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長阿姨,包子大叔,修車小哥,致畢業季裏同樣難捨的他/她 | 睡前聊一會兒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衆朋友們,你好。

“疫情期間,她專門到宿舍,用手機把我厚厚的筆記本全部拍下,並及時傳送給我,讓我在家中得以順利完成論文。”

“在暢春新園的三年得到您許多關心和開導,使我儘可能免於生活瑣事的煩擾,從而心無旁騖地進行研究。”

北京大學兩位不同系、不同級的博士,不約而同地在論文致謝中,感謝了同一個人。她便是北大暢春新園4號樓樓長——劉亞玲。又是一年高校畢業季,臨別之際,難捨的除了風景如畫的校園、可親可敬的師長、情誼深厚的同窗,或許還有許多既熟悉又陌生的普通人。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那些平凡而偉大的他/她們。

樓長,是高校裏與學子們接觸最多的後勤崗位之一。管理出入、巡邏安全、登記報修、協調牀位……他們的工作大多由這樣繁雜瑣碎的事情組成,而這也是樓長劉亞玲的日常。在兢兢業業完成本職工作外,她還給自己攬了不少活兒:記得每個人的名字、留心每個人的狀況、時不時噓寒問暖……只要與孩子們相關,不分份內份外,她事事上心。正如她所說:“作爲一名樓長,不只是保障這座鋼筋水泥大樓裏的硬件生活設施,同學們需要的是有熱心、有耐心的樓長爲他們服務,他們也更需要有溫度的一個溫馨的‘家’。”

從校園保安、食堂廚師、園藝工人,到修車師傅、保潔阿姨、維修電工,每個學校都有那麼一羣人,他們長久地紮根在或大或小的校園,年復一年地迎來送往。從凌晨的食堂,到夜深的教學樓,他們用辛勤的勞動保障師生學習生活正常運轉,心懷淳樸的善意陪伴一代代學子度過青春歲月。在我們看得到的地方、看不到的角落,都有他們忙忙碌碌的身影,定格成校園裏的獨特風景,也鐫刻在學子們的青春記憶中。他們的工作或許並不驚天動地,但每一個平常的日子背後,都少不了他們的堅守和付出。

大學是讀書求知的最好時光。象牙塔中,於各學科的老師處廣採博收,與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論學交友,從遊師友成爲成長的寶貴財富。但不可忽視的是,求學在外,遠離父母,不少學生第一次開啓獨立生活。如何打點一日三餐、衣食住行,離不開提供服務保障的工作人員。在校園大家庭裏,他們不像名師大家那般諄諄教誨,也無法像朋輩學友那樣縱論古今,但他們更像家人,默默帶來便利與溫暖。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間,他們承擔了繁重的工作,成爲日常生活的“守護神”。有人比喻說:他們就像主食之於三餐,象徵着一種確定性。每日相見而不覺,也沒多少存在感,但校園生活每時每刻都離不開他們。

以心換心就能收穫真情。北大暢春新園的樓長劉亞玲被學子寫進博士論文致謝;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的畢業生自發爲宿管阿姨拍攝寫真;北京理工大學的學子手寫長長的感謝信,致謝疫情防控期間晝夜堅守、傾情奉獻的後勤保障人員……真誠熱烈的雙向奔赴,定格着以心交心的溫情。對於他們中的很多人來說,這不只是一個謀生的飯碗,更是值得堅守的工作,是培土育苗的事業。比起獎勵榮譽,發自學生心底的認可、尊重、珍愛最是難得、最爲珍貴。

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很多時候,給我們最多感動的,常常是那些最平凡的勞動者。從具有“肉眼身份識別”能力的樓長,到憑實力征服師生味蕾的食堂師傅,再到心靈手巧的園藝工人,他們雖然從事的大多是普通事,但許多人都有一種“螺螄殼裏做道場”的精神,將日常工作幹得有聲有色,在精益求精中練就拿手絕活。做好一件事或許不難,難的是經年累月堅持把一件事做深、做細、做實。

在北京師範大學,教九樓樓管齊明會曾獲評“感動師大”年度人物;在華中農業大學,食堂服務員李倩受邀在畢業典禮上致辭……我們致敬平凡、致敬勞動,也是在致敬他們身上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的熱心、幹一行愛一行的熱忱。愛崗敬業、拼搏向上、努力奔跑,平凡的崗位也能綻放出不平凡的光芒,對學子而言,這何嘗不是滿含正能量的寶貴一課?

這正是:瑣細之中見精神,傾情奉獻暖人心。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 鍾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