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連線Insight 周逸斐

編輯|周曉奇

對於江小白來說,一切美好似乎停留在了2020年。

成立十年、五輪融資,距離江小白上一次融資已過去兩年有餘。這兩年間,雖曾傳出IPO計劃,但至今也未有實質進展。

在一些投資人眼中,銷量數據不佳,是其上市計劃遲遲未進行的原因之一。

2019年,江小白營收達到30億最高峯之後,這幾年銷量便開始大幅下降。

如今,江小白還未能在銷量上贏得翻身仗,裁員卻已經提上了日程。

自去年春節有傳言稱江小白裁撤了北京大部分公關成員後,近期又有多位江小白前員工在社交平臺上爆料稱,江小白正在進行大規模裁員,涉及多個崗位。

從江小白對此次裁員做出的“環境的劇烈變化”“公司必須作出應對”等回覆關鍵詞可以看出,當年曾在新消費領域創下“神話”的江小白,已經逐步離開市場主舞臺。在年輕人下班後呼朋引伴的大排檔,越來越難得見到“小白瓶”的身影,更是力證。

今時不同往日,如今年輕人喝酒這門賽道已經火起來了,誕生了不少新網紅品牌,各種低度酒創業項目層出不窮。熱鬧之中,自稱“青春小酒”的江小白卻逐步在市場失去聲量,就連直播帶貨、短視頻熱潮中,似乎也未活躍。

作爲主打年輕人市場的“青春小酒”界營銷鼻祖,江小白爲何吸引力不再?是年輕人的白酒生意不好做,還是願意爲江小白買單的年輕人變少了?

1、年輕人的白酒生意還好做嗎?

江小白認準的年輕人白酒生意,怎麼樣了?

2012年,江小白因其酒瓶上的“情懷文案”風靡一時。可以說,江小白切中了當時不少85、90後的情緒痛點,提供了白酒的另類打開方式——年輕人喝的不是酒,而是當下的情緒。

但時隔十年,原本的資本寵兒江小白,卻逐漸遠離了年輕人的視野,且近期裁員風波不斷。

江小白代表的“青春小酒”,還是一門好生意嗎?

有些經常喝酒的消費者已經注意到了:這幾年,白酒正在年輕化。

白酒行業整體向好,消費升級的大趨勢和主力消費羣體90後、95後的入局,讓許多主打年輕消費羣體、營銷招數層出不窮的新銳白酒品牌,近幾年紛紛湧現。比如谷小酒、觀雲、開山、光良等品牌,都渴望圈住更多的90後消費人羣。

畢業之前很少喝白酒的岑溪,有段時間下班回家都會去便利店買瓶50ml的白酒,她的“工作壓力太大了,下班後在家一邊哭,一邊喝酒,這樣能讓自己下班後暫時忘掉煩惱”。

不過,區別於江小白線下餐廳的小聚小飲,這些品牌走出不同的產品定位。

與江小白同樣主打平價產品,光良選擇了光瓶酒,即沒有外盒包裝、直接用玻璃瓶售賣;觀雲迎合近幾年興起的“國潮”風格,以及與《八佰》等IP的聯名,發展中高端路線,主打“微醺特色”;開山白酒走的則是高端路線,研創出的“淨香型”白酒更貼近年輕人的口味。

盯上白酒生意的品牌,不只這幾家。“如何把白酒賣給年輕人”,已經成爲白酒業內討論的重點。就連茅臺、郎酒集團、五糧液也紛紛喊出了“擁抱年輕人”的口號,參與到這門生意中來。

不過,這些不斷冒出的酒飲品牌要面對的新挑戰是,國內年輕人會爲“白酒”熱買單多久?資本退潮後,它們的“酒生意”還會好做嗎?答案似乎並不樂觀。

據CBNDate發佈的《2020年輕人羣酒水消費報告》顯示,90後與95後是酒水消費市場中唯一消費佔比提升的人羣。並且,白酒是該人羣線上消費酒水單中,增速最高的品類。

不過年輕人愛買白酒,並不意味着愛喝白酒。上述《報告》的數據同時指出,年輕用戶購買白酒主要是用於送禮,並非自己飲用。換言之,是社會環境賦予白酒的“價值標籤”,迫使年輕人選擇了白酒。

與中年消費者不同,這代年輕人在品類選擇、消費訴求、飲酒場景等方面,呈現出趕潮流、敢表達、重個性、愛分享的個性。

因此,對於喜歡嚐鮮的這代年輕人而言,白酒是父親一輩中老年人喝的酒類,單一辛辣的口感、老舊的品類對他們來說“一點都不酷”。果酒、洋酒等可以淨飲、冰飲、調製,比如兌果汁、紅茶,在酒吧等社交場合很受歡迎。

另一方面,年輕人的日常生活似乎也不需要白酒。

智研諮詢《2020-2026年中國白酒製造行業發展模式分析及投資風險研究報告》顯示,國內消費市場日常場景中,飲用白酒的比例僅有18%,遠低於其他酒類。

雖然岑溪能喝白酒,但在她的社交時間,絕大部分時候還是約上朋友去酒吧喝兩杯低度酒,很少會選擇白酒。

在她看來,白酒與陳舊的酒局文化、人情掛鉤,“朋友之間喝白酒,根本引不起共情,反而會讓大家覺得自己愛裝面子,有反感心理。”

因此,不論是定位還是味道,白酒都缺乏像果酒、洋酒類產品一般競爭年輕市場的基因。

除了面臨行業內的種種挑戰外,這些“青春小酒”還面臨的難題是——“年輕人不夠用了”。

當下新消費品牌都在主攻年輕人市場,白酒雖也在其中活躍,但主要新消費浪潮卻不是由白酒來引領。年輕人有限的注意力更大比例被茶飲咖啡搶佔了,用岑溪的話說:“這些白酒也不便宜,我們哪來那麼多錢讓它們收割?”

年輕人不愛喝白酒,並不代表白酒沒有機會,但也絕非易事。

2、誰搶走了江小白的生意?

昔日一度創造“奇蹟”的江小白,這幾年卻更多地在面對外界質疑。

先是2021年,有傳言稱這年春節後,江小白裁撤整個北京公關團隊,僅留下1人處理公關事務。當時江小白的回應是“無任何裁撤計劃,屬於公司正常人員流轉”。

時隔一年後,再次有江小白員工在社交平臺爆料,江小白在大規模裁員,涉及生產、銷售、品牌和運營等多個部門崗位。此次,江小白也無奈承認“公司遭受了諸多困難和挑戰”“必須作出應對”。這次裁員之後,江小白的非核心業務後臺、營銷等崗位員工,將會優化。

並且,兩年前CBNData發佈的《2020年輕人羣酒水消費洞察報告》已經指出,江小白當年的市場份額佔比大幅度縮水,一年時間,就從巔峯時期的20%瘋狂跌至0.5%。

江小白逐步在市場失去話語權。但很多年輕人,可能還記得早期江小白風靡線下小店的時候,這源於創始人陶石泉發現了一個較爲空白的白酒細分市場。

2012年底,在“八項規定”政策讓白酒行業腰斬的形勢下,江小白以“年輕人第一口酒”的概念橫空出世,之後在全國門店渠道瘋狂擴張。到了2017年,江小白營收超過10億,此後連續三年裏保持10億增長,到了2019年已經高達30億元。

不過一切高速運轉,到了2020年戛然而止。自從2020年出現疫情之後,江小白再無對外公佈過銷售業績。有跡可循的是,當年江小白的公開信標明“銷售額在2月創下歷史新低”。

常態化疫情防控後,全國城市嚴控餐飲堂食,餐飲行業的衝擊自然也波及到江小白——主打的小聚小飲場景逐漸減少,營收大幅受損。

加上近幾年谷小酒、觀雲、開山、光良等新晉品牌,與不少傳統酒企也都紛紛爲年輕人特別打造各種“青春小酒”系列,這讓只佔白酒市場15%份額的清香型小曲賽道腹背受敵,進一步壓縮了江小白的主要生存空間。

疫情和競爭對手變多所導致的業績下滑只是外因,口碑跌落纔是江小白麪臨的真正危機。

江小白把年輕人和白酒捏合在了一起講故事,讓更多的年輕消費者開始嘗試白酒、養成喝白酒的習慣。

但要知道,年輕人也會變成中年人。江小白剛出道時的目標用戶80、90後,有些已經進入中年,開始喝高端酒。江小白又需要對95後甚至00後等新目標人羣,重新進行教育和營銷。這種不斷教育消費者而非迎合消費者口味的模式,成本似乎有些太大了。

江小白也有意發展中高端市場。陶石泉在江小白2020年獲得C輪融資後表示,江小白打造高品質、高品牌知名度、高消費頻次的平價“國民高端口糧酒”。

但問題在於,“江小白”的品牌形象一直是平價、年輕化,並輻射到所有系列產品,可想而知進入“高端”市場的難度。天貓旗艦店內,這些產品的銷量寥寥,只有百十來人。

特別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江小白雖重視內容營銷,但它並未重點發展線上渠道,而是主打線下餐館、大排檔等餐飲場景。因此疫情開始後,江小白成爲受餐廳禁止堂食影響的直接波及者。即便在直播帶貨、短視頻熱潮中,江小白的存在感也很淡。

江小白雖然也在不斷改變,但是白酒市場也已經變了。這位新消費品牌的營銷鼻祖,在品牌發展新階段,講的故事卻越來越力不從心了。

3、除了白酒,江小白能把別的酒生意做好嗎?

江小白再造“江小白”的決心,藏在“新酒”裏。

年輕人沒有對白酒的剛需,飲酒輕度化纔是年輕消費市場的大勢所趨,也就是新消費市場近年流行的“新酒飲”,即米酒、梅子酒、果酒、蘇打酒組成的、低度利口的酒飲,酒精度數通常在20度以下。

從口味來看,低度酒入口味道微甜適口,不像白酒和洋酒那樣辛辣,而且口味更加多元,很適合年輕人在一天的忙碌之後居家飲用。用酒飲界一句順口溜概括——“70後的白酒、80後的紅酒、90後的飲料酒”。

年輕人的喜好也促進了低度酒的銷量增長。CBNData《2020年輕人羣酒水消費洞察報告》也指出,這代年輕人在果酒、配製酒爲主的低度酒消費金額方面,增速在50%以上。

江小白也看到了低度酒的火熱。

於是在2019年、2020年,江小白相繼推出了青梅酒“梅見”和“果立方”兩個品牌。

較早推出的梅見,碰巧趕上低度酒市場的爆發元年,與直播帶貨密切接軌,迎合年輕人。2020年3月,梅見首次登上李佳琦直播間,5分鐘內售罄10萬瓶,此後直接打開了梅見的知名度,多次拿下天貓梅酒細分品類的第一。

“果立方”則是在江小白2018年爆紅的一款“水蜜桃味高粱酒”基礎上,升級演變而來的系列,屬於江小白品牌下的新品類。

不同於40度的江小白,果立方的度數只有13-25度,有白葡萄、卡曼橘、蜜桃、混合水果等多種口味。

可以說,果立方和梅見兩個品牌,彌補了江小白品類在年輕消費市場的空缺,實現了在白酒品牌之外的自我創新。

不過,兩者的成功,大部分暫時得益於其細分賽道中空缺具有品牌力的產品,像當初的江小白切中白酒空白賽道一般。因此,果立方和梅見未來能否守住打下的江山,還需畫個問號。

這兩年,傳統白酒品牌、互聯網新貴也紛紛入局“新酒飲”。如今的低度酒賽道已成爲傳統酒企、創業公司、互聯網巨頭、飲料巨頭等多方勢力的角逐場。

除了推出新品類,江小白還將酒生意搬進酒館裏。

2017年,一輛輛中巴車被改裝成江小白移動酒館,打着“解救城市青年孤獨”的旗號,開進了蘇州、成都、廣州、南京等100多個城市的街頭,吸引無數年輕人前來打卡。可惜,這些藍色塗裝的中巴只存在了兩年,之後再無出現過。

移動酒館出現後的一年後,也就是2018年,江小白的分部辦公區對面,一家江小白酒館悄然落地。又過了三年,第二家小酒館在重慶的磁器口景區開業。到現在,江小白酒館全國門店數量尚不足10家。

雖然江小白較早入局酒館生意,但因過於佛系,被海倫司等同行捷足先登。如今的海倫司在全國有近千家門店,併成爲“小酒館第一股”。

不過江小白成立“10年,活下來已經很不容易”。因此不論是小酒館、新產品線,還是白酒主業,在“環境的劇烈變化”的當下,或許對於江小白來說,保證業績增速已不是當下最首要任務,如何活下去,是其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姓名均爲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