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金報記者 莫琳

從去年年底開始,科創板經歷一輪大幅下跌。到今年4月底,科創50指數接近腰斬,超六成新股破發,跟投的券商投行賺着鉅額承銷費,同時,券商的投資子公司卻虧損慘重。

走出了今年上半年大底之後的科創板,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反彈了近30%,成爲滬深兩市反彈最強勁的板塊,中信建投首席策略分析師陳果甚至認爲,科創板目前類似於2012年創業板牛市前夕。

不過,隨着7月份科創板解禁潮的來臨,科創板又將面臨不小的拋壓。據不完全統計,科創板首批“大非”解禁規模爲4700多億元,其中,7月解禁規模最大,超過2100億元;“小非”解禁規模超3800億元,其中就包含券商跟投的24個月禁售的限售股。

Wind數據顯示,科創板運行滿兩週年時(截至2021年7月23日收盤),各大券商跟投業務浮盈合計約達到210億元。那麼,科創板三週年來臨之際,各大券商的跟投業務情況如何呢?

過半券商存在單筆項目浮虧

中金單筆豪賺12億

記者統計今年6月和7月解禁的券商限售股份,發現有38家科創板上市公司面臨券商限售股的解禁,涉及華泰、中信等19家券商,整體浮盈大大縮水,合計僅26億元。

其中,國元證券、方正證券、國信證券、民生證券、長江證券、華林證券、興業證券、德邦證券、中山證券、東興證券、華安證券等券商均有一次跟投限售股解禁;光大證券、浙商證券、招商證券、海通證券中金公司、申港證券均有兩次跟投限售股解禁;中信建投以及中信證券均有三次限售股解禁,而華泰證券解禁次數最高,達到七次。

在科創板持續回暖的當下,上述券商跟投表現不盡相同,以6月10日最新收盤價計算,過半券商出現單筆跟投項目浮虧的情況。其中,華泰證券在三生國建上單筆浮虧達到2719萬元,但得益於華泰證券跟投家數居多,所以,此次解禁最終還是錄得6.2億元的整體浮盈。

同時,個別券商雖然解禁數目少,但賺錢效應凸顯,例如,中金公司在中芯國際上浮盈超過12億元;華泰證券跟投的天合光能漲勢喜人,截至目前,較發行價上漲了683%,浮盈超5億元;中山證券、國元證券、德邦證券等雖然解禁項目少,但跟投的盈利能力排名靠前。

科創板實行跟投制度,是制度創新的一項重要內容。從微觀來看,該項制度有利於強化券商投行項目篩選功能,給IPO質量把關,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有利於發揮券商投行研究定價功能,平衡投資者與發行人利益,增強IPO定價和二級市場定價合理性;同時,也有利於將券商的錢變成市場“長錢”,增強行業直接融資服務能力。

多家券商給旗下另類投資子公司“補血”

根據上交所發佈的《科創板股票發行與承銷業務指引》,參與跟投的主體爲發行人的保薦機構或其母公司依法設立的另類投資子公司,使用自有資金承諾認購的規模爲發行人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數量2%到5%的股票,具體比例根據發行人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規模分檔確定。

具體來看,發行規模不足10億元的,跟投比例爲5%,但不超過4000萬元;發行規模10億元以上、不足20億元的,跟投比例爲4%,但不超過6000萬元;發行規模20億元以上、不足50億元的,跟投比例爲3%,但不超過1億元;發行規模50億元以上的,跟投比例爲2%,但不超過10億元。

這意味着券商保薦項目越多,旗下跟投的另類子公司需要的自有資金也越多。

2021年以來,中銀證券、中泰證券、山西證券東方證券、國泰君安、財通證券等8家券商對旗下從事另類投資業務的全資子公司進行了增資。

有的券商以自有資金增資。今年6月1日,興業證券發佈公告稱,公司擬以自有資金對全資子公司興證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增資30億元;5月24日,國泰君安發佈公告稱,公司董事會審議通過了相關議案,同意公司向旗下國泰君安證裕投資有限公司增資20億元,相關資金主要用於補充其可投資資金;4月28日,山西證券公告稱,公司擬增加對全資子公司山證創新註冊資本2億元,旨在優化展業能力以及資金的利用效率。

有的券商通過再融資的方式,籌集資金加大科創板跟投業務的實力。今年5月,東方證券配股正式落地,從募資用途來看,在不超過168億元的募資計劃中,有60億元是用來增強其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的承銷能力,包括對科創板跟投業務的“補血”。

雖然目前有不少跟投券商的另類子公司賬面還是浮虧,但相對於上億的承銷費而言,這點虧損並不算什麼。隨着科創板做市制度的落地,一旦“大小非”解禁導致換手率快速下滑,做市商機制將有助於平抑市場波動,同時增加市場活躍度。據財通證券測算,科創板做市業務每年帶來的增量收入約爲100億到130億元,增量利潤約爲90億到117億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