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在某大學校園羣裏看到,不時有人發佈網絡培訓和招聘的廣告信息,涉及考取證書、技能培訓、兼職副業、實習就業等諸多內容。不少大學生被廣告內容吸引、進行諮詢,殊不知這些廣告很多是不法分子放的“魚餌”,一不小心便會上當。(《法治日報》6月20日)

這邊是就業艱難,高校畢業生總規模首次突破1000萬大關,那邊卻是網絡招聘和就業培訓充滿暗坑,從報名開始到完成培訓,每一個環節都有機構設置好的陷阱,稍有不慎就深陷其中。

據報道,來自江西南昌的大學畢業生李楊(化名)就陷入了網絡培訓的陷阱。他在某App上看到一個線上培訓視頻製作的廣告,稱“包教包會,學完變大神”。原本就有想法做自媒體創業的李楊看到後心動不已,貸款支付了5999元培訓費,上了一段課程後發現教的都是網上能搜到的知識,而且對方也沒有提供原本承諾的派單服務。要求退款被拒後,李楊踏上了漫長維權路。

像李楊這樣被網絡培訓、招聘廣告坑害的大學生並非個例。近年來,許多網絡培訓機構打着培訓的幌子,誘導大學生報名辦理“培訓貸”“助學金”等各種名目的貸款,讓許多涉世未深的大學生揹負高額債務,有些大學生甚至遭遇過暴力催收。

網絡招聘存在着許多暗坑,如何整治?學校要爲學生提供正規、可靠的就業指導,包括獲取正規求職招聘信息的途徑;網絡平臺要保證廣告的真實性,嚴格審查廣告發布者的主體資格;市場監管部門要加強監管,對違法者加大行政處罰力度,要打造多部門協同機制,構建全天候、全方位、跨市場、跨地域、跨部門、跨產業信息共享的執法監管合作機制,要建立“黑名單”,防止虛假招聘廣告死灰復燃。

從目前現實情況來看,網絡招聘暗坑恐怕很難完全清除乾淨,因此大學生也要提高安全意識,在求職時保持高度警惕,一旦發現被詐騙,要注重保留證據,及時向行政主管部門投訴或向公安機關報案。當然,大學也要組織開展法治宣傳,強化大學生的反詐意識。

王軍榮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2年06月22日 08 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