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澳門6月11日電(記者李寒芳)上午8點,澳門市民張小姐熟練地掃碼通過青茂口岸的閘機。這一啓用於2021年9月的粵澳第五條陸路跨境通道,平均通關時間只需半分鐘,被稱爲粵澳距離以“秒”計算。

差不多同一時間,澳門青年何國濤駕車前往位於橫琴的普強時代(珠海橫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部。2016年12月20日首批澳門單牌車出入橫琴正式啓動實施,目前駕駛單牌車每日往返兩地的車輛超2000輛次,大部分旅客均爲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創業、就業和置業的澳門居民。

一北一南,他們的身影逐漸匯入人流中。高效有序的流動,爲珠澳兩地居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帶來極大的便利。

從2017年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到2021年《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出臺,粵澳不斷強化交通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機制“軟聯通”,助力澳門通過粵澳區域協同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盛力表示,粵港澳大灣區作爲資源豐厚的協同創新共同體,其區域整合、聯動和發展都需要“硬聯通”作爲支撐。澳門參與深化交通等基礎設施領域的合作,通過推進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爲代表的基礎設施“硬聯通”參與構築大灣區快速交通網絡,推動澳門深度融入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

地面交通方面,澳門積極規劃融入內地交通網絡,推動輕軌橫琴線建設,研究水上航線接入橫琴,提供交通樞紐間的無縫連接。港珠澳大橋開通運行後,澳門的碼頭、輕軌及陸路口岸與機場之間的交通配套日臻完善,從而構建起珠江口東西兩岸緊密連通的交通網絡。

空港方面,澳門機場改擴建前期工作加快推進,機場功能和協作能力得到增強,進一步鞏固了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羣的地位。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正在進行一場“硬聯通”的交通大會戰。南下、北上、東拓、西進,澳門輕軌延伸橫琴線、橫琴環島南路、十字門海底隧道、珠機城際二期、金海大橋、杧洲隧道工程……不斷織密“硬聯通”網絡,夯實“硬聯通”節點。

實現基礎設施“硬聯通”的同時,澳門也積極參與粵澳合作,推動以投資便利化、貿易自由化、人員車輛往來和通關便利化等爲主要內容的體制機制“軟聯通”。

盛力表示,規則機制的對接聯通是推進大灣區市場一體化、促進要素高效便捷流動的重要保障。澳門在不同制度規則下探尋粵港澳大灣區“軟聯通”的“最大公約數”,能夠爲不同市場機制之間的對接和融通提供有益借鑑。

2021年9月17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管理機構正式揭牌,合作區建設揚帆起航。在2022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澳門特區行政長官賀一誠強調,要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着力構建琴澳一體化發展體系,推動構建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體制新機制。

“推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是澳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促進灣區互聯互通合作工作的重中之重。”澳門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葉桂平說。

在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上,以銜接澳門爲牽引,深合區對標國際一流營商環境,適當放寬市場準入,實行負面清單管理,打造與澳門高度趨同的營商環境。

在民生保障上,深合區積極對接澳門民生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兩地職業資格互認和民生融合,澳門居民在橫琴生活便利度穩步提升。

對接居住、教育、醫療、社區服務……“澳門新街坊”項目開啓了兩地民生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軟聯通”的探索。

創新仲裁服務機制,助力營商環境建設……珠澳跨境仲裁合作平臺在線辦案系統開通,由珠海國際仲裁院爲澳門仲裁機構提供業務延伸的平臺,澳門仲裁機構可在橫琴以自身名義辦理案件,探索兩地仲裁機構深化共商共建共管共享跨境仲裁合作的新模式,構建粵港澳大灣區糾紛解決合作新機制。

粵澳合作產業園、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粵澳跨境金融合作示範區……在橫琴這片總面積約1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個個嶄新平臺載體加速打造,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便捷高效流動,規則機制加速聯通、貫通、融通。

葉桂平表示,“硬聯通”的重點在於部署提升對外連接及可達性,配合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合作發展,助力打造世界級綜合交通樞紐,鞏固澳門“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的發展定位。“軟聯通”的重點在於推動體制機制創新,加強重大項目對接,促進粵澳有關法律、科技、金融、營商和社會民生等領域的政策協調和規劃銜接。

粵港澳大灣區,座標橫琴,一片新高地正加快崛起,一塊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新示範蔚然成形。

“未來,澳門推動大灣區體制機制對接、提升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要把基礎設施‘硬聯通’作爲重要方向,把規則標準‘軟聯通’作爲重要支撐,爲灣區‘心聯通’打下重要基礎,將深合區打造爲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試驗田和新一輪對外開放的新標杆。”盛力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