潮。

將這些藝術巨匠的作品“搬到”國人面前的,是遇見博物館,該品牌由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攜手北京中創文旅文化產業集團(以下簡稱“中創文旅”)聯合打造。

“我們希望把全世界最知名的大師的作品帶到國內,無論這個過程有多艱難。”6月1日,在“遇見博物館•成都館”開館當天,中國對外文化集團總經理李保宗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

價值過億的世界名畫如何漂洋過海與中國觀衆見面?爲何要打造一個“流動的藝術博物館”IP?短短8個月時間裏,如何建起三座館遇見博物館?帶着這些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書面採訪了李保宗及中創文旅董事長秋童。

選擇“美”的世界文化遺產做展覽

6月1日,遇見博物館•成都館盛大開幕,“遇見印象派”“遇見浮世 入夢江戶”雙展、數十位大師真跡的豪華陣容,吸引了衆多前來參展打卡的人。

“‘遇見博物館’以讓文物活起來爲宗旨,自2021年3月在北京舉辦首場展覽以來,已先後在京滬兩地推出多場頂級藝術展,接待觀衆逾100萬人。”李保宗介紹。

每經記者注意到,遇見博物館已開發了“遇見拉斐爾”、“遇見敦煌”、“遇見古埃及”、“遇見夏加爾”等多個主題的真跡展和光影展。

衆所周知,莫奈等大師的作品十分昂貴,要將高規格的作品運到國內觀衆面前,需要攻克哪些難關?

“將遠在海外的畫作借到中國,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常,我們要提前一年到兩年的時間就開始與海外的文博機構預定展覽。確定合作後,我們會解決展品的進出口、跨國物流運輸、保險、押運等一系列工作,這中間會支付非常高的費用。”秋童告訴每經記者,作品到達國內,經專家鑑定、文物點交後,方可進行布展。“從作品離開借展的文化機構開始,我們就會有24小時不間斷的監控視頻,隨時傳送給外方,保證展品的安全性。”

談及展覽內容的選擇時,秋童表示:“只要是世界文化共同的遺產,是‘美’的,都會是我們選擇的方向。”

從北京、上海“流動”到成都

遇見博物館•成都館,是“遇見博物館”品牌旗下的第三家實體場館。每經記者獲悉,成都文化旅遊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亦是該館的出資方之一。

短短8個月,“遇見博物館”就在國內落成三館。“一個場館從前期籌劃到落成,大概需要6個月。投資額會因不同的體量和基礎情況差異較大,通常都是千萬級的量級。”秋童向每經記者直言,但場館落成距離盈利還有一段路要走。

“文化藝術短期很難盈利,通常的回報週期要好幾年甚至十年,我們希望能夠陪伴觀衆長期成長,給他們提供更多文化服務,在其他服務中爭取有一些成本的回收。”秋童說。

繼北京、上海之後,遇見博物館落子成都,在李保宗看來,是一個非常有前景的選擇。“來成都前,我們對成都的展覽市場做了調研,通過數據分析,我們看到成都居民受教育程度很高,城市也很年輕化,文化消費能力較強。我們相信在這裏一定會有好的發展前景。”

數據顯示,成都目前共有博物館160家,其中國有博物館50家、非國有博物館110家,非國有博物館的數量和質量均位列全國城市第一。

“國人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強烈,老百姓對於美育也越來越重視。因此,我們相信‘遇見博物館’不僅擁有廣闊的市場等待開拓,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等待釋放。”李保宗看到了“遇見博物館”對國內藝術展覽發展的借鑑指導意義,也清楚當中亟需攻克的難點。

“文化藝術的工作本來就是很難的。首先,在這個行業人才很少;其次,所有內容打磨都需要時間。高額的商業成本,讓我們面臨一些發展壓力。”李保宗說,挑戰的同時也伴隨着機遇。“中國GDP一直在穩步增長,對於高質量的文化消費需求也越來越高,在未來,文化行業一定會更加蓬勃發展。我們希望將來自全世界的美好文化藝術帶給國人,讓看美展成爲大衆的一種生活方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