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製品行業的“百億賽道俱樂部”即將迎來新成員。

2021年中國奶酪發展高峯論團披露數據顯示,國內奶酪市場由5億暴漲到88億,而更細分領域的奶酪棒產品是推動奶酪市場激增的主要因素。同時據歐睿數據,國內奶酪市場近年來的平均增速爲20%-25%,按照這樣的發展速度,今年年底應該能夠在乳製品行業的“百億賽道俱樂部”中看到奶酪棒的身影。

問題來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在國內市場不溫不火的奶酪產品是怎麼突然翻紅的?

錢往營銷裏砸就“完事兒了”

由於需要提煉10公斤牛奶才能製成1公斤奶酪,奶酪的含鈣量是牛奶的7倍。這也使得奶酪棒這一集零食與乳品屬性爲一身的產品,將目標客羣瞄準在家庭,因而覆蓋家庭人羣最多的社區電梯媒介就成爲了該類產品的主要推廣渠道。

據不完全統計,傳媒電梯屏已經覆蓋了國內110座城市、2億多中產人羣,按照社區人均電梯日乘坐兩趟來算,一則電梯廣告在一天內理論上至少能夠達到4億人次的用戶觸及。

如此有效的營銷觸達引發了“奶酪棒行業的競爭重點就是對消費人羣的心智佔領”等類似觀點的被提出。

誠然,企業做營銷無可厚非,但從奶酪棒領域幾個頭部企業的財報來看,營銷似乎成了他們“戒不掉的癮”。

“熔財經”從財報中看到,2021年,妙可藍多的銷售費用高達11.59億元,同比增長63.08%。其中廣告促銷費用爲9.06億元,同比增長61.5%。回溯過去幾年,妙可藍多的廣告費也居高不下。2018年-2020年,其廣告費用分別爲1.05億元、2.01億元、5.61億元。以0蔗糖爲產品主要賣點的妙飛也高調宣佈與分衆傳媒達成戰略合作,斥資數億在全國市場投入廣告。

而就和所有“燒錢搶市場”的賽道一樣,奶酪棒市場在營銷上的瘋狂砸錢離不開背後資本的助推。根據企查查數據,在2020年1月,妙可藍多引入蒙牛戰投,交易金額2.8億元,而妙飛更是在2020年的一年時間內,完成了兩輪融資,其中在7月獲得經緯創投的投資,金額並未披露;緊隨其後在同年的12月完成了由高瓴創投領頭的B輪,融資金額近億元。

資本的助推和電梯屏的聲量佔領讓一衆奶酪棒生產企業迅速獲得高回報。

以中國市場的“奶酪一哥”妙可藍多爲例,據其2022年發佈的2021年財報,2021年妙可藍多營收44.78億元,同比增長57.31%;淨利潤爲1.54億元,同比增長160.6%。

按理來說,如此漂亮的經營成績單應該能夠引起二級市場的足夠青睞。但事實確是在最新財報發佈後的第二天和第四天,妙可藍多股票分別下跌1.83%以及1.28%。

對於消費市場和資本市場不同步現象出現的合理猜測是,資本似乎對妙可藍多未來的發展持觀望態度,而這種態度的出現有很大的可能和其財報中的研發團隊結構,以及頻頻爆出的質量問題有關。

奶酪棒的主要消費人羣是兒童,但根據妙可藍多最新發布的財報顯示,全公司僅有78個研發人員,同時在78個研發人員中,人數最多的是高中及以下學歷的人員。

而通過妙飛官網可以看到,妙飛雖然自述與“權威院所機構”合作、擁有“行業頂尖力量”,但其專職技術人員和研發人員也只有50餘人。

在目前普遍強調營養健康的當下,妙可藍多的研發和妙飛引以爲傲的“0蔗糖”能否真的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具科學配方和營養價值的奶酪棒還需要打個問號。

除此之外,9億的廣告投入,0.4億的產品研發投入,也是妙可藍多在財報發佈後持續爲人詬病的點。而從市場反饋上來看,似乎研發方面的問題並非是某家企業的個例。

在某電商平臺上,以奶酪棒爲關鍵詞搜索投訴內容時會發現,包括妙可藍多、妙飛在內的多家企業都有涉及“產品變質”“異味異物”“發黴過期”等投訴內容。

沒有沉下心來做產品似乎是這個行業的通病,也難怪二級市場會在面對如此亮眼的經營數據時仍然不爲之所動。用錢砸營銷,能夠砸出現在,但好像砸不出未來。

“營養價值”成爲“流量密碼”

在營銷裏的砸錢着實擴大了奶酪棒產品和消費者的接觸面,但單憑營銷似乎還不能夠完全解釋這一單品火熱的原因。

從中國市場的乳品發展歷程來看,每當有一個新的爆款產生時,都會有一個關鍵詞伴生而來——“營養價值”。

2011年,澳優打着羊奶比牛奶更具營養價值的口號,以羊奶粉爲切入點推出佳貝艾特,順利拓出藍海市場,拿下羊奶粉市場第一。

而火爆的奶酪棒產品同樣也是高舉“營養”牌子,在“精細化餵養”的育兒觀念加持下,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吸引他們蜂擁而至爲奶酪棒買單的核心原因還是離不開其最大的賣點“補鈣”。

消費者對奶酪棒的認可是可以從超市排貨看出來的,在永輝超市,2020年甚至奶酪棒都還沒有專門的貨架進行分類,但現在已經能夠“獨佔”一面牆,永輝超市甚至還推出了自己的奶酪棒品牌。

但用“營養”劃開“流量口子”的奶酪棒真的具有相應的營養價值嗎?

有業內人士透露說,奶酪棒這種二次加工的產品,其營養成分和奶酪並不完全一樣。二者之間的區別有些類似於火腿腸和火腿。

二次加工的奶酪棒是在奶酪的基礎之上利用各種添加物進行加工並調製出消費者喜歡的口味,例如說酸甜可口的類型,但是原生奶酪普遍是偏鹹的。

而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祕書處發佈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再製乾酪和乾酪製品》,其中規定乾酪比例在15%-50%區間的產品只能稱爲“乾酪製品”,奶酪棒明顯在這個範圍之內。

同時從各類奶酪棒品牌的配料表來看,不同企業的配料表大差不差,排在前幾位的配料通常是奶油、白砂糖、水、濃縮牛奶蛋白等,緊接着是一些功能助劑,最後是一些改善口感的添加物如明膠。

“熔財經”認爲,過度的同質化,讓衆多乳業巨頭和新入局的新消費品牌在面對6000億的兒童零食市場時,於奶酪棒這一領域“廝殺”的武器並非是作爲“流量密碼”的營養,反而是“圍追堵截”式的價格戰略。

妙可藍多董事長柴琇在接收採訪時就表示,奶酪細分領域的價格戰已經從去年開始就打響了。具體體現是以百吉福、妙可藍多、妙飛等奶酪棒品牌爲主的品牌之間,價格戰已經“卷”到“買一贈一”的程度。

同時,由於在產品上沒法有更多創新,各奶酪棒企業將重點放在了包裝上——聯合大熱的卡通IP來吸引孩童。例如妙可藍多的“汪汪隊立大功”系列,妙飛的“超級飛俠”系列,有些品牌的包裝甚至直接做成了塑料玩具,把奶酪棒裝在玩具的肚子裏。

由此來看,“營養價值”完全淪爲了另一種營銷的手段,目前階段奶酪棒企業博弈的依然是原始的“資本厚度”的比拼。

奶酪棒或是爲了未來更大的奶酪市場

無論是廣告的投入,還是以“營養”爲幌子的價格戰和比包裝,挖到最後發現都是資本在推動。

很明顯可以推測出,資本看中了6000億兒童視頻市場容量中近千億的健康零食市場規模。當奶酪棒正在逐漸成爲年輕家長給孩子的“糖果替代品”時,奶酪棒就理所當然地成爲了健康零食的風口。

事實上,這種“優質替代”在乳製品行業中十分普遍,巴氏鮮奶和常溫酸奶逐漸成長爲乳製品市場的大單品,他們本質上是對傳統鮮奶和酸奶產品的替代。目前來看,乳企試圖將奶酪作爲下一個“被替代目標”。

但是,資本在奶酪棒市場如此大手筆的投入僅是爲了當前階段市場份額的爭奪嗎?似乎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事實上,除了兒童市場外,成人市場、奶酪餐飲製品市場都在資本的“圍獵”範圍以內,只是在表象上沒有兒童市場來的火熱。

“熔財經”看到,2020年,妙可藍多在奶酪棒、馬蘇裏拉奶酪等核心產品基礎上,推出芝士片、奶油芝士、稀奶油、黃油、烘焙奶酪等新品。其中,家庭餐桌系列收入3.31億元,同比增長108.82%;餐飲工業端完成2.72億元收入,增長29.9%。 

而乳業的其他玩家業紛紛也開始卡位成人奶酪市場,百吉福推出一小芝、伊利推出妙芝口袋芝士等,雖然反響並不如兒童市場,但成人即食奶酪子品類規模僅佔整體零售奶酪市場5%的現實,卻側面反映了該領域競爭壓力較小,存在較大的發展機會。

從數據不難看出,更大的奶酪市場或許纔是資本真正的目標。而瞄準奶酪也並非是腦子一熱的決定。

數據顯示,在全球範圍內,30%以上的牛奶被加工成爲奶酪,奶酪也是全球市場當中唯一需求量呈正向增長的乳製品。而從消費量來看,歐盟人均奶酪的年消費量最高,達到了18.7公斤,而在亞洲,日本人均消費2.4公斤,韓國3.1公斤,中國僅有0.1公斤,由此顯示出國內奶酪消費的巨大潛力。

可以合理推測,以奶酪棒爲切入口,各大企業想要博取的是未來階段自身和“奶酪”二字的捆綁。而之所以選擇在兒童市場迅猛發力,或許是業內企業希望通過鎖定10後用戶,提前地在這批未來的主力消費軍心中佔領心智。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奶酪棒的作用有些類似於早年間的速溶咖啡。在咖啡並沒有成爲國內主流飲品時,通過速溶咖啡來培養消費習慣和用戶粘性,進而方便客單價更高的手衝咖啡順利進入市場。

或許不久之後,就能看到奶酪棒像速溶咖啡影響咖啡在國內的被接受程度一樣,刺激國內市場對奶酪的消費認可,進而開拓出新的藍海市場。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