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付樂 冉學東 北京報道

作爲國民經濟的毛細血管,小微企業在推動科技創新、創造就業崗位等方面發揮着關鍵作用。如何打通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最後一公里”,也成爲金融機構正在思考的問題。

在金融服務小微企業的過程中,供應鏈金融的作用不可或缺。“供應鏈金融要解決‘透明’、‘可追溯’和‘信任’的問題,並在場景、導向和手段三個維度取得突破與發展,從而保證其具備更長遠的發展前景。”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宋華在6月15日舉辦的微衆銀行媒體學院系列活動上表示。

此外,除了供應鏈金融,科創金融也是一種破局之道,通過技術尋找細分客羣,精準定位科創型企業金融需求。

建構基礎設施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小微企業貢獻了全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專利發明、80%以上的城鎮就業和90%以上的企業數量,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力軍。作爲市場上最活躍的經濟體,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仍未被充分滿足,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已成爲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一環。

在銀行服務小微的破局之道中,供應鏈金融的作用不可或缺。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宋華從當前供應鏈金融供求矛盾切入,系統性地闡述了影響供應鏈金融發展的三個維度。宋華表示:“供應鏈金融要解決‘透明’、‘可追溯’和‘信任’的問題,並在場景、導向和手段三個維度取得突破與發展,從而保證其具備更長遠的發展前景。”

從供給端來看,供應鏈金融面臨着四大矛盾。首先,當下大部分做供應鏈金融的機構主要面向核心體,或者是圍繞核心體的上下游來開展,但是此路徑很難持續,因爲絕大部分的核心企業不會配合。其次,即便能夠跟核心企業結合,但其金融服務也不能有效匯聚,因爲目前大部分供應鏈金融還是服務於中型企業,很少覆蓋到小型、微型企業。再次,信用貸、訂單貸、預付折扣等新型業務靠傳統手段很難落地,因此更新服務手段至關重要。最後,傳統金融產品屬於傳統業務範疇,往往難以適應企業供應鏈運營的金融屬性,還需要其他金融業態和金融產品的加持。

宋華提出,供應鏈金融要想可持續發展必須解決透明、可追溯和信任問題。具體來看,要從場景、導向、手段三個維度入手。

關於供應鏈金融運營的場景,一方面包括供應鏈金融的運營範圍,必須要向從傳統的只關注以核心企業爲主的上下游轉向產業集羣。另一方面是由哪些主體來推動,此前是核心企業推動,將來要逐步從單一企業轉向專業化平臺,而這一平臺由各種服務商、金融機構和科技公司協同形成。

在導向層面,一是金融業務要突破和發展。供應鏈金融的核心在於優化產業現金流,需要從借貸思維逐步向綜合金融方向發展,突破以應收應付和存貨爲基礎的傳統業務模式。二是管理要素要改變,把供應鏈行爲數字化、資產化,基於這種資產開展供應鏈金融。

而手段層面包含技術要素和行爲要素,前者從傳統的依賴互聯網到綜合性的現代數字技術綜合應用,後者從單純的數據管理轉向數字治理。

瞄準科創企業賽道

要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除了供應鏈金融,科創金融也是一種破局之道。

微衆銀行企業金融副總經理袁偉佳表示:“相比整個小微企業,科創企業是比較小的客羣。然而,各行各業當下都是以科技創新作爲最核心驅動力,科創型小微企業當屬主力軍。”

她表示,科創企業有兩大特點。一方面,很多科創企業沒有抵押物,有價值的是人才和知識產權。普通企業的資金需求一般是隨着業務發展而逐漸產生的,但是科創企業通常會涉及前置性、大金額、臨時性的資金需求。比如特定研發階段,或者某些原料供應緊張的時候需要囤貨,都需要短期內擁有大量資金。另一方面,通常科創小微企業在成長過程中,債券資金需求和股權基金需求是相輔相成的。

基於科創中小微企業的融資特點,微衆銀行利用自身數據處理能力,打造了科創企業的專屬服務,並通過創投數字化助力科創企業發展。

“首先數據先行,我們引入了很多具備科創特色的合法合規數據、投融資數據、知識產權數據,這些數據可以很好圈定、識別、分類以及評價這些科創型企業。”袁偉佳介紹說。

其次是與政府產業政策相結合。例如,和政府的貼息政策銜接,實現線上一鍵貼息的功能。即企業完成線上貼息額度申請後,直接進入到貸款流程中,在拿到貸款額度之後往下走,直接打通了微衆銀行的貸款系統跟政府貼息系統。

不同於傳統商業銀行服務,微衆銀行從普適性的小微業務開始,再從小微客羣裏面挑選科創企業。截至2021年底,微業貸科創貸款已經在全國19個省及直轄市、100多個地級市開展業務,吸引近18萬戶科創企業前來申請,授信1115億元。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冉學東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