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姜鑫  中天金融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天金融”)與華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夏人壽”)延續了近五年的收購“故事”仍在繼續。

6月17日晚,中天金融(000540.SZ)發佈公告稱,截至目前,公司以現金方式購買華夏人壽21%-25%股份的重大資產重組事項尚在進程中,尚未形成最終方案。公司已依據協議及交易進程支付了定金70億元。本次標的股權交易定價不超過310億元。

自2017年12月28日中天金融第七屆董事會第74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公司簽訂收購股權的議案》後,中天金融幾乎每隔十幾天就會披露一次重大資產重組事項的進展公告,繼續講着重組收購故事。投資者或許對此內容早已爛熟於心。

中天金融最新一期的公告引起了市場的關注,還有一個月的時間,華夏人壽爲期兩年的接管即將到期,而其後續處理結果或許也將出爐,中天金融與華夏人壽“磕”了近五年的故事能否有結果或許也將明確。

此前,市場猜測,中天金融因爲自身資金等原因並未與華夏人壽談攏,至今仍在堅持,或與其嚮明天系兩公司支付了70億定金有關,按此前協議,如因自身原因導致本次重大資產購買事項無法達成,定金不與退還。

羅玉平“豪賭”華夏人壽

包工頭起家的羅玉平在貴州省房地產行業是領頭羊式的人物,這位胡潤富豪榜上的地產大佬在2014年開始將視野逐漸轉移到金融領域。

在貴州省產業變遷以及“補齊貴州金融短板”的機遇中,尚未更名的中天城投傾力推進金融產業佈局:2015年,公司間接收購了中融人壽,控股海際證劵、友山基金,設立上海股權投資基金、上海虎鉑基金;2017年中天城投更名爲中天金融,進一步展示了羅玉平進軍金融業的決心,同年,公司還發起設立貴州第一家民營銀行“貴安銀行”。

同樣在這一年,羅玉平進行了其在金融領域佈局的最大一次“豪賭”——計劃斥資310億元收購華夏人壽部分股權,這或許也對其隨後的命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017年11月20日,在籌劃重大資產重組幾個月後,中天金融終於揭開了交易的神祕面紗——公司與北京千禧世豪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北京千禧世豪”)和北京中勝世紀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北京中勝世紀”)簽署股權收購協議,擬以現金購買二者持有的華夏人壽21%—25%的股權,作爲華夏人壽股東,上述兩家公司分別持有華夏人壽20%和13.41%的股份,目標交易定價不超過310億元。

消息甫一發出,在資本市場上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這是一次蛇吞象式的收購,彼時,作爲保險行業快速發展的一匹黑馬,華夏人壽已經穩坐壽險前十把交椅,保費規模近2000億,公司淨資產也較中天金融高出五十餘億元。

2017 年 12 月 28 日,中天金融召開第七屆董事會第 74 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公司簽訂收購股權的議案》。《框架協議的補充協議》將此前約定的定金金額由10億元人民幣增加至70億元人民幣,同時,北京千禧世豪北京中勝世紀將其合計持有的華夏人壽33.41%股份的表決權委託給中天金融行使,委託期限至中國保監會批准該次重大資產購買事項且相關工商變更登記完成之日或重大資產購買事項終止之日。

2017年底,中天金融公告稱,交易定金由10億元增長至70億元,並在15個工作日內打入交易對手指定賬戶。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2017年三年間公司累計淨利潤爲76億元,僅夠支付定金。

按照協議,如因北京千禧世豪或北京中勝世紀的原因導致本次重大資產購買事項無法達成,則北京千禧世豪以及北京中勝世紀將本次重大資產購買事項約定的定金雙倍返還給中天金融;如因中天金融原因導致本次重大資產購買事項無法達成,則本次重大資產購買事項定金將不予退還;如因不可歸咎於各方的原因致使本次重大資產購買事項無法達成,則本次重大資產購買事項定金將退還給中天金融。

收購公告發布後,中天金融還進行了系列操作,爲了籌齊這筆錢,中天金融向第三方出售核心的房地產資產等;更有消息稱,羅玉平曾低價兜售數十輛豪車籌資。另一邊,中天金融表示,貴州省市兩級國有資本擬參與本次重大資產購買事項。隨後又放出消息稱貴州國資、茅臺集團將和中天金融一起參與此次收購。但隨後,茅臺集團的否認了這一消息。

自此,交易彷彿陷入了羅生門,中天金融按時披露重大資產重組情況,但卻一直未見進展。

長久以往的懸而未決也使得中天金融的壓力日趨增長,公司營收和利潤呈現每況愈下的態勢,截至2021年底,公司出現百餘億的虧損,2022年第一季度虧損進一步擴大。

接管與前路

而在市場層面真正給這場交易帶來變數的,是華夏人壽的突遭接管。

2020年7月17日下午,銀保監會宣佈對天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華夏人壽、天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易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新時代信託股份有限公司、新華信託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機構實施接管,接管期限爲一年。

幾家機構中,關注度較高的爲華夏人壽,它一度改寫了穩定多年的壽險江湖。

成立於2006年,經過不到15年的發展,華夏人壽規模保費已躋身壽險行業前三,而自2015年起,華夏人壽就已一直穩坐在行業前五。

在2010年以前,華夏人壽表現和大多數新成立的民營中小險企一樣可謂平平無奇,甚至面臨着幾年虧損的“魔咒”,2010年公司甚至被監管層點名並被處以百萬罰款。

2012年,“老新華鐵三角”之一的趙子良在生命人壽輾轉兩年後轉戰華夏人壽,與證券行業出身的李飛一起,開啓了華夏人壽的第二段征程(華夏人壽第一任董事長孟勇,因對華夏人壽2007年~2009年發生的多項違法違規行爲負有直接責任,被保監會予以撤銷任職資格)。

這一年,利率市場化轟轟烈烈的進行,金融監管政策開始發生重大變化,金融行業特別是保險行業的投資渠道被放開,加之產品創新被鼓勵,這打開了保險行業參與資管競爭的大幕。

華夏人壽便是抓住風口的一家公司。伴隨着負債端產品費率的放行+資產端投資領域的政策東風,加之對資產驅動負債模式的熟練運用,名不見經傳的華夏人壽成爲保險市場的一匹黑馬,一路銜枚疾進,2014年,華夏人壽保費規模衝至行業第七位,2015年則進入前五行列。而在2018年,華夏保險的規模保費已經升至行業第三位,打破了壽險行業固有的“老六家”頭部優勢,2019年總資產達到5873億。

資產驅動負債模式運用風生水起的同時,華夏人壽還藉着保險代理人考試取消等機遇,大力發展個險隊伍,2018年公司人力突破40萬人,而在2012年這個數字僅爲1.1萬人。

2019年,華夏人壽曾因一則《關於減編減員控制薪酬的通知》(下稱“通知”)備受市場關注,5%末位淘汰的背後,是公司成本控制的使然。

在衆多保險產品比價中,華夏人壽的“常青樹”產品經常被拿來做作爲比價對象,由於產品設計上價格相對較低,使得產品很快被市場所認知。在價格方面,華夏人壽的產品讓消費者獲得更多的利益,但同時,也給同行帶來了壓力。

“華夏人壽打響了健康險價格戰的第一槍。”有行業人士此前在接受經濟觀察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低定價的同時,公司有進行了行之有效的營銷,很快打開了市場,但與此同時,也使得公司承擔着比較高的費用。高舉、高打、高投入的模式使得公司無論是在保費規模還是增速上都拿出了出色的成績,但同時也頗顯另類。”

2017年,監管風向生變,中短期存續產品被規範,萬能險發展被按下暫停鍵。這也開始起了保險行業發展的一個新的週期,直至現在,保險行業仍在艱難的轉型過渡中。

華夏人壽不得不進行業務結構調整。風險調整,加之前期快速的增長,華夏人壽在2019年後面臨盈利下滑的壓力。

2019年,華夏人壽規模保費2678.8億元,同比增長16.2%;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828億元,同比增長15.5%,僅次於國壽股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排在行業第四位,市場份額6.2%。同一年度,公司淨利潤6.28億元,較2018年下降了8成。但與之市場地位相當的幾家保險公司的利潤卻很可觀。

這是華夏人壽在被接管前的最後一份業績報告。2021年7月,銀保監會宣佈對幾家機構監管延期一年,相關機構的經營財務數據也自接管開始後不再披露。

如今華夏人壽轉型調整結果如何,可能需要在後續處理中才能窺得一二。

2022年7月17日,是華夏人壽兩年接管期滿之日,這也意味着,華夏人壽與中天金融之間的糾葛最終如何收場,甚至華夏人壽何去何從都將浮出水面。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8月,華夏人壽被曝出已與正大集團簽署股權轉讓協議,正大集團將收購其約30%的股份。若收購完成,正大集團將成爲華夏人壽的單一最大股東。2012年,正大集團以93.9億美元對價,受讓滙豐控股轉讓的中國平安股權。但隨着接管工作的進行,該事項最終不了了之。

“或許正在進行國有化重組”,一位保險從業人士對於華夏人壽的下一步曾作出這樣的猜測。其最終結果如何,尚需時間來給出答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