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屆本科生考公趨勢明顯。

今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首次突破1000萬人,預計達到1076萬人,相比2021屆增加167萬人,疊加疫情等因素的影響,今年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廣受關注。那麼,去年,2021屆的畢業生就業情況如何?

2022年6月13日,麥可思《202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下稱“報告”)正式發佈。本報告基於麥可思公司2022年度的大學畢業生跟蹤數據而撰寫,反映的是社會第三方專業機構對大學生就業信息的跟蹤評價結果。

應屆本科生讀研比例持續上升 近兩成本科畢業生讀研

報告顯示,應屆本科生讀研比例持續上升。2021屆本科畢業生國內外讀研比例爲19.2%。其中,國內讀研比例爲17.2%,較2019屆(15.2%)的增幅爲13%。其中,2021屆“雙一流”院校畢業生國內讀研比例爲35.4%,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爲13.6%。較2019屆上升明顯。數據顯示,2019屆“雙一流”院校爲30.0%,地方本科院校爲12.2%。

與此同時,考研“二戰”比例上升,2021屆本科畢業生中,準備國內考研(不就業,脫產備考)的比例爲6.1%,其中準備“二戰”的比例達到4.9%,較前兩屆同期(2019屆3.4%,2020屆4.3%)上升。

其中,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二戰”比例高於“雙一流”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首次考研失利的情況更爲普遍,2021屆準備“二戰”比例達5.0%,高於“雙一流”院校(3.7%)。這反映出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大,畢業生更希望通過研究生學歷增加就業競爭力。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歷年報考數據發現,從2017至2022年,研究生報考人數分別爲201萬人、238萬人、290萬人、341萬人、377萬人、457萬人。2022年相比2017年,5年間報考人數增加了256萬人,增長了1.27倍。

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對第一財經分析,這些年高校招生人數擴大,本科畢業生增多,就業競爭激烈,考研人數也增加了。相比本科生,碩士生在就業的時候優勢明顯。現在求職過程中,很多稍好一點的崗位都要求碩士。

除了考研人數,考公、考事業單位的本科畢業生也快速增長。應屆本科生考公趨勢明顯。數據顯示,待就業本科生(2021屆比例爲5.7%)除正在找工作之外,剩餘半數都在準備公務員、事業單位招錄考試。女生更傾向於“考公”。正在備考公務員的2021屆未就業本科畢業生中,女生佔比(63%)遠高於男生(37%)。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副院長劉成斌教授在發表的論文《向體制內卷:疫情風險對大學生就業價值觀的影響》中指出,新冠疫情下,大學生就業價值觀具有明顯向體制內卷的特徵。這個結論是通過對深圳市368位大學生的問卷分析得出,求穩成了大學生求職頗爲看重的指標。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髮對第一財經分析,當前不少行業受到疫情的衝擊影響較大,影響了招聘需求。這種情況下,很多年輕人也更加追求穩定性,爭取進入到體制內。

本科畢業生平均月薪5833元  十大起薪最高的本科專業有哪些

在就業的畢業生中,薪資情況總體如何?報告顯示,疫情影響下,大學生薪資增速放緩。2020-2021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後月收入起薪平均漲幅(本科:4%,高職:3%)低於疫情前的2018-2019屆的起薪平均漲幅(本科:7%,高職:6%)。2021屆本科、高職畢業生平均月收入分別爲5833元、4505元。

不同區域的薪資水平差異明顯,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經濟發達程度較高,應屆生在長三角(2021屆本科:6484元,高職:4984元)和珠三角地區就業的薪資水平(2021屆本科:6431元,高職:4748元)始終保持領先。

從專業差別來看,本科計算機類、高職鐵道運輸類專業月收入較高。2021屆本科計算機類、高職鐵道運輸類專業月收入較高,分別爲6886元、5280元。其中,本科專業方面,月收入最高的本科專業是信息安全專業,達到了7439元,軟件工程專業月收入也超過了7000元。此外,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工程、互聯網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微電子科學與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自動化也進入前十名。

滿意度方面,2021屆本科畢業生就業滿意度最高的專業是信息安全(81%),高職是鐵道機車(84%)。其中,本科專業方面,信息安全專業滿意度達到81%,動畫、信息與計算科學、醫學影像學、醫學影像技術、廣播電視編導、播音與主持藝術、軟件工程、建築學、小學教育也進入到前十。

另一方面,中小微企業仍然是大學畢業生的主要僱主。2021屆本科畢業生在300人及以下規模的中小微企業就業的比例爲46%,高職爲63%。然而,中小微企業受疫情影響較大。近兩年到中小微企業就業的本科生比例(2020屆、2021屆分別爲48%、46%)較2019屆(49%)持續下降。

報告認爲,促進大學生畢業落實的穩定,需特別關注市場化崗位的供需和拓展情況。僱傭了大量畢業生的中小微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弱,需有針對性地紓困。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