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6月21日收盤,邁赫股份(SZ301199,股價24.88元,市值33.17億元)、神思電子(SZ300479,股價20.71元,市值40.81億元)等17只機器人概念股漲停。消息面上,當地時間6月3日,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在推特發文稱,將特斯拉人工智能日推遲至9月30日。“到時候我們可能會有一個Optimus(人形機器人)原型機工作。”雖然目前初代人形機器人的更多信息尚未披露,但從此前描述的“Optimu將做人類不想做的事情”可以看出,馬斯克選擇了服務機器人賽道。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這一賽道可參考的商業化模式並不多,尚處於爬坡階段。以國內爲例,一方面,疫情加速了服務機器人的應用,餐飲、物流等業態普及度喜人,更多AI平臺、科技企業等上下游公司切入,市場對機器人可實現的類人化場景充滿期待;但在更廣泛的家庭及個人需求端,高昂價格背後的不可替代性含量、核心算法無法突破導致的人機交互難等因素仍制約着服務機器人的量產和商業化腳步。

“擎天柱”帶火A股

A股市場又迎來了一次小範圍的狂歡。

截至6月21日收盤,

邁赫股份、神思電子等17只機器人概念股漲停,科大智能(SZ300222,股價8.09元、市值63.12億元)漲超8%。

除了概念股,與機器人沾邊的上下游企業也受到了投資者的熱情追問,詢問其相關業務的最新進展。

從消息面上看,機器人概念的爆紅,與特斯拉(TSLA,股價650.280美元,市值6737億美元)的跨界息息相關。當地時間6月3日,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在推特發文稱,將原定今年8月19日的特斯拉人工智能日推遲至9月30日,並表示這次智能日將是史詩級的。“到時候我們可能會有一個Optimus(人形機器人)原型機工作。”

早在去年,特斯拉就揭開了這款人形機器人的神祕面紗。

根據此前披露的信息,該款機器人名爲“擎天柱”,又被稱爲“特斯拉人形機器人(Tesla Bot)”,將基於特斯拉自動駕駛電動車所使用的芯片和傳感器。根據最初面世時的介紹,“擎天柱”身高爲5尺8寸(約1.73米),重125磅(約56公斤),行走速度爲每小時5英里(約時速8公里),最多可提45磅(約20公斤)的物品;頭部會配有一塊屏幕,以便使用者獲取有用的信息。

馬斯克對這款機器人可謂寄予厚望。今年1月,馬斯克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開發人形機器人將是今年最重要的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4月的採訪中,馬斯克還表示,若未來兩年內“擎天柱”能夠量產,在規模效應下,其成本比汽車還要低,預計售價2.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6.74萬元)。十幾萬元的“擎天柱”能做什麼?6月21日,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所長盧瀚宸通過微信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由於人形機器人尚屬新物種,在應用上有很大想象空間,目前來看服務領域會有較大應用價值。此外,盧瀚宸還提到,人形機器人是一個技術密集的綜合體,涉及多類硬件和軟件,成功面世將釋放出不少利好消息。“以傳感器爲例,人形機器人上,除了視覺傳感器還會有力覺,如力矩傳感器等,也是當前比較熱的賽道之一。從國內供應鏈上的企業來看,由於供給側依然承壓,未來人形機器人上游的核心部件會更加值得關注,上游創新性核心元件會更有機會受益。”

截至昨夜美股收盤,特斯拉股價大漲9.35%。

美的、百度等接連入局

服務機器人拐點已至?

雖然目前尚未有更多細節披露,但根據馬斯克此前的說法——“‘擎天柱’最終將能夠做人類不想做的事情。”可以看出,特斯拉想邁進的,是服務機器人這條河。而這一探索的背後,則是日漸磅礴的行業規模。《中國消費者報》此前發佈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服務機器人銷售額達到146億美元。

圖片來源:攝圖網 400094444(圖文無關)

另一方面,國內服務機器人也在快速發展,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統計數據,2021年中國服務機器人產量達921.44萬套,市場規模逼近400億元。從初代的掃地機器人到現今的炒菜機器人、老年陪伴機器人,服務機器人被越來越多消費者所接受。企業亦聞風而至。6月9日,美的集團(SZ000333,股價57.29元,市值4008.6億元)發佈了家庭服務機器人品牌“WISHUG”,並推出了其首款產品小惟機器人,計劃今年下半年在國內市場量產上市;同時,百度(BIDU,145.625美元,市值503.8億美元)與吉利汽車(HK0175,股價15.06港元,市值1509.1億港元)聯手打造的集度還發布了首款汽車機器人概念車。盧瀚宸表示,國內服務機器人自2020年迎來高增長,目前在商用配送領域突破明顯。6月21日,尚美生活集團相關負責人通過微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疫情確實加速了酒店接入服務機器人的進度,主要影響在B端和C端。B端方面,服務機器人可以替代部分人力。“現在機器人的價格比起前幾年下降了很多,按照不同功能,酒店接入單個機器人大約花費在2萬~5萬元,比起月月支付的人力,還是有節省空間的。”上述負責人稱,此外,接入服務機器人,對酒店的美譽度及口碑也有積極影響,作用在C端的效果更值得投入。如果說部分初代產品已經找到了該有的位置,未來服務機器人的破圈點在哪?盧瀚宸指出,預計下一階段服務機器人會在更多的場景落地應用,如商用清潔、室外配送等方面。不過仍需技術的持續提升和場景定義及行業規範的協同。

應用場景“非剛需”

量產及商用瓶頸仍待突破

不過,服務機器人,尤其是人形機器人這類相對尖端的產品,其量產和商業化前景目前仍需打個問號。根據盧瀚宸的說法,人形機器人的應用落地後,從技術實現角度看,它比當前的工業機器人、移動機器人、服務機器人都複雜得多,是多學科交互的技術突破。

但這些技術最終能否用於量產和商用,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並不容易。

6月21日晚,有接近服務機器人供應商的知情人士電話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儘管當前各種服務機器人接連不斷地出現,但

整個產業仍處於探索階段和爬坡期,大部分業內商家都面臨瓶頸。

應用場景“非剛需”,機器人智能程度低、核心算法無法突破是主要制約因素。

具體來看,上述人士表示,應用場景的非剛需是目前最大的困境。除了一些掃地機器人還能找到比較剛需的場景,其餘的服務機器人大多隻是個噱頭,沒有找到適合家庭或個人使用的場景,也不能替代人力,從而很難實現真正的產業化。

“即便是人形機器人,最終能實現的功能如果是看護老人、小孩這類,還能有一定替代性。

如果只是一些基礎家務,那購買力還有待觀望。”

值得一提的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搜索發現,消費者對服務機器人的必要性討論並不少。以某炒菜機器人爲例,使用前消費者需自行備菜、洗菜、切菜、最後由機器完成烹飪。對此,有網友稱是

“解決了炒菜最不麻煩的一環”“花四五千買個攪拌棒”。

圖片來源:社交軟件截圖

解決了應用場景的剛需性,人機交互、核心算法的突破也是個難題。根據上述人士介紹,機器人在模仿人時主要靠算法實現。現在的核心算法還是通過給機器人做機器學習,如輸入圖片,機器人再通過圖片判斷下一步的做法和走向。要實現流暢的人機交流,難度相當大。“舉個例子,對話機器人要一杯水,但每個水杯的形狀不一樣,含水後的重量也不一樣,要把這杯水安安安穩穩地端在手上,對服務機器人來說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事情。因此現在國內外很多服務機器人還是做一些簡單的運動,如走路或跑步,但離商用還是有一段距離。”上述知情人士稱。此外,與工業機器人不同,服務機器人一旦量產,對其智能水平的要求也很高。“像消殺機器人,就是從A到B再到C,不叫它爲機器人也可以。從業這麼久,我覺得這個行業(服務機器人)是有極大侷限性的。商業變現基本上很難實現可以不提,只說發展,現在大家都在一個無法解決的瓶頸上,做同水平同質量的重複。”上述知情人士稱。

記者|李少婷 楊卉(實習)

編輯|王月龍 張海妮 杜恆峯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相關文章