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

  “十四五”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期。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要求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鄉村宜居宜業水平。新時代的鄉村,將以更好的生產生活條件,爲“引資”“引智”、創業創新提供更堅實的基礎。

  在今天的鄉村振興中,返鄉大學生已經成爲一支生力軍。從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到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意見》,在國家政策的激勵下,大學生返回鄉鎮和農村就業創業已成潮流。近幾年,衆多高校畢業生返鄉創業,爲家鄉建設添磚加瓦,讓自身價值充分實現。

  隨着《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等一系列政策的實施,鄉村創業空間將更加廣闊。鄉村期待更多高校畢業生返鄉就業創業,帶來更多新的理念、模式和產業形態。而高校畢業生規模持續保持高位、大城市就業崗位日趨飽和,也讓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將創業目光聚焦在鄉村。大學生返鄉創業正當其時,但也面臨各種挑戰,突出表現在“三個難關”——資金、技術、人情。

  第一關是資金關。萬事開頭難,大學生返鄉創業首先面對的難題就是資金——創業初期資金少,籌資難度大。解決這個難題,需要政府、高校、金融機構等共同發力。政府可設立大學生創業基金,給予返鄉創業者一定額度的資金支持,比如海南省給高校畢業生髮放1萬元創業補貼,對返鄉創業大學生“扶上馬,送一程”。高校可以發揮橋樑作用,做好有返鄉創業意願的大學生和創投機構、創業孵化器的對接。金融機構可面向返鄉創業大學生,提供優惠性貸款,降低貸款門檻。同時,還可以出臺政策,鼓勵大企業、風投基金等設立專項投資資金,選擇有前景的創業項目入股,支持大學生返鄉創業。

  第二關是技術關。返鄉創業大學生大多熟悉或掌握互聯網、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對電子商務、文化旅遊等新商業模式的理解和接受較快,這是他們創業的優勢所在。但較之大中城市,鄉村的數字技術等硬件短板較多,同時大學生在創業中得到農業、互聯網、管理、財務等知識和技術“充電”的機會和便捷度也不如大城市。在硬件建設上,《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明確“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實施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提升行動”等,出臺了建立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推動“互聯網+”服務向農村延伸覆蓋等一系列實招。地方政府也應主動作爲,根據本地資源稟賦、創業領域等實際情況,爲返鄉創業大學生提供精準服務和支持,引導大學生利用新技術、新模式,主動解決制約鄉村發展的問題,如農產品銷售、農業機械化智能化,鼓勵大學生將電商直播、雲種植、無人機、智能農機、冷鏈物流等引入鄉村,打造科技含量、生產效率更高的新型農業產業。

  第三關是人情關。回到家鄉的大學畢業生,既會感受到鄉親的情誼,也會體會到傳統人情社會與現代市場經濟在一些方面的不適應、不匹配。這就需要大學畢業生正確認識人情,發揮其對溝通、理解、共情的正面作用,積極恢復和拓展社會關係,爲創業營造良好環境。同時應對“遇事看親疏”等負面作用保持清醒,守住市場規則,堅持依法辦事、守法經營,在創業經營中彰顯科學經營和現代管理的價值,一旦發生市場糾紛、矛盾衝突,要堅持通過合法途徑解決。鄉鎮政府、村兩委等應該成爲創業者的堅強後盾,破解辦事找關係、託人情等陋習,支持創業者的合理訴求、合理維權,並藉機普及市場規則,通過探索建立鄉村仲裁製度等,重構鄉村人際關係體系。事實上,大學生返鄉創業帶給鄉村的,除了經濟層面的效益,還有文化層面的價值,通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遞現代文明理念,促進鄉村文化振興。

  當前全面振興中的鄉村,正是大學畢業生就業創業的舞臺、實現夢想的天地。而更多大學畢業生返鄉創業,將讓鄉村振興的“大合唱”更響亮、更動人。

  (作者:陳佳偉,系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師範大學基地研究員)

原標題:【光明時評】支持大學生返鄉創業要破三關

值班主任:高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